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企業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處于低水平狀態。因此,在跨國經營中應當樹立企業社會責任價值觀;轉變發展模式;保障勞工權益;減少能耗,保護環境;加強合作,把握社會責任的新趨勢,以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水平,適應國際社會責任潮流。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正當性責任內容責任承擔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除了對股東負責,創造財富之外,還應對社會負責,包括遵守商業道德、保護勞工權利、保護環境、保護弱勢群體等等。它由英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于1923年率先提出的,2004年5月1日,美國、歐州一些國家開始強行推行可以用于第三方認證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AS8000標準認證,其核心內容是勞工的保護標準。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所有符合TBT原則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都被視為合理的,不構成貿易壁壘。社會責任及其標準日益得到代表全球廣泛利益的公司和組織的支持。但是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應當引起學者及經營者的高度重視。
一、企業跨國經營承擔社會責任的正當性
1.全球資源為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社會基礎
企業是以增加收益為直接目標的社會組織。由于其自身的非自足性,它必須借助于物質性資源和主體性資源以及制度性資源才能存在和發展。但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企業的跨國經營成為需要。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必定涉及兩類基本要素——人與物,因此對人的保護和對環境保護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內容,也是企業跨國經營應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根源。
2.企業跨國經營帶來了嚴峻的社會問題
企業規模擴張的速度加快,創造出了堪稱“經濟帝國”的巨型企業。企業的巨型化推動了企業經營的國際化,產生規模效應,同時企業規模的巨型化和經營的全球化也引發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嚴重化和擴大化。如極力排斥市場競爭,大量耗費資源,嚴重污染環境,逃避稅收,較少考慮社會就業等問題。任何組織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一個普遍適用的道德判斷??鐕髽I的對自己的營利行為帶來的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理應承擔其應有的份額。
3.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融入當地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企業承擔了一部分有利于政府實施宏觀政策的社會責任,相應地就會得到政府對其社會參與行為積極認同,在制定和實施政策上向其傾斜,對其發展給予支持。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也可以在當地民眾之中樹良好的社會形象,使企業的社會信譽、品牌等無形資產增值,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一個社會形象良好的企業,有利于吸引人才,提高職工的責任心、歸屬感與忠誠度,使企業富有創新激情,最終使企業能夠獲得成功的商業運營。
二、企業跨國經營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1.尊重東道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
首先,尊重東道國的社會習俗和生活禁忌。不同國家的不同習俗和禁忌對國際經營活動開展具有顯著影響,跨國經營人員在進入目標國市場前,對此應有充分了解和把握,避免觸犯東道國文化傳統、生活習俗,這既是對東道國社會習俗的尊重,也是順利開展跨國經營活動的必要前提。其次,避免文化抵制。消費者對本民族文化往往有一種強烈認同感、優越感和自豪感,對外來文化卻自覺不自覺排斥。當外國企業對其經濟和市場進行滲透,會遭到該國的強烈反對,可能發生抵制外商、外貿的風潮。這些問題應引起跨國經營人員的重視。在和國外客戶打交道時,應注意尊重對方的民族感情、民族利益,設法適應東道國民族主義情緒的要求,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避免文化抵制出現。最后,了解東道國商業習慣。一國商業習慣與該國文化密切相關,受該國或地區文化影響較大。了解一國商業文化、經營態度、經營方式對跨國經營活動的影響,有利于實現國際經營的本土化。
2.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首先,開發綠色產品。向社會提供生態型綠色產品,不僅要尋求不破壞環境的綠色產品,還要開發出改善環境狀況的產品和服務。其次,倡導綠色消費,正確引導顧客需求和期望。國際企業通過有效溝通,對客戶進行教育、宣傳,并把他們的需求引導到符合生態要求的產品和服務上來,改變低效對環境造成破壞的消費習慣。 最后,開展綠色營銷。牢固樹立環保意識,積極利用國際先進環保技術進行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綠化產品價值鏈。
3.禁止價格歧視和操縱轉移定價
首先,如果企業采用差別定價法,價格差別應充分反映產品成本、特點、市場供求以及東道國政策限制等因素,價格差以不會導致消費者不滿為前提。其次,自覺禁止價格傾銷。國際經營中的價格傾銷嚴重損害東道國相關產業健康發展,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容易引發東道國反傾銷調查和實行進口配額限制,從而傷害未實行價格傾銷的企業,這顯然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最后,反對操縱轉移定價。轉移定價是從事國際經營的跨國公司內部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交易價格。它不是市場供求影響的價格,而是根據公司全球戰略,從企業整體利益出發,制定的內部交易價格。公司通過內部關聯交易,操縱轉移價格,降低和逃避納稅負擔,增加公司利潤,從而造成東道國稅收流失,影響東道國經濟健康發展。這是有“良知”的國際企業應努力避免的。
4.提供適當產品
首先,產品質量、性能滿足目標市場需求。首先表現為產品的質量、性能特點與消費者需求偏好、受教育程度、社會背景相適應;其次,產品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多數消費者承受能力相適應。反對出售容易引起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的產品和服務。因為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導致奢靡消費之風,敗壞社會風氣,爭奪有限資源,造成資源浪費。其次,產品包裝、標簽設計符合東道國要求。許多國家以保護環境,維護消費者利益,維護動植物生命健康為由,對包裝、標簽、商標、使用原材料作出嚴格限制,國際企業必須了解東道國的特殊要求。如商品包裝,許多國家要求對環境無害、能循環使用或再生使用的綠色包裝。企業在他國從事國際經營活動,就必須遵守當地政府的規定。
5.公平交易
公平交易不僅是經濟規律,而且屬于企業社會責任范疇的概念。它要求國際企業在從事跨國經營活動中堅持公平、公正原則,反對欺詐、哄抬物價、禁止壟斷和出售假冒偽劣產品,違法制作、播放虛假廣告等破壞公平競爭的行為,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和市場環境。
6.非歧視
種族、宗教、性別、殘疾等歧視行為是企業跨國經營中重要的社會責任問題。SA8000核心勞工標準規定公司不得因種族、社會階層、宗教、性別、政治歸屬等對員工在聘用、報酬、培訓、升職、退休等方面有歧視行為,也不得干預員工行使滿足上述各方面需求的權利,具體表現為:同工同酬;為公司所有員工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非歧視還表現為尊重國際勞工標準統一性與勞工標準的特殊性。
三、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社會責任的承擔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生活條件、消費觀念、環境標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比較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忽視勞工權益保障。二是環保意識淡薄。有些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以及產品使用過程中或產品報廢以后,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等問題很少考慮,以至于量耗費有限的資源,造成資源枯竭,土壤沙化,水體污染,氣候惡化等嚴重環境問題。此外還有勞動合同問題、婦女兒童權利保障等問題。針對目前狀況,采取有效措施,改變我國企業的低社會責任狀態,適應企業跨國經營的需要。
1.轉變觀念,樹立企業社會責任價值觀
作為世界上吸引外資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生產鏈上的重要一環,中國具有出口優勢的產業基本上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企業社會責任水平低,以及經濟實力的差距,若讓承擔較高的社會責任,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就會降低,客觀上使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了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貿易壁壘。因此,有的企業就把社會責任與貿易壁壘劃上了等號。但是我們認為企業社會責任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社會良知對資本權力進行制約,宗旨是為了保護處于弱勢的勞動者的權益不受侵犯,保護人類生存環境。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說明,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處在知名品牌公司生產鏈上的我國間接跨國企業,應該遵守法律和勞工標準,適應國際社會責任標準,維護企業品牌形象。直接從跨國經營企業應積極推行社會責任標準,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適應企業社會責任全球化需要。不能把企業社會責任簡單地政治化,一味地反對,排斥責任標準,而拒絕承擔責任。
2.轉變發展模式,貫徹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的經營理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基本上擺脫了沉重的社會負擔,把資本的價值和增值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但過由不及的是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強調企業利潤的積累,而忽視員工權益維護和環境的保護,產生了社會責任的缺失。實事上,當今世界企業的競爭已經從商品競爭、環境競爭向道德競爭過度,加之發達國家民眾消費意識的成熟,在國際貿易中,非倫理化的產品在國際市場越來越受到排斥。實際也證明把利潤最大化為企業發展的惟一目標,是造成企業過早夭折的重要根源。因此,企業應當實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的經營理念,為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做出貢獻。
3.完善制度,以人為本,保障勞工權益
員工是企業經營的核心,也是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在歐美國家,越來越多的企業從“人本管理”的理念出發,給予員工人格尊重、擴大員工權利范圍,提高員工的生活質量。一個企業如果在經營活動中取得成功,離不開創造性的、訓練有素的、富有激情才具有獻身精神的員工積極合作。因此,我國企業在跨國聘用員工時,應堅持機會均等的原則,只要達到其所規定的工作要求,不會因為人種、信仰、膚色、國籍、民族、年齡、宗教、性別、殘疾等因素受到不合法待遇。同時還要根據員工人的個人能力、業績及公司的贏利情況制定獎勵方案,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努力進取、充滿快樂的工作環境,為員工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提供條件。
4.減少能耗,保護環境
隨著企業的巨型化和國際化,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日益凸顯。這不僅給人類生活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而且阻礙了企業的可續發展。從長遠利益出發,歐美發達國家的絕大部分企業開始轉變經營觀念,在生產活動中,主動采取種種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乃至消除生產活動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我國企業應注意“產品周期”,減少產品在“產品周期”內對環境的消極影響。堅持“為環境而設計”的理念進行設計開發。并通過自身運作的管理和對供應商網絡的管理來實現既定目標。使環保措施貫穿于產品生命周期整個過程。在產品的設計開發,原材料采購、生產運營、到貨后服務,廢品回收利用的每一個環節都充分考慮環保因素,從而使產品實現最高的環保效率,材料和能源消耗保持在最低水平,再循環利用達到最大。
5.加強合作,把握社會責任的新趨勢
應承擔社會責任的標準不僅取決于一國經濟發展水平,還包括社會制度、法律環境、價值觀念和技術水平等諸多因素。因此,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對社會責任的觀念有所不同。我國企業應利用各種機會加強與東道國政府、民間組織、合作伙伴的交流與溝通,宣傳自己在本國經濟條件下為承擔社會責任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宣傳我國企業責任立場和觀念,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與時同時,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要密切關注國際上環境標準,勞工標準等的社會責任問題最新動態,收集主要目標市場國家關于社會責任的新法規、新標準。政府部門應建立有關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預警機制,收集數據信息,及時向社會發布,為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提供信息服務。以便企業及時分析這些法規、標準對國際經營的影響,提出合適的應對措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