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奧運經濟為體育產業造就了巨大的商機,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全方位的積極影響,更給中國體育產業騰飛安裝了一個助推器。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發展機遇,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全面實施奧運經濟戰略,推動我國的體育產業快速發展。
[關鍵詞] 奧運經濟 體育產業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開創了奧運經濟扭虧為贏的歷史先河,為被經濟困擾的奧林匹克運動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成功,對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對外開放、促進發展的絕佳良機,不僅能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促進奧林匹克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更重要的是會促進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促進中國經濟和體育產業的快速增長。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的年產值僅占GDP的0.2%,而在歐美國家這一比例是1%~3%;在世界上體育產業最發達的美國,這一比例是4%。從整體上講,我國的體育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發育不平衡,整體水平相當低。
一、奧運經濟的概念及形成
1.奧運經濟的概念
奧運經濟是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期間,以及奧運會后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創造的商機,借勢發展本地區經濟的一系列活動。主要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一是直接為舉辦奧運會而產生的經濟活動,如比賽場館及設施的投資拉動等;二是圍繞開發奧運會資源進行的經濟活動,如奧運會市場開發的各項內容;三是主辦城市借奧運契機,發展區域經濟、加快城市建設的各種經濟活動。從本質上看,奧運經濟是由注意力資源的相對集中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的一種階段性加速發展的經濟現象。如果這種注意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開發,將對舉辦城市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奧運經濟影響主要是通過收入與支出、投入與產出實現的。舉辦奧運會的支出就是對舉辦城市的經濟投入,根據中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測算得出,北京奧運會每年為我國GDP增長貢獻0.3%~0.5%,經過100年發展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出于和平目的規模最大的活動,奧運會已經具有全球性、持續性、綜合性、超大型化、文化內涵高、籌辦時間長、投資巨大、參與人員眾多和競賽水平高等特點。它已成為一項具有巨大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綜合效應的令人矚目的活動,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輿論及商業集團廣泛的關注。奧運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現今任何一項其他社會文化活動。因此,奧運會的“直接收益”是奧運經濟的基礎,而“間接效應”、“精神效應”才是做大“奧運經濟”的根本。
2.奧運經濟的形成及發展
奧運經濟的全面贏利源自于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奧運經濟”的全面成功,開創了奧林匹克事業的里程碑,自此以后歷屆主辦國都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利潤,拉動了地區經濟的增長,使奧運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巨大。從奧運經濟本身的運行規律來看,一方面,奧運會將為國內企業提供多種參與體育營銷的選擇機會,其中包括適合具備相當實力的國際頂級合作伙伴、贊助商、供應商的贊助計劃;另一方面,以往舉辦奧運會的經驗表明,所謂奧運后期出現的“低谷效應”,克服的關鍵在于通過舉辦奧運會發展起本國的體育產業,擴大國內體育消費品的有效供給。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體育運動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對體育的需求日益增長,體育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在各國政府和國際、國內體育組織為體育運動社會化和產業化所采取的積極政策的推動下,體育產業也隨之迅速擴大,并拉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奧運經濟的構成
1.奧運經濟的直接經濟
奧運經濟的直接經濟是指奧運會期間的經濟運作,奧運經濟的直接經濟主要包括:(1)門票收入;(2)廣告贊助;(3)電視轉播出售;(4)奧運彩票發行;(5)奧運會紀念品發售。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指出,僅北京市的奧運投資就達2800億元,其中64%用于基礎建設。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預計,北京奧運經濟在未來的幾年里,投產和消費市場的總需求將超過30000億元人民幣。奧運會所帶來的經濟沖擊能夠創造更多的勞動力和產出需求,從而促進國內就業和國民收入在數量上的增加。
2.奧運經濟的間接經濟
籌備奧運會一般需6年~7年的時間,其間要興建大量體育、交通、通訊、服務、環保等設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籌備舉辦奧運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增加了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為郵電通訊、體育產業、旅游餐飲、房地產業、招商引資、教育產業、金融環保、交通運輸、娛樂行業、建筑技術、環保產業等眾多領域的經濟輻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奧運經濟對我國體育產業的影響
1.加速我國的體育產業化進程
體育產業是指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同一類經濟活動的集合及同類經濟部門的總和。體育產業包括所有與體育相關的經濟活動,如體育物質產品(體育服裝、體育器材、體育建筑、體育食品飲料等)和體育信息產品(體育廣告宣傳、電視廣播、報刊、體育彩票、體育信息的傳送等),以及體育勞務(體育競賽、健身娛樂、場地出租、體育旅游等)。體育產業的發展不但帶動了其相關上游產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而且有利于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國民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是一個長期存在并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奧運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國際化的盛會,承辦國的政府、組織和企業要與多個國際組織和眾多跨國公司進行業務往來和商業談判。因此,從申辦到實際運作的全過程都必須按照國際慣例來操作,即以信用為基礎,以契約管理為手段,進行商業化運作。這樣的操作要求舉辦國政府、組織和企業調整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管理和運作方式,從而為我國體育真正走市場化道路,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市場運作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奧運會的市場化運作無疑為全球體育產業的發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只要運作得當,2008年奧運會不僅可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力助推器,更將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火車頭。我國體育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關聯多,涉及國民經濟許多相關聯的產業,如建筑業、制造業 、信息服務、交通業、食品衛生、服務業、服裝業、旅游業、廣告業、娛樂業、博彩業、新聞出版業等等。奧運會使我國在短時間內加速城市建設,拉動內需,帶動體育產業、體育文化、城市文化的發展,使城市的品位、知名度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提高,并帶來相當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北京奧運會直接帶動體育產業的收入約在30億美元,而間接收入約在54億美元左右。
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給我國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全國每年GDP額外增長0.3%~0.5%;申奧成功后新增180萬就業機會;社會消費品總量超15000億元。這將全面推動我國經濟和體育產業化的高速發展?,F在我國體育產業化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顯示出其經濟方面的優勢,并在引導社會消費、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面顯露出巨大的潛力。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規模較小,發展不太平衡,但應該看到其發展的潛力。奧運經濟的建設拉動了市場需求持久的增長。體育消費正在逐步膨脹,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加入體育產業。而體育產業又帶動許多關聯產業,包括第二產業中一系列相關行業,以及第三產業中許多行業的發展,促進了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體育產業的潛在需求非常大,在奧運經濟的促進下,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體育服務業專業市場,國內從事健身娛樂業、競賽表演業、技術培訓業的體育企業、體育產業經營性機構2萬多家,總投資額已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年營業額超過600億人民幣。體育產業的產值出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
3.奧運經濟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合理調整
奧運經濟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促進體育產業國際化,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規?;恼希瑥恼w上提升體育產業的競爭力。要優先發展體育信息技術和體育高新技術。發展體育制造業是體育產業化的基礎、沒有體育制造業的發展,就無法為體育信息化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奠定產業基礎。而發展信息技術、高新技術又能帶動體育產業化,形成信息化與體育產業化互動,促進體育產業的更大的發展。因此,以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為依托,以體育制造業為支撐的新型體育產業化結構,將推進我國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奧運經濟的話題深遠悠長,內容眾多,但面對中國經濟的日益騰飛,面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籌備,借歷屆奧運會經濟運作成功的范例與數據,對奧運經濟的有關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經濟運作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放主編:奧運商機大策劃[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1年
[2]鮑明曉:體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