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間宗教信仰主導著地域民俗文化,在旅游開發中關注無形的精神性民俗,特別是民間宗教信仰的表述十分必要。壯族風情旅游開發才剛剛起步,其深度開發要求突破單純形式化的樊籬,真實地展示民間宗教信仰的精神力量,積極推動壯族地域文化精神的跨文化共享。而跨越文化界限的關鍵在于壯族風情旅游的商品化,尤其是正確認識壯族風情旅游產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
[關鍵詞] 民間宗教信仰 跨文化共享 壯族風情旅游
從參觀、參與到深度體驗,民俗風情旅游的深度開發已經引起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在旅游開發中民俗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不被歪曲,在旅游活動中對民俗風情的消費如何超越徒有其表的形式?民俗風情旅游開發與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民俗學者的案頭與民俗風情旅游目的地不需要相互排斥,而應該相得益彰。而為民俗風情旅游項目注入民族文化活的精神很可能是兩者統一的關鍵。
一、民間信仰與民俗風情旅游
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劃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與精神民俗三大類型。其中絕大多數民俗資源都是有形的,它們可看、可聽、可觸。而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間宗教信仰、禮俗禁忌則屬于無形資源。民間宗教信仰是先民們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地域民俗文化的精神表述與重要載體,它為一定地域之內民俗習慣的延續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動力支持。主要表現在:它是關于族群歷史的詩情追憶,在對本族群的創世始祖乃至近世祖先的崇拜中,先祖創世的艱辛以象征的形式被記錄下來。它是處理現實關系的主要依據,如何理解面對的世界是先民們生存的首要問題,在民間宗教信仰中,“一整套隱含的、被廣泛共享的、因而成為某一特定人群之特點的信仰、傳統、價值和期望”得以完整保存,他們在總結自我與世界相處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認識世界的基本模式,并由此形成了處理現實問題的基本方法論。它也是關于族群未來的美好展望,在對過去的詩情追憶與對現實的一貫態度之間,同時已經隱含并曲折地表達了族群文化對未來生活的某種信念與向往。民俗風情是一代又一代先民在與自然的長期斗爭中的偉大創造,而民間宗教信仰作為解決嚴酷的生存問題的精神準則貫穿其間。
民間宗教信仰兼收并蓄、雜亂無章、藏污納垢、信徒眾多。這與民間的生存環境有關,民間一般不重視系統知識的學習,更重視生活經驗的積累,民間宗教信仰只是作為生活經驗的一部分代代相傳。民間宗教信仰多有對其他宗教信仰的直接借鑒。它一般沒有完善的形式,在信仰體系的建構上時有矛盾之處,對信仰的表述缺少精致化的處理,所信奉的核心觀念也多有模仿的痕跡。民間宗教信仰大多缺少學者的參與,在整理歸納的過程中對精華與糟粕缺少清晰的理性,往往良莠并陳,既有對真實人生的關注,也存在著把人們引向虛妄的可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民間宗教信仰與族群生活密切相關,因其深深地植根民間而與普通民眾的生活呈膠著狀態,它強烈地表達了普通民眾對于妥善處理現實問題的要求,因此它對廣大民眾的號召力更強大,更深刻,也更持久。
目前我國民俗風情旅游項目的開發依然是以民俗風情的展示為主,各地以地域民俗風情展示為主的旅游項目越來越多,但是民俗風情展示的失真與民俗風情旅游參與的庸俗化現象也相當普遍。民族民間文化的基本精神被有意無意地改變甚至歪曲,大量拼湊的民俗垃圾甚至偽民俗粉墨登場,“將‘遺囑’的旗號高高打起,實質卻是想方設法增加‘新鮮內容’以嘩眾取寵”。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在開發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時候只看到了民俗風情資源有形的物質性部分,而忽略了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無形的精神性部分,也許準確地說不是忽略,而是無力把它更好地再現出來。
二、壯族風情旅游的真實性
由于民俗風情旅游的獨特性所在,只有在精神性的活動中旅游者對壯族民俗文化風物的感知才可能達到一定深度。因此,我們必須有勇氣追問:壯族地域文化的基本精神被準確把握并有益傳達了嗎?厘清壯族風情旅游資源中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的關系是必要的,不管我們是否愿意承認,在壯族民俗風情的各組成部分中,壯族先民在長期勞作中形成的抽象的“信仰、傳統、價值和期望”,尤其是那些在沉潛于民間的非體制化的宗教信仰是民俗風情的精髓。
壯族的信仰神譜系復雜且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在壯族民眾的信仰神譜系中有自然崇拜,有布洛陀、姆六甲始祖神崇拜,也有祖先崇拜與巫教。壯族的自然崇拜文化中有以雷神為主體的天體崇拜,有以水神為主體的無生物崇拜,有以花神為主體的植物崇拜,也有以蛙神為主體的動物崇拜。壯族先民的自然崇拜物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如“主宰著雨水多寡的雷神,不但具有著莫大的威力,同時也是一個常常折磨人類的神靈”。壯民族崇拜布洛陀和姆六甲,布洛陀和姆六甲都被認為是創造了本民族的始祖,智慧超凡,且品格高尚。除了對創世始祖的崇拜之外,在壯族地區還廣泛流行著近世祖先崇拜——對近世祖先亡靈的緬懷,對近世祖先的崇拜與當地巫教混雜在一起,道公文化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壯族民間的祖先崇拜觀念。道公文化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內容,而大量的借鑒則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神的譜系的混亂,在道公對之負責的諸神中,有道教的太上老君,也有佛教的釋迦如來。道公為亡者召靈,有時也為生者驅邪開路。祖先崇拜一方面存在較多的爭議,另一方面也擁有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從圖騰崇拜到祖先崇拜,多神崇拜表達了壯族先民對天、地與人的強烈敬畏之心。
正確處理壯族風情旅游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的關系要求旅游從業者向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學習,學習他們善待民族民間文化的態度,以及發掘民間文化遺產的科學方法,以推動民俗風情旅游走向深度開發。無論如何,信仰的力量在壯族風情旅游目的地的開發中必須被尊重,它在有形的現實世界里沒有確定的位置,但它肯定生存在壯族民眾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它如影隨形地參與人們的在現實世界里的每一項活動,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引導著人們的靈魂,左右著人們的行動,而那些長期濡染于這一地域民俗文化氛圍之中的人們對它可能并不自覺。
壯族風情旅游已經形成品牌的景點還不多,為打造高品位的旅游景點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必須牢固樹立資源開發的整體意識,做到有形與無形的有機統一,正確理解并再現壯族先民長期積累的生存經驗,以負責任的態度鑒別、擇取。事實上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的內在聯系是相當緊密的,如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壯族傳統的牛魂節,這個節日的中心內容是舉行敬拜耕牛的祭祀活動。進入農耕社會以來,人們依靠牛力耕種謀食,牛在人類生產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以替牛安欄、敬蓄牛魂的儀式和活動,表達了自己尊敬和崇拜耕牛的心理。牛魂節上的各項節日慶典活動是可以聞見的,而壯族先民尊牛崇牛的心理是無形的,必須細心揣摩才能會之于心。無形民俗資源需要開發,而開發當然意味著對它進行實體化處理,把它變成在現實世界里可以感知的東西。但是我們必須堅決避免把精神性的民俗資源與現實世界中的對應物進行簡單比附。
三、跨文化的民間宗教信仰
商品化是民俗風情旅游開發的必然選擇,而面對民間宗教信仰商品化的如潮之勢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民俗文化精神商品化的過程也是一個被更廣泛的人群接受與共享的過程,如果這種共享建立在相互理解與認同的基礎之上,那么商品化的實現就是真正達成相互理解的一個證明,如果在商品化的過程中地域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沒有失真,那么就意味著地域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超越了地域的限制,走向更廣泛的人群。商品化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買賣關系,金錢確認了買賣關系中的商品屬性,但它并沒有決定一切。在這一商品化的過程中東道主與旅游者的文化隔絕將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地域民族文化的意義的共享將成為現實。從這個層面上理解,我們完全有理由對民間宗教信仰商品化的良性運作充滿期待。“意義被人們所共享的程度,依賴于他們對其本身的價值與信仰以及對他人的價值與信仰所達到的意識程度”。
壯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中所創造的民俗文化是整個人類文化財富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他們以自我的方式敬天畏神,無論是崇拜的對象,還是崇拜的方式都迥異于其他族群。從族群之外的眼光看它是奇異神秘的,但是從整個人類的眼光看它又與其他民族文化彼此相通。壯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具有涵容異己文化的寬廣胸懷,對外來的東西沒有明顯的拒斥心理,并且“一旦他們意識到在這些信仰與價值上存有差異,他們就會修正自己的行為以提高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人協調工作的能力”。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迎接來自異域文化的那些善意的訪問與敵意的挑戰,在與異文化的碰撞中,他們特別善于將異己的東西轉化為本族類的精神財富。壯民族獨特的民族性為跨文化交流的實現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實踐平臺。
正確認識壯族風情旅游產品的商品屬性是其成功進入市場的一個關鍵。壯族風情旅游產品的價值體現在壯族先民所獲得的經驗知識對于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性上。民間宗教信仰在生活經驗之外,它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種生存的精神力量。壯族風情旅游的使用價值在用于交換之前是當地居民的生活本身,而當它被出售之后,在被旅游者消費的過程中它就成為了給旅游者以精神撫慰的產品。壯族風情旅游產品是商品,但是又不能作為一般的商品來看待,它在商品化的同時,也存在著鮮明的非商品化的傾向,在旅游者的感同身受中,它將對旅游者的內在心靈產生作用,促進旅游者心靈的升華。壯族風情旅游產品商品化的成功當然需要一系列扎實的工作:(1)搜集整理有關廣西壯族民間文化的文獻與實物。(2)對獲得的資料進行可開發性評估,從宜于開發、較宜于開發和不宜于開發三個層次進行分類,并對宜于開發和較宜于開發的資源進行理論論證。(3)民間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特殊旅游資源的可開發性尤其需要進行專門的論證,以確保在實踐中不出現偏差。
毫無疑問,開發壯族風情旅游產品的使用價值是一項需要投入精力的工作。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偏重于精神方面,而其中的無形資源更是純粹精神性的東西,為那些精神性的“信仰、傳統、價值和期望”尋求在現實生活世界中的象征對應物是必須的,否則必將造成壯族民俗風情重要部分的缺失。為了更好地與旅游者共享當地民俗文化的精華,那些已經遠離現代生活,用“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群體、團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標準來考量,已經顯得落后的、狹隘的部分需要被剔除掉。我們既要張揚地域文化獨特性的一面,同時也要兼顧地域文化的可認知性。簡單地說,壯族風情旅游在強調地域生活獨特性的同時,也要兼顧旅游者的欣賞品味,把文化的地域性與流行的品味統一而不是對立起來。
參考文獻:
[1][澳]賴辛格(Reisinger,Y.)托納(Toner,L.W.):旅游跨文化行為研究[M].朱路平: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15
[2]鄧永進 薛群慧 趙伯樂:民俗風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39
[3]廖明君:壯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69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http://www.npc.gov.cn,2006
[5]吳國恩:被篡改的民族風情[J].民族論壇,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