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權理論是經濟學中極其重要的理論之一。關于產權起源問題,經濟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筆者經過閱讀有關經濟學研究著作,歸納成四種關于產權起源的理論,即產權是社會關系的產物;產權是政治體制演變的結果;產權起源的看不見的手理論和產權是一種制度的安排。筆者認為產權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次次生產力和技術的變革的必然產物。
[關鍵詞] 產權 起源 理論 評述
產權是經濟社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吸引著許多經濟學家的興趣。那么產權是怎樣產生的呢?經濟學家的大量研究文獻都試圖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于是產生了關于產權的許多不同的理論,展現在面前的就像是一個關于產權的“萬花筒”,叫人愛不釋手。筆者無法窮盡如此眾多的理論文獻,但從閱讀有限的理論文獻中,可以歸納出有關產權產生的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產權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另一種觀點認為產權是政治體制演變的結果,政治談判在產權的演變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三種觀點認為產權是在“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的指揮下,由“一種自發秩序形式”的自利活動所決定的;第四種觀點源于制度經濟學,按照制度變遷的產權學派的觀點,產權是與效率緊密聯系的,一種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形式決定了制度的變遷,制度變遷的惟一有效率的形式是走向私有產權。
一、產權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人類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一個人在努力滿足自己需要時,往往會影響正在試圖做同樣事的其他人,比如,雙方都占有同樣一塊土地,或者一個人對土地某一個方面的使用會影響到其他人的使用,人類的這種相互依賴性既合作又互相沖突,產權說明的是與一種資源或任何行動路線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這種觀點把產權與財產等同起來看待,把產權(財產)看成是一種自然和技術的產物,財產被定義成物化的勞動。愛倫·斯密特認為作為被賦予了某種權利的勞動,總是一種社會的選擇,財產不單純是物質的派生物,它也是某一團體選擇的反映,人們總是從眾多可能的努力行為中,選擇某些勞動結果,賦予其財產的地位。戰爭是一種物與物的關系,而交易則是一種與物有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于任何類型的交易制度都取決于倫理選擇,市場也取決于倫理選擇??床灰姷氖植⒉皇亲匀毁x予的禮物,而一種建立在某些自我約束基礎上的產權的公共選擇集。
二、產權是政治體制演變的結果
在產權經濟研究中,經常把奴隸制、土地、地主與佃戶、礦產等作為產權研究的經典案例來研究產權的配置效率及分配形式等。“如果現存的產權結構限制或阻礙了人們對相對價格或技術變化的反應,潛在的利潤沒有被人獲取,將會使人們有動機去采用更為合適的產權制度。因此,要對產權演化進行全面的分析,就要對建立和修訂財產規則和法律背后的政治談判過程有個清楚的認識。
由于產權對財富和政治權威的分配有著重要的影響,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社會的演變,朝代的更替,反映著一種不公平利益分配形式的改變,表明一種新的權利方式的形成,這種新的權利結構形成了一種新的產權結構,財富和政治權威得重新分配。政治談判對產權的演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萊比卡普對產權簽約過程中分配問題的分析是認識財產關系形成過程的一個重要途經,萊比卡普詳細考察了在美國對有關自然資源的公共地問題的四種產權反應,這四種產權關系包括典型地的私人申請者、政治家、法官和政客,他們的動機來自于自利,以及對公共地的認識。私人申請者包括產權的既有所有者以及那些試圖獲取這種權利的人,他們寄希望于取得典型地的產權,而對有關產權立法負有責任的政客在競爭選票以及有影響的利益集團的支持過程中試圖迎合私人申請者的需要,法官的判決對于解決糾紛和塑造產權非常關鍵,可以預期人們會試圖影響法官的意見。官僚與制度中的其他人一樣,被看作是在現存制度和其他約束條件下進行效用最大化的決策制定者,在談判過種中,官僚試圖用理想的管理規則來換取政治上的支持。
萊比卡普還與阿爾斯頓·斯凱德一起對產權的演化做了進一步的經驗研究,他們證明,政府通過提供清晰的,有保障的土地所有權有助于提高經濟績效和增加財富。然而,該研究同時也表明,“政府對產權需要的反應將會受到多種政治因素的影響,包括競爭性的選民壓力、選舉需要、管理部門和政府權限之間的沖突,大起大落的財政預算和管理部門的人員安置,所有這些都對產權制度的供給有著重要的影響,因而也決定了經濟發展計劃的路徑的成功”。
三、產權起源的看不見的手理論
如貨幣制度一樣,產權制度不一定是憑借外生的權威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法律產物。相反,產權安排可以被理解為最終是“由一種自發秩序形式”的自利活動所決定的,換言之,根據這種觀點,不同形式的產權起源并非是一種政府行為,而是一種社會現象。這里所說的“一種自發秩序形式”就是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翱床灰姷氖帧敝傅氖且环N無政府狀態的自由的市場配制機制。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觀點,市場機制通過價格的作用可行自發的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
科斯定理進一步強調市場機制這一“看不見的手”的作用。關于科斯定理,西方經濟學家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只要財產是明確的,并且其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則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按照這個定理,只要那些假設條件成立,則外部影響等等也不可能導致資源配置不當。或者換個說法,在所給定條件下,市場力量足夠強大,總能夠使外部影響“內部化”,從而仍然可以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
休謨在其研究中指出:“要認識到所有這些問題的重要性,考慮一下任何事實上對有價值資源的產權進行分配的問題。假設傳統已經很好的建立起來,那么每個人都有著堅實的預期——一種基于經驗歸納而來的預期——其他人會遵循這種傳統。給定這種預期,每個人都認為遵循這種傳統對他們是有利的。而且,給定一個人遵循這種傳統,他不僅期望與他交往的人需要的也正是這種傳統,而且他還希望他們也同樣如此行事。此外,任何一個人至少在某些情形中受益于這種傳統,那么很可能將任何對這種傳統的破環視為一種對自身的間接威脅。”
四、產權是一種制度的安排
科斯定理在分析產權的效率時假設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事實上在社會生活中,市場機制的理想條件并不存在,交易成本無處不在,并影響著資源的配置和效率。制度經濟學理論認為,由于存在著不完全的壟斷、信息的不對稱和外部性的影響,導致市場的失靈,因此,那種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假設是不成立的。制度經濟學產權學派的邏輯可以用如下式子來表示:
經濟盈余=f(產權)
這就是說,當產權朝著排他性權利方向演進時,從一塊土地上獲得的經濟盈余將增加。另一個可供選擇的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產權=g(經濟盈余)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生產性資產中的最佳產權結構是個因變量,而不是像產權學派所說的那樣是個自變量。對這個等式的理解是十分簡單的,即不同型式的產權(制度)要求不同層次的支持性基礎結構來界定權利和義務,來劃分邊界以及來實施權利。因此,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財產,在經濟上可行的結構是經濟剩余的一個函數,這種經濟剩余能彌補那些各式各樣的成本。
制度變遷的產權學派認為,在對相互影響的人們為調整新的收益—成本的可能性的需要作出反應時,新產權就出現了。有關導向資源的原子式財產安排的制度變遷,理查德·波斯納這樣表述,經濟效率的基本激勵來自于分配給社會成員的對于特定資源的排他性使用的排他性權利。如果每一片土地都分別為某個個人所有,在此意義上總是能排斥其他所有的人進入任何一片給定的土地,那么個人就將會通過種植或其他方法使土地價值最大化。進而提出:衡量一個有效率的產權體制有三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廣泛性,第二個標準是排他性,第三個標準是可轉讓性。
從個人決策制定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應該做出努力改變現存的制度結構問題,現在已經變為如何對成本和收益進行評估的問題,也就是說,對于變革所進行的努力的潛在成本和收益,必須作出主觀的計算。德姆塞茨認為,新產權的出現是在人們希望對新的外部經濟或不經濟的影響做出反應的時候發生的。換一種表述,產權的發展是為了將外部性內部化,此時內部化的收益變得大于內部化的成本。
五、理論評述
上述四種關于產權起源的不同觀點,是經濟學家從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了產權的起源,四種觀點既有相聯系的地方,又有其特殊的貢獻。第二種觀點把產權看作是政治體制演變的成果,事實上與制度理論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只是研究的基礎不同而已。制度理論著重于產權的成本—效益問題的研究分析,而第二種觀點則把研究的視角放在社會政治體制和政府的作用上;第一種觀點將研究的重點在放在社會關系上,把人類的相互依賴性及其產生的物與物、人與物及人與人的關系對產權的影響作為產權起源的依據;第三種觀點的研究基礎主要是基于對市場機制的作用,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在既定的傳統體制下,市場的機制(看不見的手)可以使財產的使用達到最優,這種市場均衡條件下的產權理論屬于古典經濟學的范疇;第三種觀點與第四種觀點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處,第四種觀點也是從市場交換的角度對制度安排及制度變遷進行研究的,只不過已經不再有“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而是在充分研究了各種市場類型,各種外部性的情況下,提出產權的成本——效益函數,由此可看出第四種觀點又與第二種觀點也有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體現在產權的制度安排中。
歸納上述四種產權起源的觀點,筆者認為,產權既然是經濟生活極其重要的東西,那么產權必然是經濟生活中極其重要的社會關系。政治體制的演變,政府的作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工具以及產權的成本——效益函數,都與社會經濟生活中各種社會關系密不可分,人類社會從石器時代開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一次次生產力和技術的變革,產權關系及產權制度必然伴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調整。
參考文獻:
[1]黃祖輝 蔣文華 郭紅東 寶貞敏譯:[美]A.愛倫·斯密特著 財產、權力和公共選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2006年3月第1次印刷
[2][美]Y.巴澤爾著:費方域 段毅才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6次印刷
[3]教育部高教司組編高鴻業主編:西方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第二版 2004年2月第12次印刷
[4][美]丹尼爾·W.布羅姆利著陳 郁 郭宇峰 汪春譯: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2006年3月第1次印刷
[5][美]埃里克·弗魯博頓 [德]魯道夫·芮切特著姜建強 羅長遠譯:新制度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006年1月第1次印刷
[6]費方域著:企業的產權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新1版 2006年3月第1次印刷
[7]劉小玄著:中國轉軌過程中的產權和市場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2006年3月第2次印刷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