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桂林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不僅具有獨特的自然風光旅游資源,還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桂林目前的旅游產品以觀光型為主,無法滿足游客高層次的文化需求。桂林必須努力發掘自身的文化旅游資源潛力,實現桂林旅游形象的轉型。為此,本文采用模糊評價法對桂林的人文旅游資源進行再次評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文資源開發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桂林 人文旅游資源 資源評價 旅游開發
桂林憑借其“甲天下”的山水風光等自然旅游資源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全國的旅游格局上,桂林旅游也是全國各旅游城市的一張王牌,但大都把桂林山水游定位于游山玩水的觀光型旅游。面對旅游產品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游客高層次的文化需求,桂林必須努力發掘自身的文化旅游資源潛力,推進桂林旅游向縱深發展,實現桂林旅游形象由單純觀光型向富集文化內涵的休閑度假型旅游形象的成功轉變。
一、桂林人文資源概況
桂林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人文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據《桂林旅游資源類型實體初步統計報告》統計,截止1999年底,桂林擁有人文旅游資源528處,占旅游資源總數的48.1%,全市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4處。其人文旅游資源的特點主要有:歷史文化遺存較多,歷代摩崖石刻與壁書、宗教建筑與禮制建筑群、特色城鎮與村落、遺址遺跡有突出地位;少數民族較多,民族風情風俗獨具特色;人文旅游資源品位高,如明王城、明靖江王陵是國內現存最好的明代藩王府和陵墓群;陽朔的西街以其獨特的地方風格享譽世界;興安靈渠為嶺南最早開鑿的著名水利工程。
二、人文旅游資源單體評價與分析
1.評價方法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對旅游資源的正確評價是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重要前提。本文根據桂林市人文旅游資源的特點及評價因子的可操作性對桂林市主要人文旅游資源綜合評價系統賦分。該系統設“評價項目”和“評價因子”兩個層次。評價項目和評價因子的賦分均用量值表示。評價項目為“資源要素評價”、“資源影響力”及“附加值”。(評價因子及分值見表1)
2.評價模型
3.資源評價等級標準
依據旅游資源單體評價總分P,將其分為五級,從高到低依次為五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域P≥90分)、四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域75分~89分)、三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域60分~74分)、二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域45分~59分)、一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域30分~44分)。其中五級旅游資源稱為“特品級旅游資源”,五級、四級、三級旅游資源通稱為“優良級旅游資源”,二級、一級旅游資源通稱為“普通級旅游資源”。
4.評價結果與分析
(1)等級評定結果分析。桂林人文旅游資源單體中五級8個單體,四級17個單體,三級36個單體,二級10個單體,一級8個單體。其中優良級單體61個,占單體總量的77%。說明桂林的人文旅游資源整體品位高,潛力突出。如五A級風景區樂滿地休閑世界,明代藩王遺跡——靖江王府及王陵,獨具風格的陽朔西街,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印象·劉三姐”等價值極高,已成為桂林旅游發展的主導旅游產品。
(2)資源類型分析。按照新國標旅游資源的分類標準,桂林主要人文旅游資源在總計14個亞類中占有11個,覆蓋率為78.6%,單體數量居前三位的是居住地與社區類、綜合人文旅游地和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類。說明桂林的少數民族居落數量多且多為四級資源,品位高,如白面瑤寨、黃洛瑤寨、龍脊壯寨等,發展潛力較大,這也是桂林旅游開發和利用的重點。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舊址、老山界等紅色旅游景點價值高,發展空間較大。
三、人文旅游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1.人文旅游產品品位較低
雖然桂林市初步形成了以古人類遺址、古建筑、摩崖石刻及名人古跡為主,融民俗風情和田園風光于一體的人文旅游產品,但一直把人文旅游產品定位于山水觀光型旅游產品的補充和點綴,遠沒有起到其在桂林旅游業發展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觀光型旅游產品投資見效快,旅游企業大都熱衷于觀光型旅游產品營銷利潤的競爭;個別經營者對人文旅游資源進行草率開發。這些因素導致長期以來桂林人文旅游產品開發建設力度不夠,人文旅游產品品位較低,精品不多。
2.人文旅游資源保護意識淡薄
人文旅游資源的完整性是人文旅游發展的基礎,這類旅游資源一般都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由于在特定的環境中形成,極易損壞,且一旦毀壞就難以復原。由于保護意識淡薄,缺乏科學指導,致使人文旅游資源開發隨意性較強,對個別有名和有發展潛力的景點已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破壞。如興安靈渠風景區內的新建人工建筑和賓館距離靈渠太近,既破壞了靈渠原來的風貌,也不利于文物古跡的保護。
四、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
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應以保護為前提,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核心原則,以市場為導向,培育高品位高文化附加值的產品,促進桂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人文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可以加速提升桂林旅游形象,增強其市場優勢。
1.開展動態旅游
隨著旅游活動的大眾化,游客參與意識不斷加強。桂林人文旅游資源中遺址遺跡占較大比例,要使游客不停留在靜態的文物欣賞層面上,就應挖掘本地區資源的特色,開發一些游客可參與的旅游項目,比如游客體驗特色的民居生活,美國飛虎隊歷史再現等。此外,休閑度假型旅游取代觀光型旅游將成為主流。在保護資源的基礎上將遺址遺跡與休閑度假結合也是發展趨勢。如以軍事遺跡為依托建立休閑度假旅游項目,設古軍事演練場,以及滑沙、滑草等休閑娛樂項目。
2.開發好幾類文化旅游
一是考古及靖江王文化游。桂北有以甑皮巖洞穴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遺址60多處,可以通過精心策劃,將它開發為考古探蹤旅游線路,滿足人們探索生命本源的欲望。靖江王文化旅游主要由王府遺址與王城組成,開發時首先應保護好王府遺址的修復工作,恢復它的歷史原貌。新建仿古建筑要突出明代建筑藝術,景點及御花園建設必須同史實事件、靖王府秘聞、官場軼事結合起來,盡量把靖江王府建成為了解明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充分發揮其經濟與文化功能。
二是山水文化旅游。在桂林市內及其附近30多座山崖,隨處可見風雅之士的勒石題詞。現存自隋朝至民國的摩巖石刻近3000件、近200萬字,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山水文化旅游主要是讓人們觀賞摩巖題刻、摩巖造像及了解歷代文人墨客達官顯要、當今外國元首政府首腦來桂林的旅游情況,重點應放在山水審美文化,可通過影視制作的方式,使人們在旅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悅。
三是紅色旅游。桂林的紅色旅游遺跡較多且品位較高,如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舊址,興安縣界首鎮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等。因此應加強這類旅游的開發力度。這類旅游第一是讓游客們觀賞桂林抗戰時期的文學作品,觀看紅色話劇等,以此了解抗戰人士的活動情況。第二是帶游客實地考察。介紹名人生平及有關的軼聞趣事等,給這些遺物和遺址賦予以活力,提高游客的旅游體驗。
四是民俗風情旅游。民俗文化的內容豐富多彩現已成為旅游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桂林境內居住著壯、苗、瑤、侗、仫佬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其民俗風情古樸、奇特,如壯族的三月三歌圩,瑤族的盤王節、達努節等。古鎮、瑤寨等少數民族民居、古村落獨具特色。這些豐富的民俗資源也成為了桂林旅游開發的優勢資源,在保持和融合當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從根本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產業發展與民俗文化的傳承之間找到平衡點和結合點,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是宗教旅游。由于宗教旅游產品固有的文化內涵,具有生命周期長,游客重游率高的特點,前途廣闊。桂林寺廟等宗教資源較豐富,應根據其自身特點和條件,適時、合理地開發宗教旅游將極具優勢和潛力,而且對于豐富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也有重要意義。開發時應打破傳統意義上宗教旅游只是燒香拜佛的傳統觀念,將宗教文化貫穿于宗教旅游活動的各個環節,給游客感官和文化知識的熏陶。游客可以觀禮儀習俗、聽信眾頌佛、嘗美味齋菜、摸吉祥佛像拜佛許愿;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旅游的過程中了解歷史、宗教和文化知識。定期舉辦與佛教相關的節日,如浴佛節、盂蘭盆節、菩薩圣誕節、佛教文化節等。
參考文獻:
[1]劉濤 桂林旅游資源[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
[2]桂林旅游網www.guilin.com.cn
[3]山水桂林 www.visitguilin.com
[4]馬勇 李璽 李娟文旅游規劃與開發[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5]錢宗范 劉瓊芳發展桂林文化游,建設現代化國際旅游名城的思考和探索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J].2005,(03)
[6]謝雨萍桂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J].學術論壇 2002,(06)
[7]曹繪嶷剖析我國的“宗教旅游熱”[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