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根據經濟增長理論、技術創新理論結合前人的研究基礎,構建了一個4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20個三級指標的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并以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廣東、廣西、湖南和云南6個省市高新技術產業進行競爭力實證分析,為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定位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廣西 高新技術產業 競爭力
隨著科技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國家、地區的競爭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成為競爭的焦點,誰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進程中領先一步,誰就有可能搶占先機。因此,用系統觀點,把廣西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放在全國大環境中,全面分析競爭力各要素在全國的地位,找出不足和差距,是正確認識周邊環境、實現加快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對于增強產業自身實力,推進結構升級,帶動廣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依據2005年的《廣西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中國高新技術統計年鑒》,以及國家統計局、發改委和科技部網站公布的數,對廣西高技術產業競爭力進行具體分析。
一、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建立
一個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既受當地產業、科技、文化、人才、地域因素的制約,也離不開政府、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金融機構及中介服務機構等組織的影響,更需要制度、體制、機制相協調與適應的支撐,還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要求密切相關。因而,評價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不但要注重其科技基礎、投入,也要重視各要素在一定制度、體制、機制下運行的產出,還要關注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為此,本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包括以下指標(見表1)。
二、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數據統計
根據表1指標對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廣東、廣西、湖南和云南6個省市高新技術產業的20個三級指標進行計算,排出了8個二級指標的名次,并且進行了4個一級指標的排名和綜合排名。見表2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網站,《中國統計年鑒2005》、《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5》和《中國高新技術統計年鑒2005》
三、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分析
根據表2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各項指標與其他省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科技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該項指標廣西在對比的六省市中的排名第六,落后于西部的云南。在對比指標絕對數上,發達省市北京、上海是廣西的20倍,差距甚大。可見,廣西的科技人力資源相對很欠缺,沒有足夠的智力資源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支撐,顯得底氣不足。北京由于其密集的科研院所聚集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其專業技術人員和萬人科學家工程師數遙遙領先,上海也緊跟其后,甚至,同處科技落后地區的云南在科技人力資源方面也比廣西充足。
2.科技財力投入不足
廣西在科技財力投入方面的排名最末。RD與GDP比例僅高于云南,但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甚至還不到0.5%。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總量比重嚴重低于上述地區,遠遠無法與北京的27.68%相比。企業RD經費支出占企業產品銷售收入比重也相對較低,僅高于云南。依次看來,廣西應加大RD的投入力度,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該以RD投入為高新技術發展的評價標準,至少要使RD投入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
3.科技活動直接產出較少
在科技活動的直接產出方面,廣西的排名又在最后。其中萬名科技活動人員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科技論文數低于上述各省市。百萬人專利申請量最低,只有45件,而北京、上海都在1000件以上,說明廣西專利申請量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百萬人發明專利批準量(項/百萬人)與云南相近、比湖南略少,也是遠落后于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說明廣西在產品和技術創新方面基礎薄弱,能力和水平很低。
4.高新技術產業化程度低
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廣西的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高于云南,低于其他上述5個省市,總值最高的廣州是廣西的總值的100倍。說明廣西的高新技術產業附加值低(與高質量、高水平科研成果少密切相關)。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工業制成品出口額比重除比湖南略高之處,也低于上述地區。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全部產品銷售收入比重較小,遠低于北京、上海、廣東、和云南,稍低于湖南。該指標的整體排名在第六位,與廣西的綜合排名一樣為最后,說明廣西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礎薄弱,發展緩慢,屬于全國落后地區。
5.經濟增長方式還屬于勞動密集型,粗放式經營
廣西在經濟增長方式的排名為第六位,處于最末。其中就業人員勞動生產率與云南相近,低于其他4個省市。而億元投資新增GDP指標與廣東、湖南、上海相當,低于北京和云南。說明廣西經濟增長方式還停留在勞動密集,以資源消耗為主的粗放型經營,還尚未轉變到集約型經濟增長上來。
6.社會信息化水平低,還沒有充分享受信息化的優越性
廣西該指標的排名為第四位,比綜合指標排名靠前兩位。萬人國際互聯網絡用戶數、人均郵電業務量、百人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數三項指標均高于湖南、云南,但與北京、上海相比甚遠。說明廣西的社會信息化水平還很低,對信息化的適應與運用還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還不能很好地理解與運用互聯網獲取信息,從而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國際高新技術發展的動態與趨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廣西的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較弱的一個原因:沒有很好地利用快速、便捷的獲取信息的渠道。
參考文獻:
[1]孫 冰:地區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科技與經濟,2006年第4期:17~18頁
[2]國家統計局: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E].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3]國家統計局: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年鑒[E].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4]國家統計局:中國科技統計年鑒[E].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5]李榮平:《高技術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集團經濟,2006年第3期:143~143頁.
[6]毛 艷:《廣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4期:32~36頁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