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思想認識、政府職能、內部建設和發展成本四個方面論述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制約因素政府職能成本
截至2004年底,綜合農業部等機構的統計和估算,全國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總數已經達到15萬個左右,擁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村占同期村民委員會總數的22%左右。入會農戶約2363萬人(戶),占鄉村農戶總數的9.8%,平均每個合作組織會員數為158人。我國合作經濟組織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數量相對較少,覆蓋面低,規模不大,入社農戶占鄉村總戶數的比例小,規范性發展不足,其社會、經濟影響力十分有限,遠遠不能適應我國農業市場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和應對國際競爭的需要。認真地分析和思考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制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各種因素,對于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思想認識問題
相當一部分農民對新型合作經濟的宗旨、性質、原則及其作用知之甚少,因而加入和參與合作經濟組織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部分農民對新型合作經濟的性質存在誤解,把新型合作經濟等同于傳統集體公有制經濟,導致一些具備條件發展合作經濟的農民不愿再談論合作經濟,談“合”色變。
部分領導和基層干部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必然性、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合作經濟組織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的作用不大,因而僅把發展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權宜之計,沒有擺在應有的位置。有的擔心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起來有可能形成強大的利益集團,會不利于當地政府管理,因而采取了一種觀望等待的態度。有的出于政績的需要,動用行政手段將農民撮合起來,這樣形成的合作經濟組織,多數是“空招牌”,缺少實質內容。有的沒有認識到發展合作經濟組織的長期性和內在規律性,急于求成,拔苗助長,重數量,輕質量,農民真正得到的實惠不多。
二、政府職能問題
各級政府在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過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存在政府不能很好履行職能,存在政府職能不到位、缺位、錯位和越位等現象,影響了合作經濟組織的有序發展。
1.重視不夠,工作不力。部分地區和領導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長期以來重視不夠,工作不力。沒有專門領導分管此項工作,沒有具體部門負責抓,沒有整體的發展思路、具體的發展規劃、要求、措施,也沒有一定的工作經費。一些縣鄉干部對本地的合作經濟組織了解研究不多,指導不多,沒有領辦創辦的熱情和責任心。這些都導致當地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緩慢。
2.支持政策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大。目前各省都制定并下發了扶持發展合作經濟組織的相關政策,但市、縣兩級的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扶持政策不多,大部分相關部門也沒有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導致政策不全面、不配套。扶持力度不大主要表現在:一是資金少。目前各級財政只是對合作經濟組織提供了極少量的支持,遠不能滿足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需要。二是貸款難。合作經濟組織由于既沒有其他經濟組織為其提供擔保,又沒有什么資產可供抵押,很難得到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三是免稅難。我國現行稅收制度還沒有體現出對合作經濟組織的優惠。稅法規定農民自產自銷是免稅的,但農戶聯合起來就要繳納增值稅。這不僅增加了農民的負擔,而且嚴重挫傷了農民創辦合作經濟組織的積極性。四是運輸難。合作經濟組織在往外運銷鮮活農產品時,不僅要繳納較高的過路過橋費,而且花費的時間長,進入大中城市還要受到嚴格的限制,造成了合作經濟組織運行成本提高,效益降低。
3.管理體制不順。目前,農業、民政、工商、科協、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等部門都參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農業部門從產業化經營的角度進行指導;民政部門從社團登記、社團管理的角度進行管理;工商部門從經營的角度進行管理;科協從技術的角度對一些協會實行歸口管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負責對全國供銷社的管理和發展,代表中國合作社參與國際合作社聯盟的各項活動。各個部門都管,各個部門又都不管,沒有一個明確的主管部門。各個部門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和協調,沒有形成有效的推進合力。多頭管理造成要求不統一,標準不一致,使得合作經濟組織無所適從,影響了其有序發展。
4.行政介入不當。相當大一部分合作經濟組織在興辦時有政府職能部門的背景。政府職能部門的介入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農委、科協、農技站、經管站、供銷社等職能部門和實體通過興辦合作組織以有效行使其職能;另一方面是農民自己興辦的合作組織也通過依托或掛靠這些部門和實體來尋求庇護和支持。政府職能部門的介入有利于合作組織降低創建成本,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和政府優惠政策的支持。但其負面影響也相當明顯:一是決策權、分配權往往掌握在介入力量手中,有違“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組織原則,致使組織成員對組織的認同感不強,主動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不高。二是因執行政府有關目標而影響合作組織目標的實現,使農民利益受損。
5.法律制度缺失。我國直到2006年10月31日才出臺有關農村合作組織的法律。在這之前,由于合作組織立法的缺失,導致:(1)合作組織成立、登記注冊、解散和組織的性質、宗旨、服務無法可依,合作組織性質模糊、地位不清楚、行為資格遭質疑。(2)一些合作組織未能取得社會公認的法人資格,從而在銀行貸款、稅收抵扣、商標注冊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難。(3)合作組織的經營活動缺乏法律依據和法律保護,在市場中受到種種歧視和限制,不能和其他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也難以正確處理與基層政府的關系,容易遭到它們的干預。(4政府在推進合作組織發展過程中經常碰到無法可依的情況。
三、內部建設問題
1.發展不規范。有的合作經濟組織沒有章程,有的章程制定不規范,有的雖有章程,但沒有按章程辦事;機構設置不合理,有的甚至沒有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或有,也是流于形式;財務管理、會員管理、經營管理等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務不夠公開,運作和管理隨意性較大。合作組織的這些不規范行為損害了自身形象,減弱了其凝聚力,也制約了其健康發展。
2.發展質量不高。絕大多數合作經濟組織內部利益連結機制薄弱,屬于松散型的專業協會,成員之間產生產權關系,結成經濟實體的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合作社少。在合作內容上局限于技術、信息、生產資料采購、初級農產品銷售等服務方面,而真正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銷售等合作內容則很少。能夠獨立擁有自己的加工銷售企業、開展了產供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組織較少。這些導致合作組織積累少,對成員二次返利較少,有的甚至沒有。這反過來又降低了合作組織對農民的吸引力,直接影響了其發展規模和速度。
3.成員素質低。目前合作組織的管理層大多綜合素質不高,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不強,缺乏合作組織的知識和經驗,缺乏組織管理、協調指導、市場營銷、對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致使合作組織的功能難以發揮,影響力不大。缺乏優秀的帶頭人已成為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瓶頸”之一。
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2003年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比重高達87.57%,大專及大專以上僅為0.64%,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總數的13.6%。其中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較高的中青年勞動力又大量流向城鎮,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往往是婦女和老人,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偏低。農戶的這種素質狀況降低了其創辦、管理、發展合作組織的能力。
四、發展成本問題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農戶直接進入市場的制度替代,必然發生制度創新的成本,只有當創新的收益大于創新的成本時,這一制度安排才能實現。目前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創新成本高昂,減少了創新的凈收益,這直接制約了合作經濟組織創辦和發展。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創新成本高昂表現在:
1.我國農戶經營規模狹小,家庭經營具有很強的自給性和兼業性,農產品商品化、專業化程度不高,因而農戶對合作組織的制度創新需求不足,加大了制度創新的實施成本。
2.我國農戶居住極為分散,農村交通、通訊落后,農民信息溝通困難,農民小農意識濃厚,合作意識淡薄,把分散的農戶組織成一個有效率的合作組織具有相當大的困難,從組建合作組織到維持合作組織的有效運轉,需要支付十分昂貴的組織成本。
3.小農戶經營效益低下,對合作組織的投資有限,合作組織為了追求組織效率和規模經濟效益,就必須發展更多數量的農戶,這必然加大制度創新的組織成本、談判成本和決策成本。
4.合作經濟組織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排他性特征不明顯。對這種公共產品,農戶都有“搭便車”的機會主義傾向,這無疑會增加合作經濟組織的組織成本。此外,合作經濟組織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特征也決定了其創辦和發展的組織成本較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