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對績效決定因素的三種主要理論:產權論、超產權論及核心能力論進行了解說和評述,得出決定企業績效的關鍵因素是源于企業生產力系統,但是理順企業經濟關系與塑造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對于提高企業績效,也是非常重要的。應該以人力資本為融合點,將契約理論與能力理論相融合,構建出一個完整的企業績效模型。
[關鍵詞] 績效產權超產權核心能力
企業績效問題一直是經濟學和管理學界關注的熱點。圍繞著企業績效的界定及決定因素,理論界展開了長期的討論。本文首先以企業的目標為基礎對企業績效做了界定,然后對目前理論界關于企業績效決定因素的三種理論做了詳細解說和評述,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對建立企業績效模型的看法。
一、企業績效內涵的界定
關于績效(performance)的界定,理論界眾說紛紜,尚無定論,概括起來,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觀點認為:所謂績效,也稱效績、業績、成效等,反映的是人們從事某一活動所取得的成績或成果。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所謂績效,是業績和效率的統稱,包括行為過程和行為結果兩層含義。這兩種觀點的共同之處在于均認為績效包涵行為結果(即業績)在內,而第二種觀點則認為除行為結果外,績效還包括行為過程。從各種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績效評價無一不是從人們行為活動的各個過程設置、選取評價指標,從而對行為結果做出中肯評價。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
以企業作為研究對象,績效可分為組織(企業)績效、團隊(部門)績效和員工績效。團隊績效、員工績效是指團隊、員工在某一時期的工作結果、工作行為和工作態度的總和。組織績效指組織在一定時期內組織整體完成既定任務的行為和完成任務的數量、質量、效率及贏利狀況等,它是一個綜合績效的概念,團隊績效和員工績效最終反映為組織績效。本文所研究的企業績效是指企業組織績效,指企業在生產經營的一定期間內為實現企業目標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及其所取得的各種成果的總稱,即企業績效是企業目標的實現過程和結果。因此,探討企業績效的內涵,必須與企業目標聯系起來。
企業是通過契約連接各生產要素,依靠權威協調管理,存在內部分工,為交易而生產的專業化團隊組織。企業目標包括財務目標和非財務目標。財務目標就是追求企業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非財務目標就是指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企業的雙重目標中,財務目標屬于激勵性目標,起主導作用;非財務指標屬于約束性目標,對企業行為起限定作用,而且有時是強制性的,如納稅、保護環境等,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和經濟環境。所以作為企業績效,它應該既包括財務績效又包括非財務績效,非財務業績是通過經營管理系統獲得的內因、行為過程和無形資產的積累。非財務業績最終要體現在財務業績上,它是企業財務業績得以實現和提升的最終驅動因素。
二、企業績效決定因素的三種不同理論解說
1.產權理論
主張產權決定論的經濟學家認為,產權明晰是提高企業績效的決定因素。產權決定論又可分為產權歸屬決定論與產權結構決定論。產權歸屬決定論以科斯創立的交易成本為基本分析工具,以企業是降低交易費用并帶有權威特征的契約結構為分析的邏輯起點,著力探討產權歸屬、激勵機制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產權歸屬決定論強調產權私有和剩余索取權對于企業績效是至關重要的,認為產權歸屬是企業績效的決定因素,企業資產只有為私人擁有,才能實現產權的排他性,構建起企業擁有者對資產關切的有效激勵機制。產權結構決定論以契約關系為基本分析工具,以企業是一系列“契約關系的連結”為分析的邏輯起點,著力分析企業產權結構、激勵機制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產權結構決定論側重從行為權力角度定義產權,認為產權是剩余控制權形式的資產使用權力,企業所有權主要表現為剩余控制權,企業績效的關鍵在于產權結構的優化配置,對經營者設計周詳的激勵報酬合同,把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所帶來的代理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2.超產權論
超產權論認為充分競爭是決定企業績效的關鍵因素,其基本觀點如下:(1)競爭具有激勵、完善信息、發展企業和進化市場之功能,它是改善企業治理機制、提高企業績效的最根本保證,變動產權只是優化企業治理機制的一種手段。(2)產權激勵只有在市場競爭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刺激經營者努力與投入,增進企業績效;沒有市場競爭,只有“坐地收租”式的產權激勵,并不能激勵經營者增加努力、提高企業績效。(3)變動產權在短期內對于改善企業治理機制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只有由市場競爭所促動的企業治理機制才是決定企業績效的基本因素,企業持久成功取決于治理機制能否不斷地適應市場競爭。
3.核心能力論
核心能力理論以能力為分析工具,強調核心能力對企業績效的決定作用,主張通過核心能力的培育來創造競爭優勢,改進企業績效。其基本觀點如下:(1)企業本質上是一個能力集合體。從表面看來,企業是由有形的物質資源和無形的規則資源構成的,但從深層次上看,物質資源和規則資源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它們各自背后的能力,唯有蘊藏在這些要素之后的能力,才是企業的本質。(2)企業核心能力的差異決定企業績效的好壞。各企業的員工組成與能力、組織結構、經歷、內部各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等各不相同,由此各企業在從事相同或不同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具有了不同的能力,顯示出不同的效率,表現在企業的技術水平、生產成本、產品特色、服務質量、市場位勢等方面,并最終體現在獲利的多寡上。企業獲取“租金”的量由持有的核心能力的狀況決定,企業獲取“租金”的長期性由企業擁有的核心能力和積累的新核心能力的維持時間決定。(3)企業核心能力是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源泉。在產品生命周期日漸縮短和企業經營日益國際化的今天,競爭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轉瞬即逝的產品開發或市場戰略的結果,而是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和開拓新市場的特殊能力的體現。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是單個企業擁有的比競爭者能夠更加卓有成效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解決各種難題的能力,現實的經營戰略、組織結構、技術水平優勢都是這種特殊能力的外在表現。
三、對三種理論的評述
依據企業是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經濟關系的有機統一這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企業觀以及辯證系統的動態分析法,我們認為上述三種關于企業績效決定性因素的理論解說,割裂了企業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經濟關系的辯證統一,在強調影響企業績效一方面因素的同時,忽視了另一方面因素的作用,因而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與形而上學性。產權論和超產權論雖然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但從理論的承接角度看,二者是一脈相承的,即都是立足于企業的契約理論,把企業視為一系列“契約關系的連結”,著眼于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主張從經濟利益關系的調整與激勵約束機制的構建探討提高企業績效的途徑。這種分析思路的主要缺點過于強調交易成本,將企業俗化為一種“人際關系的裝置”,似乎只要調整好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企業的績效即可以明顯改善,無法解釋現實中的一些重要現象,例如,在同樣的產權背景與市場環境中,企業績效的差異卻十分顯著,有的企業歷經幾世紀長盛不衰,有的企業歷經三五年就夭折、消亡;與大多數國有企業相比,長虹、海爾等少數國有企業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的產品趨同與低水平重復投資問題,等等。核心能力論與產權論和超產權論完全不同,它不從經濟利益關系的理順角度而是從生產能力的提升角度探尋企業績效與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從哲學的高度講,這是從矛盾的主要方面來尋求問題的答案,籠統地說,這是正確的。但問題在于,核心競爭力論完全忽視了企業經濟關系的理順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與制約,沒有從企業是生產能力和經濟利益關系或契約關系的矛盾統一體這一本質認識出發,來全面地分析企業績效的決定因素,也沒有依據經濟條件的變化來動態地分析企業績效的決定因素。與古典、新古典經濟學一樣,核心能力理論強調了企業的生產性而忽視了其交易性,看不到企業的制度結構或產權安排對企業生產活動的重大意義。
筆者認為,契約論與能力論應該相融合,契約理論強調制度安排與經濟利益關系的調整,能力理論強調技術創新與核心能力的培育,這實際上就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從企業是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經濟關系的統一角度講,企業績效是由企業生產力(尤其是核心生產能力)、企業經濟關系(核心是產權關系)以及市場競爭關系這三大系統因素決定的,其中生產力系統是核心層次,經濟關系系統是中間層次,市場競爭是外圍環境層次。此外,契約理論與能力理論也具有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它們的融合點是企業的人力資本,即契約理論強調的激勵約束、治理機制或制度安排不僅是由人設計的,而且主要是針對人力資本產權主體設計的,能力理論強調的知識、技術或能力本質上都屬于人力資本范疇。以人力資本為融合點,將契約理論與能力理論相融合,就可以構建出一個完整的企業績效模型。
參考文獻:
[1]鄭美群蔡莉:企業績效的經濟學理論依據[J].當代經濟研究, 2003.6
[2]范黎波李自杰:企業理論與公司治理[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3]張蕊: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4]財政部統計評價司.企業績效評價工作指南[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5]劉芍佳李驥:超產權論與企業績效[J].經濟研究,1998.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