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了實現跨國經營目標,跨國公司在中國積極實施研發、制造、營銷、品牌、人力資源等全方位的本土化戰略。這一戰略既對我國經濟具有一定拉動效應,又使我國企業普遍感到空前的競爭壓力與生存危機。本文主要針對跨國公司在華本土化戰略對我國企業帶來的負面效應,提出了應對策略。文中認為,我國企業既然不能排斥或阻止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的實施,就必須化壓力為動力,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規避或減輕其負面影響。
[關鍵詞] 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對策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跨國公司的國際戰略經過調整出現了兩個相輔相成的顯著特點:一是全球一體化;二是本土化。全球一體化需要通過本土化戰略加以實現;因而,本土化成為跨國公司國際戰略的重中之重。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加深以及進一步履行入世的承諾,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力度不斷增大。然而,盡管跨國公司對華本土化戰略有助于我國引進新觀念,彌補資金缺口,并為我國企業注入新的管理活力,擴大就業等正面效應。另一方面也給我國企業帶來嚴峻的挑戰和巨大沖擊。我國的支柱性產業很大幅度上為跨國公司所控制或主導,一旦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有所變動。將會對我國的經濟、科技、政治等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為此,對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實施狀況及實際效應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必須重視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本土化戰略對我國企業的沖擊效應
1.加劇了中國企業的人才危機。人力資源本土化是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在中國市場上,跨國公司基本上普遍強調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的原則,重視利用本土人力資源,重用華人精英,讓華人專業經理人掌控中國市場,使他們成為實施本土化戰略中的最重要的本土力量。中國企業本來就缺少具有國際競爭意識和創新力的高級技術和高級管理人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后對各類人才不拘一格的爭奪。通過采用高薪制度、優厚的福利待遇制度、股票期權制度等手段致使國有大中型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優秀人才大量流失。中國本土企業常常無可奈何地目睹自己的人才被跨國公司獵取。特別是在校園人才的搶奪上。每年冬季跨國公司都會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著名高校展開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以其舒適的工作環境、優厚的待遇、良好的發展機會吸引畢業生。清華、北大等高校的畢業生中,許多優秀人才被著名跨國公司一網打盡。人才爭奪戰可謂日趨白熱化。這將導致我國企業的人才結構失衡,引發人才危機。
2.削弱我們的比較優勢。中國是以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作為比較優勢加入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的。而跨國公司的本土化戰略將會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國的這些“比較優勢”。從而減弱國內企業對這些比較優勢的利用程度,導致國內企業比較優勢的逐漸喪失。加之跨國公司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領先優勢,將降低中國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爭奪市場份額,間接限制國內企業的發展。跨國公司在華經營本土化是出于其全球戰略的需要,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我國更多領域取得控制權進而形成壟斷地位。為了實現其目的,跨國公司千方百計控制市場,擠壓中資企業。在集成電路、通訊設備、快餐、影像、飲料、洗滌用品等行業已被跨國公司所控制。例如:我國原有8大品牌的碳酸飲料中的7家與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在合資過程中被外方侵蝕。僅可口可樂公司就占有碳酸飲料75%的市場份額,使國內的飲料企業受到很大沖擊;在信息通訊領域,芬蘭的諾基亞、美國的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占有中國70%手機市場的份額。摩托羅拉(天津)獨資公司一家控制著90%以上的中國移動通訊設備;我國的半導體工業基本上被跨國公司控制;而影像業中,日本的富士和美國的柯達兩家企業幾乎壟斷了我國影像膠卷市場。快餐領域的肯德基和麥當勞雄居我國快餐市場之首。跨國公司進入之前,曾在我國日用洗滌用品市場上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的“活力28”(洗衣粉)、“北京熊貓”(洗衣粉)、廣州浪奇(洗衣粉)及名目繁多的地方品牌洗衣粉。在跨國公司的沖擊下迅速在市場上銷聲匿跡。因此,跨國公司在華實施本土化的戰略,給我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限制了國內企業的發展和壯大。
三、應對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的策略
1.借鑒外企的人才戰略,加強企業人才吸引競爭力。我國企業要不斷學習借鑒跨國公司的人才體制以及先進的管理方式,樹立全球人才意識,積極網絡國內外優秀人才。努力壯大自身人才隊伍,為企業發展前景吸引和留住人才。具體措施有:(1)創造有利于發揮人才作用的機制與環境。中國企業在人才戰略上最大的欠缺在于機制與環境。本土人才流失嚴重,有的并不是我國企業不能提供優厚的薪金,更重要的是缺少一種有利于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機制與環境。一些企業肯千斤買駿馬的不少,能在企業內部建立起健全的人才開發機制的卻不多。國內企業必須比照跨國公司找出差距,努力創造符合自身條件,有利于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的機制與環境;(2)促進人才培訓,加大中外人才技術與文化交流。目前,中國許多企業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大學,如1984年上海大眾建立了培訓中心,海爾建立了海爾大學。實踐證明,這對培訓企業職工是十分有效的,應在此基礎上加強與跨國公司聯合辦學不斷拓展企業員工外向型經濟知識。
2.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增強競爭實力。首先必須締造出可與跨國公司抗衡的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機制靈活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才有可能具備較強的實力從事技術的引進、開發與創新,進行大規模的廣告宣傳,建立完善的銷售與服務網絡以及從事企業國際化經營,從而保持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一般來說,企業要發展不外乎采取兩種主要途徑。當前,我國單個企業的規模、經濟實力與跨國公司的差距相當明顯,與其競爭時亦處于不利地位。中國企業如僅依靠自身積累來追趕國外跨國公司,只能按常規速度發展。要培育我國自己的國際級大企業只有借助于資本進行外部擴張,通過以知名企業為龍頭的資產重組組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擴大規模,才能使企業獲得超常規發展,才有可能在短期內完成后來居上的歷程。
3.快速推進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進程。跨國公司本土化使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白熱化。按照現代經濟學理論,在不完全市場的情況下,跨國公司是進行國際生產的最有效方式。21世紀世界經濟的競爭是跨國公司的競爭。在經濟全球化時期,企業如不加速國際化進程,就難以保持在國內市場的強勢。因此,國內企業在鞏固和發展已有市場的同時,應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跨國經營。充分利用海外的科技和人才資源,擴大海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通過打入國外跨國公司的母國市場,以直接的方式更多地了解跨國公司,學習最新國際管理和市場知識,學習對付競爭對手的方法,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在此,我國一些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如海爾、聯想等,已經利用它們在資金、人才、市場和知識方面的優勢,率先走了出去,從事海外投資,并取得了許多成效,獲得了不少有益的經驗。我們應該抓住機遇,主動進行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戰略,同時也應該思考跨國經營的本土化戰略,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全球化經濟的大趨勢,提高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4.積極與跨國公司開展合作,實行雙贏。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是競爭合作的關系,既有競爭的一面,也存在合作的可能。中國企業必須站在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的高度大膽實踐與跨國公司和外國企業間的競爭合作、共贏發展。利用跨國公司的采購及配套本土化策略,積極參與到跨國公司的本土化進程中去。跨國公司為提升自身形象,增強產品競爭力,往往會與配套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幫助他們制定設備升級計劃,改進生產條件。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中,企業通過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資源共享來尋求競爭優勢已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們必須按照競爭與合作的新觀念來調整與跨國公司的關系,將與跨國公司形成戰略合作關系作為發展自身競爭力的必要手段。我們不僅要把國外企業引進來,而且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面對跨國公司的挑戰,變消極防御、被動挨打為主動學習,積極合作,勇于競爭。中國企業應視需要主動與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外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與此同時,必須致力于產業升級,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防止技術信賴。用技術創新提升自身的競爭地位。
5.實行“查漏補缺”策略。對于一些實力較弱的企業可采取查漏補缺策略。跨國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可能覆蓋生活、生產需要的方方面面,或者由于銷售渠道或戰略的原因,跨國公司不愿提供某些產品或服務,這些便成為本土企業發展的機會。一些企業可以選擇跨國公司放棄或忽視的市場,通過專門化的服務為市場提供有效的產品或服務。實行這個策略成功的關鍵在于市場補缺基點的選擇上。一個理想的市場補缺基點一般有以下特點:有足夠的規模和購買力,企業有利可圖;有成長潛力;該補缺基點被大企業所忽略或不愿滿足;企業有市場需要的技能和資源,可以進行有效服務;企業能夠靠已建立的顧客信譽,進行自衛來抵制競爭者的攻擊。企業往往需要選擇多個補缺基點,以防該市場基點枯萎。
四、結束語
總之,我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認真研究與跨國公司的戰略互動,在全面把握跨國公司在華擴張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跨國公司的戰略行動特點來制定我國企業的應對策略。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的戰略行為是一個長期的互動博弈過程,這種持續的博弈過程將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盧新德: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與我國產業安全(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3)
[2]史自力:跨國公司本土化:挑戰與對策(J).中州學刊,2005,(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