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歐元對美元匯率波動走勢圖
上圖是1999年以來,歐元對美元匯率波動的走勢圖。我們可以把這段時間的匯率走勢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9年1月至2000年11月,歐元對美元的匯率一路下行。其中在1999年1月到7月單邊下行;1999年12月至2000年5月歐元匯率處于升跌交替的盤整狀態,在2000年1月末跌破1∶1的平價關口;2000年6月至11月在短暫反彈后加速下跌,創面世以來最低點0.8224美元,比1999年初貶值了29.8%。第二階段:2000年12月至2003年4月,匯率稍有回升。這個階段,歐元峰回路轉,見底反彈。2001年歐元對美元的平均匯率為1∶0.89,2002年均為1∶0.94。第三階段:2003年5月至2004年12月,快速攀升,并創1∶1.3646歷史最高位。第四階段:2005年,下跌趨勢明顯,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從最高位回落,在年底回到歐元最初推行時水平。第五階段:2006年至今,匯率穩步回升,并且在2007年,一度飆升,創下1.3682的新高。
二、歐元對美元匯率走勢原因分析
匯率是一國貨幣對外價格的表示形式,是相對價格。從長期來看,匯率遵從購買力平價理論,根本上是由經濟水平來決定的;而在短期,它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國內和國際因素。而這些影響因素具體又可分為經濟因素(內因)和政治社會因素(外因),經濟因素里面有比較重要影響的是經常賬戶收支狀況、利率差異、通貨膨脹率水平、心理預期、全球經濟水平及國際金融環境等。
結合歐元的具體情況,從國際整體匯率變化趨勢來看,歐元誕生以來對美元匯率的波動主要是因為美元價值的波動。匯率波動各個階段變動原因如下:
第一階段:
1.美國經濟增長快于歐元區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新經濟GDP平均增長率為3.2%。而歐盟經濟自90年代初由于結構問題開始陷入低谷,GDP平均增長率只為2.0% 而且伴隨著高失業率。勞動生產率是決定一國貨幣對外價值的基礎,國內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長期中會增加本國物品競爭力,從而增加本國的出口,抑制本國進口,最終導致本幣升值。
2.美國利率水平較高
數據顯示,1999年到2000年美國利率明顯高于歐元區,大量資金從歐元區流入美國,這進一步導致了第一階段匯率的持續下跌。
3.歐元本身不成熟
歐元在1999年推出時只是賬面貨幣,人們對它的信心不足,歐元需求很低,這直接導致了歐元推出后一直滯留在低位。同時,歐洲中央銀行及管理層對歐元匯率的態度也使投資者對歐元持預期悲觀態度。
4.美國投資收益率明顯高于歐盟
美國的長短期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收益率均顯著高于歐元區,并且收益差距在擴大。美國資本市場可以為投資者提供較理想的收益率,從而吸引了大量資本流入。
5.石油價格上漲
1999年4月國際原油價格開始節節飄升,由于歐盟是石油進口國,而且石油儲備少于美國,歐元區進口成本大幅度上升,物價水平有上漲的壓力。
總之,歐盟和美國的經濟增長差距是第一階段匯率下跌的主要內在因素,利率和投資收益率差距是直接原因。
第二、三階段:
1.美國經濟低迷,歐洲經濟復蘇
到2001,美國經濟泡沫破滅,經濟增長率一下子跌至0.8%并一直沒有改善。而歐元區由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進展,2001年國內生產總增長率為1.5%,首次超過美國。在2003年歐盟順利“東擴”。
2.美國通貨膨脹高于歐元區
由購買力平價定理可知,當一國發生通貨膨脹時,該國的貨幣就會貶值。歐元區的匯率政策從屬于物價穩定政策,在2003年,歐盟區通貨膨脹率為2.8%,2004年降為1.8%,2005年繼續下調。而美國在結束了新增長時期后,2000年到2003年通貨膨脹率分別為2.8%,2.4%,3.2%,均高于歐盟且呈上升趨勢,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第二、第三階段匯率的上升。
3.利率倒轉
2001年,美聯儲11次減息,使得歐元區利率反過來高于美國1.5個百分點(3.25%對1.75%)。由利率平價定理可知,一國利率水平相對高于別國,國際資本就會大量流入本國,從而導致本幣升值。
4.美國國際收支惡化并且匯率政策變換
美國長期一直持續著巨額的“雙赤字”,在歐元推出前三年,因為美國奉行 “強勢美元政策”,所以美元實際并未貶值。但是,2002年后,美國執行強勢美元匯率政策的力度明顯減弱。與之相反,歐盟希望歐元保持強勢地位。所以兩國政府的差異作用也加強了二、三階段美元的貶值、歐元對美元匯率上升。
5.歐元作為外匯資產和儲備資產需求上升
2002年歐元正式流通后,居民親身體驗到歐元的優勢,對歐元的需求上升。同時,由于歐盟巨大的對外貿易,歐元在國際交易和結算貨幣中的作用,歐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所占的比重馬上提高。歐元確立了它僅次于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
第四階段:(2005年)
歐元經過六年的試行,日漸成熟。同時,在美國經濟波動較平緩后,制約匯率變化的因素主要歸于相對利率水平和國際收支赤字。
1.美國持續提高利率
2004年美國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25個基點,并一直加息,到2005年底聯邦基金率已經升至4%。
2.美國國際資本流入增加
隨著《美國就業機會創造法案》的公布,國際資金大量流入美國,從而減緩貶值壓力。總之,在這一階段,利率是支撐美元的主要動力。
第五階段:(2006年至今)
1.美國經濟增速減緩,歐元區經濟上升
2006年,美國經濟處于降勢,增長速度明顯減緩。歐元區經濟卻處于升勢,上升勢頭較強勁,呈現出良好的增長前景。2007年美國首季GDP僅增長1.3%,經濟一度低落,而且美國通貨膨脹率也一直高居不下。
2.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勢頭減速
當美聯儲逐漸停止升息時,利率的差距因素完全體現在美元匯率之中后,一直支撐美元的利率優勢喪失。2007年利率也沒有變動趨勢。
3.國際收支赤字
美國不斷上升的赤字成為推動市場匯率走勢的主要動力。該階段投資者擔心美國的巨額經常項目赤字只有在經濟增速放緩和美元走軟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得到修正。
4.心理預期
雖然美元2005年走勢堅挺,但絕大多數外匯交易商仍堅定地長期看跌美元。同時,投資者認為,美聯儲不僅不太可能再次提高利率并有可能降息,而歐洲中央銀行可能需要提息,不同的利率趨向預期促使投資者拋售美元,購入歐元。
三、2007年后半年歐元對美元走勢預測
1.基本因素分析法
(1)經濟增長率。2007年歐元區經濟總體呈現穩步增長局面,與此同時美國經濟下跌明顯。所以歐元區經濟有望保持目前的增長態勢。
(2)相對利率。由于美國經濟惡化,所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僅提到了“未來政策調整”,整體看美國利率短期內將保持不變,低于歐盟區。
(3)相對通貨膨脹率。美國通貨膨脹率目前依然過高,而歐盟的消費價格指數在2.5%至2.1%之間徘徊。由于石油價格上升歐盟通貨膨脹率相較與2006年有所提高,但是仍比較溫和。歐元區較低的相對通貨膨脹率將導致歐元升值。
(4)心理預期。歐元區經濟整體的樂觀上揚及利率上調的趨勢加強人們對歐元的信心,同時人們對美國經濟增長及利率走勢的疑慮導致歐元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大大增加,歐元升值。
綜上情況,可以預期2007年后半年歐元或美元仍呈上漲趨勢。
2.技術分析法
(波動區間是根據近期的高點和低點、期權執行價信息、菲波納奇水平、趨勢線和移動平均等技術指標確定的。)
可見該匯率上漲趨勢完好,未出現逆轉的跡象:MACD指標看漲,不過隨機指標進入超買區域,顯示該匯率短線或將橫盤整理或走高。
參考文獻:
[1]《外匯技術解盤》環球外匯網 歐元匯率波動狀況與原因分析
[2]陳 春:《對歐元匯率走勢的剖析》企業經濟 2005年2月
[3]張 強 李 艷:《歐元誕生以來對美元匯率的走勢及分析》長春大學學報 2006年5月
[4]肖 靜:《歐元匯率中期走勢預測》國際金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