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中外之間的接觸和交流,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詞語大量進入英語。與此同時,漢語也從英語中借進了不少的詞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英之間的互相借詞在借詞領域和數量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從一個側面顯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深刻變化。
[關鍵詞] 漢語借詞英語借詞改革開放
一、前言
語言中的詞匯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不斷吸收外來詞是語言豐富和發展的重要途徑。 英漢語言在各自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民族間貿易往來,文化交流,戰爭征服等原因都存在著外來詞。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對外來新鮮事物更加敏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吸收英語中的詞匯,極大地促進了漢語的豐富和發展,給中國帶來了許多新氣象。與此同時也輸出了大量本國的東西,補充英語詞匯,讓英語國家更進一步地了解中國。
二、英語中的漢語借詞
1.改革開放以前
中國是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對其他國家有著極其深遠的歷史影響。英語中出現漢語借詞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停留在有關中國的文化、風俗特產等領域, 如ginseng(人參),kowtow(叩頭),lichi/lichee(荔枝), jiaozi(餃子),wonton(餛飩),menshen/door god(門神),kongfu(功夫),rice noodles(米線),Taoism(道教),Beijing Opera(京劇),inscriptions on tortoise shell(甲骨文),ghost money(紙錢),temple fair(廟會), yangko(秧歌),residential register(戶口)
2.改革開放以后
在與中國交往的過程中,英語吸收漢語詞匯的范圍不僅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改革開放給中國創造了許多新鮮事物,漢語詞匯進入英語的速度明顯加快。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名詞、新術語層出不窮。
(1)經濟與科技
隨著社會的開放和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許多新詞匯,深刻反映了中國市場的異常活躍和社會的迅猛發展。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三峽工程),special economic zone(經濟特區),Anti-poverty Project(扶貧工程),material/ideological civilization (物質、精神文明),go-west campaign(西部大開發),old-liberated areas (老區),(xiahai/start a business(下海),new and high-tech development(高新技術),joint stock company(聯合股份公司),consumer association(消協),labor market(勞務市場),extra-labor(富余勞動力),austerity policy(緊縮政策),reform package(一攬子改革計劃)
進入新世紀,中國科技在迅猛發展,英語也隨著中國的發展在“與時俱進”。2003年末,中國神州五號(Divine Vessel Ⅴ)無人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令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的宇航員從此有了自己的稱號 “taikonaut”。“taiko”是中文“太空”(太空)的前5個字母,后半部“naut”與英語中的“astronaut”的后半部相同。如今,西方很多國家的媒體都開始使用這個詞來專指中國的太空人。這個詞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的一個重要標志。
(2)政治
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英語國家也在關注中國政治。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改革開放),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一國兩制)。“鄧論”(Deng Xiaoping’s Theory),“三個代表”(Three Represents),還有2004年的“兩會”(Two Conferences)。
改革開放以及對外宣傳和交流的增加,形成了經濟、文化、社會諸領域表達中國獨特事物的英語詞匯的大量涌現。這是中國日益發展的結果。這些詞語在對外交流中不可或缺,對中西文化交流起重要作用。中國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不但在漢語中有所記載,英語詞匯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見證。
三、漢語中的英借詞
改革開放是新中國發展的主體方向。改革開放在增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漢語同世界其他語言的接觸,特別是作為國際語的英語對漢語更是有巨大的影響。20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科技滋生新詞匯,通過各種方式帶來了大量的新詞語。
1.經濟
股票(stock),第三產業(tertiary industry),軟著陸(soft landing),白領(white-collared),兼職(part-time),快餐(fast-food),“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金領階層(gold- collars),新領(new-collars),白領(white-collars)以及藍領(blue-collars)。
2.科技
朋克(cyberpunk),電腦食品(cyber food),電腦控制技術(cybernetics),克隆(clone) 基因熱(genomania),液晶顯示超薄電視機(flat-screen television),高速火車(bullet train),微型汽車(minicab),藍牙技術(bluetooth),虛擬教室(virtual classroom),量子混沌狀態(quantum chaos)(汪,2002:136),恐龍熱(dinomania),因特網(internet),殺毒軟件(virus-killer),千年蟲(millennium bug)等。
3.政治
第四世界(the Fourth World,指最貧窮的國家),穿梭外交(shuttle diplomacy),不打領結的“最高級會晤”(summit talk without ties),歐盟(EU),單一貨幣(single currency),聯合國的維和部隊(United Nations Protection Force),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
4.媒體娛樂
漢語也從美國電影電視以及娛樂中引進了不少新詞。如家庭影院(home cinema/theater),卡通(cartoon),黃金進球(golden goal),減肥(reduce weight),網上學習(e-learning),傳媒垃圾(media garbage),發燒友(music fanatics),掌上秀(WAP),微型唱機(datman),脫口秀(talk show)
當代中國社會對英語原語詞匯的借用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經濟、通信、教育、新聞、體育等,其中以經濟、科技方面的詞語較多,這顯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特點及成果,中國能夠跟上世界的發展步伐,注重發展經濟,向高科技領域不斷探索。
四、英漢互借詞體現的深層意義
1.英、漢民族傳統文化差異以及漢文化隨經濟改革開放而發生的變化
詞匯猶如一面鏡子可以窺見一國社會價值觀的變化。英民族曾遭受入侵和征服并在16世紀以后外侵,對新鮮事物十分敏感,是“開放型”文化心理。從英語的整個歷史來看,英語對其他語種的詞匯總是樂于采納的。英民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仍保持從外語吸收本民族沒有的東西的傳統,這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較為保守的民族。漢語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取得了無數的文化上的輝煌成果,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獨特的文化模式,培育了一種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也形成了一種虛榮心和自大感。這種傳統文化心理往往與與之不同的西方文化產生一種排他的心理效應,對異族文化實行關門主義,阻礙了外來詞的借入。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英語詞匯進入漢語,幾乎涉及到各個領域,這也說明中國已經逐步擺脫閉關、守舊的思想,逐步接納和吸收外來有益事物。中國正以更加寬容、進取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來促進民族的真正繁榮。
2.英漢借詞促進中國改革開放
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時期,通過對外交流與合作吸收外來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可以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由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經濟成就,中國正逐步向世界大國邁進,對未來充滿信心,對世界文化兼收并蓄,使中華文化日益國際化。英語中有關先進科技的詞語進入漢語,一方面是中國廣泛了解世界的進度,跟上時代的發展,另一反面,也給中國的發展以動力。
另外,進入英語的大量漢語詞,特別是中國英語的存在,在充實英語語言的同時,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可,中國的地位不容忽視,是對外傳播華夏文化和世界了解中國社會和發展的主要渠道之一。
參考文獻:
[1]黎昌抱:英漢外來詞對比研究.外語教學,2001/5
[2]汪榕培:英語詞匯學高級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