[摘要] 教育與培訓是農村人力資源轉化為資本的源泉,而人力資本又是農村擺脫貧困并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然而,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城鄉教育不平等政策的結果,使農村人力資源總量過度“富足”與人力資本嚴重“貧困 ”的矛盾較為突出,并已影響到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改變這一切,必須充分認識教育與培訓對農村人力資源資本化的價值,通過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資本含量最終解決“三農”問題。
[關鍵詞] 教育培訓農村人力資源資本化價值分析
長期以來,由于憲法賦予我國農民的平等受教育權在現實中被不同程度地加以剝奪,所以在城鄉之間形成了較大的教育鴻溝也即人力資本投資與積累鴻溝,農村人力資本的“貧困”也就成為必然,并成為“三農”或者說“四農”問題產生的根本性原因。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只能是重視和發揮教育與培訓在提高農村人力資源資本化程度方面的價值及作用。
一、人力資本理論及其啟示
1.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內容。人力資本理論認為,近半個多世紀的各國經濟增長不能僅用勞動力和物力資本的追加來解釋,而人力資本投資與追加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或者說,在當前知識化和信息化特征日益明顯的社會環境中,人力資本主要來源于教育和培訓。舒爾茨通過對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人力、人的知識和技能是資本的一種形態。資本概念既包括物質資本,也包含人力資本,而且人力資本這一資本形態在經濟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并非一切人力資源都是最重要的資源,只有通過一定方式的投資,掌握了一定知識和技能的人力資源,才是一切資源中頭等重要的資源。這種資源本質上是財富的轉化形態,進而在財富的再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
(2)擺脫貧困的關鍵是致力于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增長水平決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未來。“空間、能源和耕地并不能決定人類的前途。人類的前途由人類才智的進化來決定。離開大量的人力投資,要取得現代農業的成果和達到現代工業的富足程度是完全不可能的。”
(3)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遠高于物質資本投資收益率。舒爾茨采用收益法測算了人力資本投資中最主要的教育投資對美國1929年~1957年間經濟增長的貢獻,其比例高達33%。這一實證研究成果證明了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資源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切其他形態的生產要素的資源能力的總和;對人的投資帶來的收益,超過了一切其他形態的資本的投資收益率。
(4)人力資本投資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部分。人力資本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而提高人力資本質量更為重要。對于企業來說,人力資本投資的目的就是提高職工的素質。他指出,政府和私人有意識地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目的是獲得一種具有生產能力的潛力,它蘊藏在人體內,它在將來做出貢獻。(舒爾茨)
舒爾茨還一再提醒人們要重視農業和農民。研究中他還發現,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除了向農業實行政策傾斜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把農業建立在高素質的勞動力基礎之上;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是提高人力資本,并特別強調了教育對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指出,傳統農業狀況下的農民僅僅依靠政府資助或政策扶持獲得物質生產資料的成本過高。而政府通過投資教育提高農民的素質,增加農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并鼓勵創新,是把傳統農業改造為現代農業的出路所在。他的另一名言:“影響經濟發展的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關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人的質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資源的豐瘠或資本的多寡”。(舒爾茨)
2.啟示——教育與培訓是人力資源資本化的源泉,人力資源資本化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如從世界各國的經濟振興史來看,發達國家每一次成功的經濟追趕,都同時伴隨著國民教育的先行發展即人力資本的先行追趕,或者說教育乃至人力資本的追趕是經濟追趕的先導:美國追趕英國:1870年到1913年,美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由相當于英國的88.3%提高到91.2%,正是這43年間,美國經濟發展超過英國。 日本追趕美國:1913年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相當于美國的68.2%,1992年提高至82.4%,從1920年到1992年,日本創造了72年人均GDP提高28倍的世界紀錄。 韓國追趕西歐:20世紀70年代,韓國開始大力發展教育,到1995年中等教育入學率達到90%,大學接近55%,1973年韓國人均GDP相當于西歐國家的24.3%,1992年為57.5%。事實表明,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之所以能實現經濟的迅速超越,無不都是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的智力等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人力資本不僅相當豐富,而且在人力資源開發即人力資本的積累上均呈現如下特點:一是具有超前性。在經濟迅速發展之前,就在中等教育入學率上達到了較高水平,在中等教育普及之前就開始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進程。二是在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超越的相互關系上,人力資本積累的速度快于經濟超越的速度。可見,快速通過教育與培訓進行人力資本積累,是實現經濟超越的有效手段,也是這些國家經濟振興的最基本的經驗(李光耀, 2005)。相反,印度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之所以逐漸落在中國后面,究其原因也在于中、印兩國對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視程度不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全國性教育政策的改革和調整,使人力資源得到了較有效的開發。如1999年,中國學齡兒童有多達98%完成小學教育,而印度則只有53%,在喀拉拉邦,小學就學率是90%,但其他地方卻低于30%。這說明,印度教育不僅尚未普及化,地域之間教育水平的差異也比中國尖銳得多。在2001年,印度全人口中的文盲率仍高達42%,遠遠高于我國同期的文盲率。理論和現實充分說明,凡是注重教育與培訓也即注重人力資源開發與積累的國家,其經濟發展不僅速度快質量高,而且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否則經濟的發展就會出現諸多問題。因為人的智慧、智能才是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人才資源才是第一動力資源。一個現代化的經濟體要成功,全體民眾必須受教育。
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盡管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在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從目前及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看,低素質農村人力資源量的過度“富足”與人力資本的嚴重“貧困”仍是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2002年2月25日,中科院發布的《2002年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發達國家人力資源能力的平均值是25分~65分,而我國1999年人力資源能力的平均值僅為6.98分,人力資源能力總體水平低下與占比例較大的農村人力資源素質低下有著直接的正相關關系。這種狀況與知識經濟時代對人力資本質量和結構的需求嚴重不適應,并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的進程。出現這一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里?
二、不平等的城鄉教育及其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資本化的影響和制約
憲法規定農民有與城市居民一樣平等的受教育權,但現實的結果卻是,長期以來農民及其子女從幼兒教育開始,都享受著與其他城市居民不一樣的權利。據統計,中央教育撥款的92%用在了占人口30%的城市,而占人口70%的農村教育只得到18%的中央支持。這種現實決定了以下城鄉教育差別的存在:
1.教育經費的城鄉差別:一是生均教育經費的城鄉差異:2001年,我國城鎮小學生均經費平均為1484元,農村為798元,城鎮是農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經費城鎮平均為1955元,農村為1014元,城鎮是農村的1.93倍。二是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的城鄉差異:城鎮小學平均是953元,農村是558元,城鎮是農村的1.71倍,普通初中的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城鎮平均是1120元,農村為667元,城鎮是農村的1.68倍。三是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的城鄉差異:我國小學的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城鎮平均是95元,農村為28元,城鎮是農村的3.39倍。初中的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城鎮平均是146元,農村為45元,城鎮是農村的3.24倍.四是學校危房主要在農村:2001年,全國普通小學危房面積為3803.3萬平方米,城市為188.3萬平方米,占4.95%,農村為3117.5萬平方米,占81.97%。
2.教師水平的城鄉差距:教師是教育質量的關鍵。我國教師水平在大幅度提高的大背景下,城鄉教師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高質量農村教師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年輕人到農村從教的意愿明顯下降,到2004年,全國農村小學高級教師的比例為35.9%,農村初中一級及以上職務教師的比例為32.3%,分別比城市低8.9和14.5個百分點。另外,我國教師學歷要求偏低,如果將教師學歷要求提高一個層次,農村教師將有70%~80%成為學歷不合格教師。
3.輟學率的城鄉差距:如果說受多少教育、受什么教育、受怎樣的教育是受教育質量高低的問題,那么輟學則是能不能受到教育的問題。把孩子留在學校內,才談得上教育。在農村,嚴重存在的輟學現象,對農村的教育質量提出了最尖銳的挑戰(袁振國)。
此外,以全國歷年人口普查資料計算的教育年限為例,1982年農村勞動力(15歲~64歲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01年,僅相當于小學文化程度;而城鎮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93年,相當于初中二年級的文化程度。到2000年,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33年,相當于初中一年級的文化程度;而同期城鎮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20年,相當于高中一年級的文化程度(杜宇)。另據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地區的勞動者接受教育的時間每增加一年,其GDP就會增加9%。該行“中國農業政策實驗室”一項研究顯示,政府的農村公共投資中,對教育的每1元投資可增加農業GDP3.71元,而投在道路、通訊和灌溉上分別增加2.12元、1.91元和1.88元。
上述情況說明,城鄉之間存在的教育鴻溝致使農民缺少提高自身素質的機會,且因其掌握知識的普遍相對匱乏,使其各種生存和發展能力隨之下降,并因此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因為,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盡管是兩個有著密切聯系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互換轉化,但事實上二者的真正含義卻各不相同。所謂人力資源,廣義上泛指智力正常的人。狹義上則是指“能夠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的總和。”而人力資本則是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它與人力資源的根本區別在于人力資本的自身素質、能力的不斷提高能帶來的持續增值性,以及內在素質外化為能力并進而提升效益的主動性,而這些又是通過教育與培訓才能實現的。因此,只有重視教育與培訓在農村人力資源資本化方面的價值及作用,農村人力資源的資本化程度才會得到不斷的提高,其使用價值也就能不斷地生產出其它物質資本形態。農村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的途徑愈多且愈暢通、時間愈早,“三農”或“四農”問題就會得到及早的緩解,農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才會逐漸形成(梁樹良2001、5)。而這一切的關鍵在于:
三、消除城鄉教育不平等所帶來的農村教育“貧困”,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資本化
斯密指出,如果某種勞動需要非凡的技能和智能,那么對于具有這種投資的人的生產物自然要給予較高的價值,即超過他勞動時間應得的價值。這就論證了人力資本的獲得來源于投資以及人力資本投資與收益的關系。馬歇爾也認為,一切資本中最有價值的是投在人身上的資本。然而,對任何社會來說,很少有人力資源可以直接轉化為人力資本的,更多的需要通過教育與培訓去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實現人力資源資本化,進而促進經濟的極大增長和社會富裕程度的提高。從這種意義上說,教育與培訓的投資的過程也就是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和積累的過程。
1.不斷優化和整合城鄉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這就要求盡快實現城鄉教育資源的公平合理配置,一是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種技能培訓等形式的教育均應象城市一樣由國家財政支撐,二是徹底打破職業教育城鄉分割的局面,使教育在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為農業經濟發展培養人才,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做出貢獻,從而促進全體人民的共同發展。
2.注重創新農村教育制度,促使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積累機制盡快形成和完善。政府應以增強人的能力為重點,以開發人的潛能為核心,完善農村教育體系和改革地方財政制度。針對不同層次的不同群體,進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安排和有效的制度安排,從體制上解決農村教育農村辦的狀況。一是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最根本最有成效的方面,對人力資源數量的增加,質量的全面提高,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要繼續把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作為增強綜合國力的一項基礎工程,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二是要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機制積極發展包括成人在內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當然,不管哪種形式的教育,都應注重農民現代市場經濟意識的培育,以增強其適應社會、適應人生的能力,使其潛能盡可能得到充分發揮,使人力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人力資本。
3.加大對農村各種形式教育投資的力度、拓展多元化的人力資本投資渠道。人力資本投資是指投入到勞動者身上的,能提高勞動者知識、技能,并能夠影響勞動者未來收入的各種投入。人力資本投資形成一種生產資本儲備,它像物質資本一樣,能夠增進產出并獲得收入分配權,具有未來導向性、長期性、生產性等特征。由于目前我國有太多的低素質農村人力資源需要開發,而國家的教育資源又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必須不斷創新教育投資體制,拓展多元化的人力資本投資渠道。一是教育的基礎產業特性決定必須加大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廢除由于資金來源不同而導致的城鄉義務教育投資不平等的現實。二是鼓勵企業投資。企業是主要的用人單位之一,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最終大多要在企業通過與生產資料結合創造出價值和剩余價值。所以,要在不影響企業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鼓勵企業進行教育投資。三是鼓勵農民積極開展家庭智力投資。農民即是人力資源承擔者,又是人力資本的載體和直接受益者,所以更應該和必須成為人力資本的主要投資者之一。
4.降低農村人力資源投資成本,提高人力資本收益率。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越小,就會有越多的人愿意通過投資去接受更多和更高層次的教育。因此,國家應采取必要的措施,盡可能降低農民個人接受教育與培訓直接成本,除在義務教育階段不折不扣地落實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外,在中學到大學階段,對于家庭貧困的農村學生,政府也應提供必要的優惠助學的各項政策,使愿意上學且能上得起學的人多起來,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范圍和力度。此外,國家應不斷加強對人力資本優化配置的宏觀調控,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人力資本的收益率。因為,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小學生畢業生與高中生畢業生、高中生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之間的收入差距越大,愿意投資于更高層次教育的人就越多。
這里不妨用經濟學家馬歇爾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馬歇爾認為:“知識是生產中最有力的發動機”。對農業生產而言,科學技術可以改造傳統農業的經營方式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力。知識和信息告訴經營者應該將資本投放到什么領域及如何在生產經營中安排勞動者以提高資本的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如果不能發展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就不能發展任何的東西。對于我國來講,情況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
[1]西奧多·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m]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2]西奧多.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耶魯大學出版社:1964年版,
[3]李光耀:中國為何跑在印度前面,[J]經濟研究資料 2005(4)
[4]袁振國:縮小差距—中國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題,[J]新華文摘2005、18
[5]杜宇:數字中的城鄉差距 云南日報 2006年03月02日 20:46
[6]梁樹良:什么是人力資本[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1年第5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