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限責任公司獨立性來源
人類社會不斷演進發展,不同地區形成了一套法律制度、道德規范,強制性要求與道德約束共同構建了人類行為的大體框架,保障了社會的有效運行。法律對于人類社會的意義和作用是巨大的,正是由于法律制度的建立,將社會行為納入一個規范之內,規定了人們行為的邊界、將原本復雜而又無序的個體行為納入法律條文的有序標準之內。而將無序轉化為有序,化不可控為可控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之一。生產力不斷發展催生了不同企業制度的相繼誕生,有限責任公司由于其有限責任、有限風險、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的特點,因其適應當代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法律賦予了其法人資格,保證了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法人資格的確立意味著其經濟法律關系主體資格的確定,將其行為納入到相關法律的約束框架之內。
應當強調的是:是法律賦予了有限責任公司法人資格和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地位。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其要獲得完全的經濟法律關系主體資格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1.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地參加經濟法律關系。
2.是經濟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的擔當者。
3.能夠獨立的承擔經濟法律關系。
可以看出,有限責任公司被賦予法人資格,對其獨立性的要求是法律的內含強制性規定。
二、法人資格的特殊性
自然人的主體資格明確了權利和義務的承擔者是獨立性行使其行為的個人。而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一個人、財、物、制度的集合體,其權利和義務的承擔者是公司而非個人,表面上似乎很明確。但深入的分析下去會發現,其實不然。有限責任公司其行為都是在人的支配下開展起經營活動的,公司行為是公司相關責任人的意志和行為的表現。而法律更多是關注公司的行為結果,而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對其行為影響者的關注。
以近期發生在上海的一件知識產權案件為例:
不久前,家樂福超市在上海的某賣場被發現銷售假冒LV皮包,被告上法庭,最后敗訴,被判賠償30萬元人民幣,并立即停止侵權。
家樂福公司作為法人,承擔了相關權利和義務,但不容忽視的是,其侵權行為的實際決策實施者是相關當事人以公司的名義從事的行為,其后果卻由公司來承擔。對照自然人的行為實施和后果承擔都是確定無疑的自然人,我們不難發現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法人,其行為實施其實是公司內相關責任人的意志行為以公司名義的實施的,而后果卻由公司來承擔。對公司行為的約束和規范,缺少了對公司行為直接影響者的約束和追究。
因此我的觀點是:有限責任、有限義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公司行為影響者的違規風險,模糊了個體行為和法人行為的邊界。低風險對于管理層和決策層都是非常有利的,這可能也是有限公司能夠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
違規風險是較低的,因為對責任人的認定是相對模糊的。那么利益的獲得又是怎樣的呢?同樣的,公司內的權力影響者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以公司名義或損害公司利益而為個人或其他法人謀利。
三、有限責任公司獨立性分析
首先,有一個基本假設:即人都是利己和自私的,都盡可能的為自己謀取利益。
從事經濟活動,人們都會衡量收益和風險,并作出權衡。當較低的風險能帶來較大的收益時必定會有部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的利益。有限責責任公司的特點決定了總會有人試圖通過損害公司的利益而為自己謀利。
作為公司擁有者的股東,必然在能力范圍內謀求對公司的控制權和缺策影響權。這是因為,沒有對控制權和影響權,就很難保障自己的權利并獲得更高的回報。一旦獲得公司的影響權和控制權和決策權,不但能分享公司的正常經營成果,還能設法謀取“不正當利益”。
作為公司經營管理層,法律上并不對公司擁有所有權,只有經營權。負責經營管理,領取報酬。但是人的利己性決定了在低風險、高收益的情況下,人們會試圖更多的為自己謀取私利,甚至不惜損害公司的利益。
由于有限責任公司的權利、義務與相關責任人權利義務的認定法律上存在茫盲點,以相關利益人表現出來的公司行為并不一定是著眼于公司利益,因此筆者認為有限責任公司無法獲得完全意義上的獨立。
外部法律約束對違規的處理存在著模糊、不明確,內部規程的重要性就凸現了。通過制定合理有效的規章制度,能提高違規者獲利成本,降低違規損害公司利益的違規成本,減少違規可能發生機率。但是應當強調的,外部法律的監督才是最重要的,法律的強制性才是最有效監督、處罰手段。當違規成本高昂時,當事人更可能放棄違規的想法。從而更好地保證公司的獨立性。
四、小結
有限責任公司法人資格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權利義務承擔者和實施者的不對等,而正是這種不對等性制約了其獨立的運作的可能性。因此,對有限責任公司的治理,應該從外部法律和內部規章兩方面加以規范。法律應當盡可能區分公司相關責任人行為與公司行為的界限,內部規章則應規范內部運作機制,約束公司內部人侵犯公司利益的行為。只有這樣有限責任公司的獨立性才能得到更本保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