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管理與領導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它們有各自的定義;有一致點;更有諸多差異或對立。二者互相配合,取長補短,是現代組織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 管理領導差異結合
在推動組織發展的過程中,或管理與領導不分,或有管理無領導,或以領導代替管理,都是常見的偏差。對它們進行較為清楚的辨析,以啟迪實踐,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
管理是指組織為了達到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通過各項職能活動,合理分配、協調相關資源的過程。其載體是組織;其本質是合理分配和協調資源;其對象是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一切可調用資源;包括決策、計劃、控制、創新等一系列職能活動;目的是為了實現組織目標。
領導是一種影響力,是引導人們行為,從而使人們情愿地、熱心地實現組織或群體目標的藝術過程。這是美國管理學家韋里奇等人給出的定義。這一定義揭示了領導的本質:以一種影響力引導人們行為;指出了領導是一個藝術過程:領導者要面臨變化著的內外環境,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身份不同,經歷、教育、文化背景不同,進入組織的目標和需要不同,所以越是高層的領導行為,其所面對因素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就越高,藝術的成分也就越高;也點明了領導的目的:使人們心甘情愿地、熱心地為實現組織或群體目標而努力,讓人們情愿而非無奈、熱心而不是勉強地進行自己的努力,這體現了領導工作的難度、水平和意義。
從管理和領導概念的定義對照中,二者異同已初見端倪,下面將做仔細分析。
(二)
管理和領導雖然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可它們之間的聯系是不能否認的。
首先,管理與領導的對象越來越趨于相同,只不過各有側重罷了。領導主要是對人的引導、激勵和鼓舞,但也涉及資源和利益的分配。管理是對人、財、物、信息等資源的程序性操作,自然也少不了對員工的合理配置與恰當激勵。
其次,管理與領導在理念層面有諸多一致:目的都在于實現組織目標。管理需要一種理性的結構和過程,充滿了知識和心智的努力;領導目標的實現也需要一定的結構,這些結構包括特定的要素,要素之間的組合肯定應該是理性的、優化的。衡量管理優劣的標準是效率、效益;衡量領導高下的基本價值和關鍵指標同樣是效率、效益。管理是組織的根本;而領導則是組織的靈魂。另外,二者都遵循主客體模式,管理者通過管理技術、制度、理性的結構來控制和約束管理要素;領導者是在一定環境中對被領導者施加影響力,以達到目標。正因為理念上的一致,所以中山大學王樂夫教授認為,“從廣義或外延層次看,領導與管理具有相等性”。
再次,管理與領導在工具層面有部分的吻合。其工具都是為了實現相同的理念,如:領導者對被領導者施加影響,需要一定知識作基礎;而管理的理性結構實際上就是一種知識結構。
最后,從哲學的層面來說,管理與領導是相對的,可以相互轉化。這里就不展開論述了。
(三)
然而,管理與領導的差異甚至對立必須要區別開來。從理論意義上說,這是它們學科建設的基礎課題;從實踐意義上說,這有助于克服各種偏差。下面只是一些基本的歸納。
首先,從方法論來看,管理強調“機械的效率邏輯”,而領導強調“有機的情感非邏輯”。 雖然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組織目標,都必然追求效率、效益的提高。但前者更注重具體生產過程中的工時研究和正式的規章制度,強調剛性;后者多注重對人的影響和引導,重視人的需要、情感、興趣和人際關系,強調柔性。換一句話說,管理偏重科學化、制度化;領導偏重藝術化、人性化。
其次,從功能上看,管理重在維持秩序,而領導重在推動變革。良好的管理能在企業的主要領域如產品質量和效益能力上,形成特定的秩序和規律。其核心方法與過程有:計劃和預算,即為未來(一般是下一個月或下一年)設立目標,確定達到目標的詳細步驟(包括日程安排和指導方針),進行資源分配;企業組織和人員配備,即為完成計劃而確立企業的組織體系、進行崗位設置,為崗位配備稱職的人員,并告知他們計劃,由他們自己負責執行,建立監測體系監督執行情況;控制和解決問題,主要是對計劃執行情況通過報告、會議等方式正式或非正式地進行監控,找出偏差點,再組織力量解決之。所以,無論其精力是集中于目標、資源、組織結構還是人員,管理者都是問題的解決者。領導者則截然不同,他不是帶來秩序與規律性,而是帶來組織的運動,是促成目標實現的實踐者。領導的核心方法與過程至少包括:確立遠景目標,即對未來(通常是較遙遠的未來)高瞻遠矚,制定遠景目標及其變革戰略;激勵和鼓舞,即通過喚起人類非常基本卻未得到滿足的需求價值和情感,帶領群眾戰勝阻礙和困難,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聯合群眾,即對需要與其合作的人講明既定方向,以形成聯盟,對遠景目標形成高度共識,并共同投身于這一目標的完成中。
相比于管理的計劃和預算,領導過程中確定的方向其時間范圍更長,且這種長期戰略也不是對原有計劃的漸進性修補,而往往是提出一攬子具有高風險的新方案。領導過程中的激勵、鼓舞與聯合群眾,在和下屬的交往方式上將體現出與管理的不同:管理者依據自己在事件或者決策制定中的角色與人交往,他們關心的是事情該如何進行下去;而領導者多以一種直覺的更富于情感的方式與人交往,他們關心事情以及決策對參加者而言意味著什么。
再次,從行為方式上看,管理和領導雖然都涉及決策、執行、評估,但卻各有不同。對于決策和制定議程來講,管理是計劃、預算過程;領導是確定長遠的方向、戰略,實行變革的過程。對于執行過程中的人際關系來講,管理是根據完成計劃的職責和權利,制定政策和程序對人們進行引導,并可能采取一定方式或創建一定系統監督計劃的執行;而領導則是聯合群眾,進行宣傳和鼓動,形成影響力,使認可遠景目標和戰略的人們形成聯盟,并取得他們的支持。對于具體執行過程來講,管理重在控制和解決問題;而領導卻重在激勵和鼓舞。對于執行結果的評估來講,管理旨在維持已有成果和既定秩序;而領導則要引起變革,打破原有格局,使組織創新,更加適應環境。
最后,從所要求的主體素質來比較,管理與領導也有差異。由于領導與管理已經成為相對獨立的系統,其功能和行為方式有很大區別,因此二者所要求的主體素質也有不同。這些素質涵蓋了身體素質、心理品質、知識和能力各個方面,但思維方式的差異可能最為明顯:如管理要求正確地做事情,知道做什么,有對任務的看法,習慣從里向外看世界,喜歡高高在上,知道說什么,喜歡得過且過,行動保守,受約束驅動,關注做錯的事情等;而領導要求做正確的事情,知道如何做,有關于任務的愿望,習慣由外向內看事情,喜歡深入第一線,知道如何說,對生活充滿熱情,受目標驅動,關注做對了的事情等。
另外,管理與領導在對待目標、秩序的態度,各自發揮最佳作用的時間、場合,與組織成員的共事特點等諸多方面皆有區別,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四)
在相當長的時期直到現在,行政組織和企業組織都比較偏愛管理。這里面大概有兩層原因:第一,有力的領導可能擾亂有限的計劃和預算體制,甚至導致狀況失控,從而削弱管理的基礎。第二,企業組織一直都處在相對穩定的市場結構中,加強管理被實踐證明是有利于企業減少內耗提高效益的;行政組織作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具有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缺少制度創新的驅動能量。
應該指出,組織為了求得自身有效運轉、獲取生存條件,而注重維持秩序、青睞管理是無可厚非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管理有可能從組織發展的推動器轉化為組織覆滅的罪魁禍首。過分強調管理而忽視領導將出現如下情況:對管理者來說,強力管理會限制他們的思維和行動,其獨到見解會越來越少,辦事效率也會越來越低;對被管理者來說,管理過程強調控制會扼殺其非常寶貴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影響管理效果;除極短期的計劃外,企業發展的詳細規劃特別是財務規劃,即使做得出來,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可見,管理與領導是存在沖突的,根源就在于管理維持秩序,領導推動變革,兩者的功能背道而馳。但無論是過分強調管理忽視領導,還是過分強調領導忽視管理都將帶來嚴重后果。
既然管理無法創造出重大改革,領導也不可能使活動年復一年地按照預算保持運作,那二者有機結合就是唯一選擇了。如果管理與有效領導相結合,將能創造出更加有序的改革過程;如果領導與高效管理相結合,將會有助于開拓視野,開創新局面,創造出更多發展機會,同時也會使混亂的局面易于控制。很自然,組織領導者和管理者的身份也就要合二為一了:管理者必須同時是領導者,他不僅需要深諳管理技巧,還必須具有卓越的領導風范,高超的領導藝術。
至于怎樣進行有機結合,管理與領導的權重該怎樣確定,這可是一個在實踐中需要仔細拿捏的極端重要的問題了。
現代組織的發展既需要管理也離不開領導,而且已對管理和領導都提出了更廣泛更精細難度更大的任務。可以預見,管理與領導的巧妙組合,二者內涵與外延的日趨一致(側重肯定是有的),管理者與領導者合二為一所要求的更高、更全面的素質,都將是一種鐵定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周三多主編:管理學(第二版),第5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
[2]徐文苑、賀湘輝編著:飯店人力資源管理,第218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6)
[3]王樂夫著:管理、領導概念異同辨析[J],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3):118-12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