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民營企業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存在的具體問題,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民營企業融資問題對策
一、民營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1.民營企業直接融資存在的問題
由于民營企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資本量小,制度和信息不規范,民營企業幾乎沒有希望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所需資金。因此,民營企業要想在股票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是非常困難的。據統計,我國目前上市公司總數有1048家,股市市價總額達37 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國有和國有控股公司上市的數目占70%以上,市值達90%左右;而民營企業的上市數目卻不到30%,市值僅占10%,并且大多數不是通過正常途徑直線上市,而是以高昂的代價買一家已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權曲線上市。由于我國的直接融資方式從一開始就主要面向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了解決國有企業的困難,促進其機制的轉換,要求股票市場優先服務于國有大中型企業,為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創造條件。而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相對狹小,且市場進入“門檻”高。嚴格的上市條件和審核程序也使民營企業“望股興嘆”。而目前大部分民營企業經營規模都較小,產業層次低,與國家規定的企業上市規模和優先產業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客觀上加大了民營企業上市的難度。盡管民營企業在近幾年上市增長的速度較快,但多數是采用買殼上市的方式進入的。即使有少數民營企業通過“買殼”、“借殼”上市的方法投身于股票市場,但由于其運行通道太窄,不僅給股票市場帶來了許多不應有的問題,還嚴重地束縛了企業自身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民營企業直接上市的難度較大。并且買殼上市,也加重了民營企業股權融資的成本。
另外,由于債券融資的門檻高,同時還要求有實力雄厚且信譽很好的單位作擔保,民營企業目前還很難進入債券市場進行融資。長期以來,由于政府的導向忽略債券的作用,以及市場發育不完善等因素,企業債券市場發展不順利。加上1993年社會上亂集資造成對國債沖擊的影響,政府對其管制束縛較多,促進發展的政策較少。目前只有少數國有企業能通過債券市場進行融資。而民營企業,即便是大型民營企業也對債券難以問津。
2.民營企業間接融資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有銀行商業化運作程度的提高,風險管理日益受到重視。為規避風險,商業銀行普遍采取了抵押貸款和擔保貸款的形式。抵押貸款方式雖然提高了貸款的安全性,但是辦理資產抵押手續繁瑣且費用較高,更多的民營企業根本無充足的資產可抵押,導致抵押無法落實。而擔保貸款,由于民營企業自身資信較差,貸款保障機制不健全,致使民營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貸款保證人為其擔保,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困難重重。
一些縣域國有商業銀行經過撤并后,只剩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少數幾家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信貸支持重點的單一化和自身存在的不足,削弱了對民營企業的追加投入。一是目前農村信用社的信貸重點支持“三農”,按現行政策規定,原則上70%以上的貸款用于農戶貸款,民營企業的貸款需求要在通盤考慮“三農”后另行安排。二是農村信用社結算手段不足而引發的信貸監督劣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民營企業的支持。由于農村信用社在結算手段上與國有商業銀行的差距較大,因此,近乎100%的民營企業對外交易的結算要通過國有商業銀行來實現,信用社在結算上的劣勢,不僅使其失去了一些低成本存款,也失去了必要的信貸監督手段。三是前期鄉鎮企業破產倒閉嚴重,造成農村信用社資金損失。因此,農村信用社對民營企業支持謹小慎微。
金融服務功能滯后,弱化了銀行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是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不暢。目前,商業銀行普遍推行集約化經營,信貸審批權限全部上收,基層行基本上無貸款審批權,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有效信貸的投入。如工商銀行規定,所有項目貸款、新增流動資金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以及50萬元以上的個人按揭貸款均需報請省分行審批。面對貸款數額小、風險和成本高,而收益較低的民營企業,基層金融機構的放貸積極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銀行對民營企業貸款期限結構不合理。在當前間接融資體系中,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內。因而中小民營企業從銀行獲得長期貸款沒有多大可能,一些企業不得不采取短期貸款多次周轉的辦法,從而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不少信貸員對民營企業的規律和特點知之甚少,而現行信貸管理辦法大多是針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制定的,許多條款和條件不適應民營企業的狀況和特點。因此,對其申貸往往生搬硬套國有企業的操作方法、標準和程序。這些做法與民營企業自身的特點不相適應,從而造成各金融機構在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無辦法可依,無程序可循,貸款數額很有限。與民營企業的飛速發展相比,中小型銀行的數量和資金力量遠遠不夠,不能提供足夠的融資服務。與早已高度市場化了的民營企業相比,在政府保護和支配下成長起來的現有金融機構是很難提供與民營企業特點和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務的。
二、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
1.解決民營企業直接融資難的對策
目前,要為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打通渠道,首先應進行制度性創新。政府對國有企業和股票市場的隱性擔保,是民營企業直接融資難的制度性原因。要解除這個契約,政府就需要改變依靠國有企業發展民族經濟的戰略意圖,把國有經濟和政府職能定位于彌補市場缺陷。政府逐步淡化對國有上市公司和投資者進行保護的角色,不再通過各種“救市”政策向國有上市公司注資,切斷國有上市公司將直接融資成本轉嫁至國家信用的途徑。目前國有上市公司的股權改革,改變了國有股“一股獨大”局面,使國有上市公司面臨被“惡意收購”的可能性,迫使其將直接融資成本內部消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就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爭取上市機會,有利于民營企業進入股票市場。
我國股票市場功能長期被鎖定在為國有企業“籌資”上,股票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受到極大抑制。不應再強調股票市場的籌資功能,而應將資源有效配置作為股票市場的首要功能。為此,應以制度創新為契機,把企業素質、業績和潛在發展能力作為公司能否上市的第一標準,讓有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成為國民經濟和股票市場的基礎。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機制。目前,我國股票市場尚不具備真正的退出功能。許多國有上市公司即使因效益下滑而缺少投資價值,但卻由于種種原因遲遲無法退出市場。這要求管理層摒棄所有制標準,盡快建立健全并啟動強制性的市場退出程序。同時,還需要探索國際上更加流行的退出途徑,即由績優上市公司廉價收購業績差上市公司的“退出”途徑。
擴大股票市場監管部門的獨立性,消除政府對股票市場的不恰當干預。應賦予證監會以較大權限,獨立行使市場監管職能,通過制定交易規則和維護市場秩序,提高市場效率。從長遠來看,監管部門的獨立性要求政府逐步從競爭性的資產經營和管理中退出,專門從事社會經濟管理職能。
大力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目前,在沈陽、鞍山、大連、天津、青島、濟南、武漢、珠海等城市已經自發形成了將企業股權公開掛牌交易的地方性股權交易市場,我國應將現有的地方性股權交易市場規范化、合法化,同時適當降低公司上市條件,形成一個新的證券市場層次,為我國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開辟新的融資渠道。
積極開展各類票據市場業務和企業債券市場業務。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條件,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直接融資能力,培育為民營企業服務的票據業務和債券業務。推進和加快民營企業票據性融資及債務融資步伐,也是未來民營企業融資的必然趨勢。積極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和長期票據市場,豐富直接融資市場的交易品種。而利率市場化已有一個初步的日程表,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和長期票據市場的外部條件正趨于成熟。
對于企業信用問題,則需要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構筑一個有效的信用征集、評價、發布系統并建立起嚴格的違信懲罰制度。 第一,大力發展銀行貸款以外的其它金融授信業務,如銀行承兌匯票、銀行本票、信用證、保函以及商業匯票等。這樣有三個好處:一是滿足了民營企業短期資金需求;二是活躍了票據市場;三是減少了企業利息支出。第二,鼓勵、扶持、平等地讓民營企業進入貨幣市場,通過各類票據的交易運營資金,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第三,對技術型、長線型、出口替代型以及大型基礎設施、涉及對社會重大利益貢獻的民營企業發行自己的債券,應允許流通轉讓。
2.解決民營企業間接融資難的對策
國有商業銀行要轉變觀念,重視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建立健全支持民營企業貸款的規章制度和政策。銀行在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之間應提倡公平貸款,尤其是對于經營狀況良好、極具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以及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支撐的技術密集型民營企業,銀行更應該重點幫助他們創業和發展,努力開發出符合民營企業需要的金融品種,為民營企業提供配套的結算、匯兌、轉賬和財務管理等多種金融服務。對重點客戶的優惠政策包括提供優惠貸款利率,辦理臨時性信用貸款,提供經濟、金融信息和其他金融服務等。
國有商業銀行需在內部管理體制上營造一個有利于開拓民營企業貸款市場的良好環境。包括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貸款管理辦法;解除信貸政策上的某些束縛與限制,明確支持民營企業的具體信貸政策措施;盡快完善授權授信制度,主動適應民營企業對金融信貸需求量大、速度快的客觀要求,解決信貸業務操作中重復環節過多的問題;對民營企業的信貸金融支持實施“抓大選小”的策略;妥善解決當前貸款約束和貸款激勵的不對稱問題;加強與地方城市信用社、地方商業銀行之間的合作,打破空間上的限制,拓寬服務區域,方便解決民營企業在地方金融機構無法辦理諸如承兌、貼現、國際結算等業務的困難;合理配置貸款權限,縣級分支機構要樹立主要為民營企業服務的觀念。完善金融服務,進行業務創新。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不僅僅是資金,在結算、信息、財務等方面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國有商業銀行在加強對民營企業支持的同時也要注意風險防范,要堅持貸前評估、貸中審查、貸后檢查的制度。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人員應多渠道了解民營企業的經營狀況,可以通過走訪民企的銷售網點、協作企業、競爭對手來了解他們的經營動態,以利于及早發現并防范金融風險。
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中小商業銀行是國民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是進一步健全銀行體系的需要,是進一步推動金融體制改革的需要。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是解決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間接融資難的比較有效的方法。首先,中小金融機構資金少、無力為大企業提供服務;第二,中小金融機構大多也屬于民營企業的范疇,為民營企業服務不存在所有制歧視的問題;第三,中小金融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服務方面擁有信息上的優勢。中小金融機構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機構,專門為地方民營企業服務,對地方民營企業經營狀況和經營者信譽狀況的了解程度逐漸增加。這就有助于解決存在于中小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第四,中小金融機構的經營機制靈活,經營成本低,能有效地降低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交易成本。中小金融機構要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必須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進行改革:為中小金融機構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中小金融機構要加強自身的經營管理。首先,中小金融機構要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根據自己內部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外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選擇自己的目標市場,針對目標市場進行業務創新,為其“量身定做”融資服務,提高服務水平。其次,中小金融機構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進行組織結構調整與創新,建立組織激勵考核制度和不同層次員工的人事管理和激勵約束機制,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等等。在改革和發展中小金融機構的過程中,國家的政策措施需要進行配套改革。如國家要放松利率管制,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國家目前只允許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做一定的浮動,但與民間市場利率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要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就必須進一步放寬利率管制,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盡快由目前的放寬對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的限制,過渡到最終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貸款利率水平,并允許對其所提供的便利服務收取合理的費用,以此來促進商業銀行按效益與風險原則,不斷增加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實現資源配置的合理與優化。
加快建立和完善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信用擔保是一種信譽證明和資產責任保證結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務活動,它介于商業銀行和企業之間,擔保人對商業銀行做出承諾,對企業提供擔保,從而提高企業的資信等級。我國的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還很不完善,為了解決民營企業融資的問題,我們應該加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我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可由城市、省、國家三級機構組成。有三種擔保機構:(1)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其資金來源主要靠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預算撥款注入資金和向社會發行債券,同時也可吸收民營企業出資和社會捐資,機構實行市場化公開運作,接受政府機構的監管。(2)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共同出資組建的擔保公司,由地方財政部門對金融機構做出承諾保證責任并推薦民營企業,由擔保公司辦理具體的擔保手續,這類機構主要是為當地的民營企業提供擔保,它兼有商業擔保和信用擔保的雙重特點。(3)由中小企業聯合組建會員制的擔保機構,資金共同承擔,自擔風險,自我服務,發揮聯保、互保的作用,此類機構的運作采取擔保基金的形式,實行封閉運作。
參考文獻:
[1]王瑋: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現狀及對策分析,商業經濟,2005(5)
[2]朱金燕:探討中小企業融資出路——來自于發達國家的思考,國際金融,2005(8)
[3]許金峰:中小企業新型融資工具探析,財會通訊,2005
[4]吳樹暢:相機財務論——不確定性條件下的財務行為選擇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