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分析我國體育場館目前的運營現狀,從中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筆者的一些對策,希望能為我國的體育場館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幫助,以利于體育場館在我國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 體育場館運營對策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體育場館的運營的方式將產生新的變化,以適應當今社會的新形勢和新情況。在這種新環境中適應社會,繼續發展,將更多的群眾吸引到體育場館中來,使體育場館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更好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目前我國體育場館運營現狀分析
1.我國體育場館的性質與分類。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體育場館基本上屬于國有性質,用于運動隊的訓練比賽或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的內部體育活動。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伴隨著體育的社會化和產業化,體育場館的性質和分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依產權性質分類。目前我國體育場館依產權性質可分為國有、集體、個體、外資、(含中外合資)、其他。這5類體育場館所占比例依次為:國有,占75.40%;集體,占12.40%;個體,占5.10%;外資,占4.70%;其他,占2.40%(如表1)。該表顯示我國目前體育場館的產權性質已呈多元化狀態,雖然國有體育場館仍占四分之三以上,但其他類型的體育場館已占有相當比例。這標志著體育從純政府事業開始了向著社會化方向的轉移。
資料來源: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
(2)依經營者性質分類。①政府管理。政府作為體育場館的所有者和經營者,體育場館的設施經營開發和維護都主要由政府來負責,這種方式在我國目前還是體育場館主要的經營方式。政府管理,體現了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集中國家力量辦大事,但是,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逐步基本確立,國家來管理體育場館的方式顯現出,諸如政府不熟悉體育業務,容易陷入具體事務的泥潭等問題。政府應該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以適應社會的發展。②法人管理。是將場館的經營權在一定時間內移交或委托給經營性公司、非贏利性社團進行管理,該方式的不足之處在于:它容易滋生短期行為,難以保證大型公共體育場館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
2.我國體育場館運營存在的問題。(1)體育場館布局不合理。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方面。另一種情況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2)體育場館向群眾開放和運行成本高,資金不足。目前我國體育場館開放率過低,尤其是國有體育場館。由于過去主要用于運動隊訓練比賽以及單位內部職工體育活動,利用率低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向社會開放,既緩解群眾體育設施不足的燃眉之急,又解決自身經費不足問題,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3)體育場館配套設施服務水平較低。我國的體育場館大多較注重場館本身,而對于體育場館的配套設施服務則沒有得到它應有的重視。(4)體育場館管理水平低,缺乏較高的經營意識。目前,我國體育場館存在經營方式和經營項目單一,管理方式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場館經營者的經營意識觀念低,缺乏懂經濟,會管理的人才,同時在這方面的理論和政策的研究,產業方向,產業政策不夠明確,從而導致體育場館開發的市場發育不健全。(5)體育場館的經濟效益較低。體育場館的投資大,回報期長,運營成本和維護費用很高,加之很多場館要兼顧公益性和社會效益,到目前我國體育場館在扣除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后,能夠贏利的屈指可數。
二、我國體育場館開發與運營對策
1.制定和完善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政策法規。應對這一事物的管理政策進入決策程序。對其應有的價值,在分析評估、方案選優、試驗驗證的基礎上,加以認真普遍的推廣。各級體育管理部門應設立專門機構對所屬場館進行統一管理和調配,一方面可以保證場館在業務和經營活動中高效率地運行,免受多頭領導的行政干預,另一方面還可以對場館的業務和經營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和調整。還應根據所屬的內外部因素,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分期分批地進行場館管理方式的轉變,避免“一刀切”和“一哄而上”的盲目決策。從政策上給予體育場館一些支持,規范體育場館的發展方向,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才能促使場館的經營管理這一新型模式呈現良性、健康地向前發展。
2.合理規劃和建設體育場館。體育場館由于占地面積大,并且相關的配套設施較多,因此體育場館一般建在城郊,或者城鄉結合部。我國體育場館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在場館的布局和設計上一定要合理規劃,詳細考察,慎重選址,體育場館要盡可能建在較多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能夠吸引較多的人們便捷地來場館觀看體育比賽或者參加健身活動。
3.加強體育場館多功能綜合開發,拓展經營項目。保證體育場館的運作更多的還是要靠經營創收,必須走多功能開發的道路。縱觀國內外大型體育場館,可歸納為以下主要方面:競賽表演、競技訓練、大眾健身娛樂、大型匯演、大型博覽會、物業開發、廣告出租、包廂出租、餐飲、住宿等。
4.創新體育場館融資機制,加快體育場館建設市場化。當今國際上通常采用的方式一般有:BOT,TOT,PPP三種方式。我國體育場館要引入國外的先進方式并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采取適應我國體育場館融資的方式,以促進我國體育場館的發展。
5.提高體育場館的管理水平,注重人才培養。切實加強對場館改革的領導和指導。體育管理職能部門要充分發揮宏觀管理和業務指導的作用,做好牽頭和協調工作,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的綜合手段來指導和管理場館的改革工作;及時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把場館改革不斷引向深入。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體育場館的發展也要適應這種新情況,以這種新形勢為契機,適宜地在體育場館的運營上進行改革,建立先進的管理方式,扭轉體育場館目前的經營不利的局面,以促進體育場館在我國的發展,為我國體育發展做出有利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炳武:陜西省體育場館的改革與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03.6
[2]魏靖儒:不妨運用PPP方式[N].中國經濟導報,2004~5~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