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且影響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對于背后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理論界分析眾多。本文重點運用KMRW聲譽模型對此加以分析,以期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 假冒偽劣商品動態博弈KMRW聲譽模型
一、引言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經濟活動中存在著許多不規范行為,其中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隱患,從假酒、蘇丹紅事件、紅心鴨蛋問題甚至到一些國際著名企業的造假,這些現象不僅沒有隨著一輪輪的打假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些市場誠信問題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和國家的利益,對經濟、社會各方面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也嚴重阻礙了我國市場經濟信用體系的形成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成熟。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制造商選擇生產正規產品還是生產假冒產品,實質上是生產者、消費者在一定外部制度條件下各自理性行為的博弈結果。本文運用KMRW模型對此加以分析,以期找出問題的癥結,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
二、模型的初步建立——重復博弈模型
1.基本假設
(1)博弈的局中人只有兩個——賣方(生產者)和買方(消費者),博弈雙方都是經濟意義上的“理性經濟人”。
(2)各個博弈方的策略空間:生產者的策略空間為生產優質產品或是劣質產品;消費者的策略空間為選擇買或是不買。
(3)假定生產優質品和劣質品的生產成本分別為Cg和Cb(Cg>Cb≥0),而如果消費者購買產品,在一定價格水平下的效用為Ug>0(買到的是優質品)或Ub≤0(買到的是劣品),R為企業的銷售收益,于是有如下的支付矩陣:
由于在一次博弈中,劣質品總能給企業帶來巨額利潤(R-Cg<R-Cb),所以制造商肯定會選擇生產劣品,而消費者對劣品不購買而只買優質品,這樣就不存在一個穩定的純策略納什均衡。但市場活動是延續的,交易是重復進行的,消費者在吃虧上當后會對生產者的信譽產生懷疑,導致生產者賣不出產品而不得不倒閉。所以我們可以建立重復博弈模型進行分析。
2.重復博弈模型
重復博弈可以分為有限重復博弈和無限重復博弈。在商品生產的有限重復博弈中,生產者在每一階段的策略組合都是(機會主義,機會主義),這也就是所謂的“連鎖店悖論”,產品質量仍然無法保障。
在無限重復博弈中,消費者可采用一種觸發策略(tit-for-tat),即消費者在買到優質品后在下一次交易中繼續選擇買;如果買到的是劣品,就不再買該家廠商的產品。
設貼現因子δ(0<δ<1),則生產者生產優質品的收益為:
(R-Cg)+δ(R-Cg)+δ2(R-Cg)+……=(R-Cg)/(1-δ);
而廠商生產劣質品的收益為:
(R-Cb)+(-Cb)+(-Cb)+……= R-
當(R-Cg)/(1-δ)>R-時,廠家會一直選擇做誠信企業,即當δ→1時,(優質品,購買)就成為行為主體的帕累托最優戰略組合。
三、博弈模型的改進——KMRW 聲譽模型
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博弈雙方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往往不清楚生產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技術水平、誠信度等,即不能分清生產者是提供高質量產品還是提供假冒偽劣產品;而對于生產者來說,其生產優質品還是假冒品關鍵是對消費者關于產品品牌質量識別情況及相應行動的推測。
1.假定
消費者認為生產者有兩種可能類型——信譽高的企業和“機會主義”企業。信譽高的企業從來不生產假冒偽劣產品,而“機會主義”企業有興趣為長遠利益假裝是好企業,樹立一個只生產優質品的聲譽;消費者可以通過已經購買的產品質量來推斷企業類型和修正原有認識,一旦消費者上過當之后就會認為企業是“壞企業”,在理性預期下,不會再買該家企業的產品,甚至會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因此在這個模型中,我們主要討論在什么條件下“機會主義”企業會一直保持誠信下去。
這里同時也假定消費者對產品質量識別能力和行動都有差別,生產者并不知道每位消費者的具體類型,而只是知道其類型概率。于是將模型修改為以下擴展式,這樣就變成了一個不完全信息下動態博弈問題。
2.模型分析
其中,P、(1-P)代表消費者認為生產者類型的概率,而б1表示生產者對于消費者識別能力類型及行為類型的概率判斷;F為生產者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時可能支付的賠償;Cg、Cb分別是生產者生產優質品、劣品的成本;Ct是消費者投訴成本。
為求解“機會主義”企業在什么條件下將選擇不生產假冒產品,我們主要考慮生產者兩個階段(T-1期和T期)模型解:
后驗概率:t+1階段,消費者認為企業是信譽好的企業概率,(其中q=0表示“機會主義”企業t期生產劣品,則q=1表企業第t期生產優質品,Pt表消費者認為企業t期是誠信企業概率)
即說明,當“機會主義”企業第t期生產了劣品,消費者在t+1期修正其后驗概率,將認定該企業就是制假企業。
說明如果“機會主義”企業第t期生產了優質品,就會提高其好聲譽。
在T階段,建立生產優質產品的聲譽已沒有意義,“機會主義”企業最優選擇是生產劣品,期望收益為Et(q=0)
如果在T-1階段生產劣品,這時消費者將用后驗概率修正其對制假企業本來面目的判斷,期望收益為:
四、 對策研究
對于假冒偽劣產品市場的治理,關鍵是提高制假成本Cb值和賠償額F,從而縮小制假企業的利潤空間,直至無利可圖。在這里我們把制假成本Cb理解為制假企業的全部成本,既包括生產、流通和銷售費用,也包括事后被追究責任或索賠等要付出的代價,那么加大政府對假冒偽劣品的打擊力度,就能夠顯著提高Cb的水平。同時,我們也擴展賠償額F的含義,將其劃分為F1受政府懲罰的代價和F2受社會懲罰的代價(如新聞媒介披露后制假企業因產品滯銷而倒閉)。由此可見,打擊假冒偽劣、維護市場秩序是政府和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下面就從政府和社會兩方面探討一些治理假冒偽劣產品的措施:
1.政府運用行政與法律等手段加大對制假的監管與處罰力度
目前在我國查處偽劣產品案件中,大部分地方以罰代刑,制假者并未大傷元氣,打假行動過后制假行為又會“死灰復燃”,使打擊假冒偽劣的行動陷入“制假——罰款——更多的制假”的惡性循環。所以,政府應進一步細化對假冒偽劣品生產廠商處罰的相關法律,加重對制假和售假的量刑程度,增加制假企業的F1代價,使制假企業不再有利可圖。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披露假冒偽劣信息,使社會懲罰F2具有相當大的約束力
可以通過電視新聞,地方、行業雜志和報紙、網絡技術等渠道,披露制假企業的企業名稱、產品,并定期更新,同時向消費者宣傳有關判斷真偽消費品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制假企業的成本Cb,還提高了消費者對假冒偽劣商品的識別能力。當社會上無人去購買、使用假冒偽劣商品,那么,假冒偽劣商品的生產銷售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同時,也要加大普法教育與降低投訴成本,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許多消費者當其權益受到侵害時,往往因為商品涉及的金額小不值得投訴或是投訴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而放棄了維權,這些消費惰性都為假冒偽劣品的滋生提供了條件。
3.對于誠信企業本身來說,可以通過“昂貴的承諾”使自己與制假企業區分開來
假冒偽劣商品之所以能在市場上銷售出去,根本的原因就是買賣雙方有關產品信息的不對稱,制假者利用其擁有的信息優勢制造混同均衡,使得消費者在信息不完美情況下無法辨別真偽。為此,誠信企業可通過非價格的信息傳遞手段,使消費者獲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其判斷、辨別真偽商品的能力。
“昂貴的承諾”作為一種信號傳遞,將使誠信企業達到分離均衡的目的,從而能夠有效地把誠信企業與假冒偽劣企業區分開來。誠信企業進行“昂貴的承諾”主要手段是對消費者提供各種形式的質量承諾,包括對自己銷售的商品實行包退、包換、包賠制度,承諾雙倍賠償甚至“假一罰十”等,這些承諾當然不是信口開河的,一旦所銷售的商品有質量問題,賣方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
以上是關于假冒偽劣現象的一些思考。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是市場經濟發展和前進過程中的問題, 隨著人們文化素質和法律意識的普遍提高,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國家法制威懾的加強,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客觀而認真地分析原因,全社會同心協力打擊假冒偽劣行為, 假冒偽劣商品一定會得到有效的遏制。
參考文獻:
[1]田軍:小商品市場不完美信息動態博弈分析[J].理論與現代化,2005,(7):91-93
[2]任坤秀:打假中的經濟學與博弈論解釋[J].上海管理科學,2002,(3):8-9
[3]鄭強國李秉龍:假冒偽劣市場的經濟學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4,(10):32-33
[4]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