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詳細地分析了廣東農業現代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依據廣東發展現代農業的實際,提出廣東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 廣東 農業現代化 問題 選擇
一、廣東農業現代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1.區域差異較大
廣東提出在2030年率先于全國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但廣東內部區域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影響著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東翼地區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西翼地區總體水平與全省平均水平相當,而粵北山區的農業現代化則稍微落后。同時開始出現一種“馬太效應”,即達標程度高的越高,達標程度低的越低。由于每個地區農業發展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各不相同,所以要縮小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地區差異,需要進行農業區域分工,建立農業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業扶持力度。
2.人地矛盾突出
一般而言,經濟發展會導致耕地資源減少,但同時也會使農業勞動力從傳統部門轉向現代部門,如果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減少速度大于耕地減少速度,則現代部門經濟的增長能夠推動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人地之間的矛盾。但是由于廣東人均農業勞動力占有耕地量本身較少,近20多年的發展并沒有促使大量的農業勞動力轉移,人均耕地基本保持不變,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與耕地減少速度相當。隨著廣東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城鎮建設高速發展,人口密集,目前廣東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這也直接降低農業的生產效率。
廣東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41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也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耕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而廣東人地矛盾日趨突出,嚴重影響著農業現代化的加速進程。
3.農村基礎設施薄弱
農村基礎設施包括農業水利設施、農村交通運輸、農村通訊網絡、農村能源利用、農村教育事業以及農村醫療衛生等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缺乏足夠投入,造成了農業水利設施落后,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時農村交通通訊不便,制約了農村的對外交流;此外農村醫療教育事業投入不足,農民素質的提高受到限制。廣東的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除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和珠海等少數發達城市情況較好以外,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情況卻不容樂觀。2006年12月筆者曾到河源市東源縣船塘鎮龍江村進行實習調查,發現目前在村內的1768畝土地中,尚有40%的面積未建立配套灌溉系統,同時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戶擁有的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比較陳舊,大多是20世紀90年代產物,此外,村道公路建設滯后,農村師資力量缺乏。
4.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由于家庭承包制的實施,農戶成為了農業經營活動的主體。農業現代化需要農業生產手段、技術管理和組織銷售等方面有一個高要求,而現有資源條件和制度約束決定的人均承包土地的做法,帶來了規模不經濟問題。農業產業化很好地解決了農業經營規模狹小與農業現代化的矛盾,它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廣東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不快,面臨著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和地區行業之間發展不均等問題。總體而言,廣東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制約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5.農民素質不高
農業主體現代化作為農業現代化新內涵的一個方面,指的是農業勞動者的現代化,即農民現代化。目前廣東農民的文化程度以小學和初中程度為主,對于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者接受專業培訓的比例極低,2005年僅為4.1%,而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者接受專業培訓的比例稍高,但均未超過30%。農民素質的表現主要包括價值觀念、文化素質、生產技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于接受教育程度不夠或缺乏專業培訓,許多農民仍然保留小農思想和封建迷信,民主法制意識比較淡泊,同時缺乏學習現代農業技術的能力,難以擺脫陳腐落伍的傳統生活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主體現代化是關鍵,農民素質不高是制約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大因素,也是發展現代農業所必須解決的一大難題。
二、廣東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回顧廣東農業現代化歷程,從農業現代化的組織形式看,廣東農業經歷了從集體化到家庭承包制的轉變;從農業現代化的技術選擇看,廣東農業經歷了從機械化到以生物技術為主,以機械技術為輔的確定。總體來看,過去廣東發展現代農業,基本上走的是“石油農業”的路子,即通過大量投入化肥、農藥等石油制品來達到單位面積產量顯著增長的目的。然而,這條“石油農業”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間有機質循環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統,造成了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平衡等問題,最終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種農業現代化道路,不是可持續發展模式,它不適合廣東的省情,應該予以矯正。
廣東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可供投放的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資金少,同時農村落后,大量勞動力剩余,以及農民素質不高,這是廣東的基本省情。與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比較,廣東的省情與日韓國情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結合自身情況,廣東農業現代化的路徑應該是:廣東農業現代化應該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礎上走產業化道路,大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在不犧牲和惡化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大農業投資和提高農業科技含量,采取生物技術與機械技術相結合的技術路線,調整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縮小區域與城鄉差異。
參考文獻:
[1]傅晨2003.廣東離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還有多遠?.南方經濟
[2]傅晨2005.廣東農業現代化進程研究.南方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