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節約企業的成本,貫徹現代化企業的細致化經營管理理念,做到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應對暖通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具體的實施方法有:成本控制、預算控制、紀律控制、風險控制、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對職工素質的控制、對空調安裝工程的控制等。對企業實施內部控制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要求,同時也是暖通企業自身持續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 內部控制 成本控制 風險控制 內部審計
為了節約企業的成本費用,適應現代化企業管理的客觀要求,應對企業實施內部控制。對企業實施控制,應重點分析:企業內部控制的內容,如何對企業實施控制,控制時應注意的問題。通過分析,我們可了解企業的內部控制的措施及在實施時應注意的問題,從而在實際工作中吸收、采納、應用。
一、內部控制的一般理論
1.內部控制的主要內容
從我國會計工作的實際和有效強化內部控制的要求出發,新《會計法》第二十七條對單位內部控制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做出了原則性規定,實際上體現了內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內容:職責明確、相互制約、嚴格程序、如實記錄、定期檢查等。
內部控制的具體內容包括如下方面:
(1)會計事項相關人員的職責權限應當明確。即“記賬人員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務保管人員的職責應當明確,并相互分離相互制約。”
(2)重大經濟業務事項的決策和執行程序應當明確。新《會計法》要求企業對“重大對外投資、資產處置、資產調動和其他重要經濟業務事項的決策和執行的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程序應當明確。”
(3)進行資產清查。
2.內部控制的形式
內部控制的形式是指內部控制的諸要素按照不同的標志所合成的集合體,也即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內部控制而形成的各種分類形態。
(1)按照內部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
(2)按內部控制的范圍,可分為環境控制和業務控制。
(3)按照內部控制的目標不同,可把內部控制分為財產物資控制,會計資料控制、財務收支控制、經營決策控制、經濟效益控制、目標經營控制、目標利潤控制。
(4)按照內部控制的地位,可把內部控制分為主導型控制和補償性控制。主導型控制是指企業為實現某種控制目標而首先實現的控制。
(5)按照內部控制的方式可把內部控制分為預防控制和察覺式控制。預防控制,指為防止錯誤和舞弊的發生,或盡量減少其發生的機會所采取的控制。察覺式控制,是指為及時查明已發生的錯誤和舞弊,或盡量增大發現、糾正錯誤和舞弊的機會所采取的控制。
二、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分析
來自企業在線的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工業企業的市場容量為11200億左右,行業增長速度約13%,預計到2010年,市場容量將達11500億元。
1.企業在內控系統中應遵循的原則
(1)有利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作為一個企業,其最主要的目標是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在眾多的空調企業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對企業有必要實施內部控制,降低成本,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最大限度地實現其經營利潤。
(2)相互制約原則。單位部門之間、領導組織之間、財務部門的人員之間,相互制約,達到內部控制的目的。
(3)風險預控原則。對企業實施內部控制,降低經營風險,做到防患于未然。
(4)成本效益的原則。內部控制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又要保證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提高客戶滿意度,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
2.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措施
對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狀況及暖通企業的制度管理、人員管理等,我們要從宏觀上把握,從微觀上細分,從而對各個方面實施控制。企業的內部控制的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就是根據預定的成本目標,對實際生產經營活動的一切生產資金耗費,進行指導限制和監督,發現偏差及時糾正,以保證更好實現預定的成本目標,促使成本降低。企業的成本構成大致來說包括采購成本、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間接費用)、銷售成本、勞務成本,另外還有決策的成本、失去機會的成本、隱藏著的成本如包裝費、倉儲費、搬動費、運輸費等成本項目。
(2)預算控制。預算控制就是對單位各項經濟業務編制詳細的預算和計劃,由有關部門對預算或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控制。預算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編制預算必須體現單位的經營管理目標,并明確責權。第二,預算在執行中,經過授權批準可對預算進行調整,以使預算更加切合實際。第三,應當及時反饋預算執行情況。
(3)紀律控制。它是保證基礎控制能充分發揮作用而進行的控制,主要包括內部牽制和內部稽核。內部牽制的核心是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如會計工作與出納即屬不相容職務,需要分離。內部稽核就是企業內審機構對企業的內部審計和由會計主管及會計人員進行的內部審核。
(4)實物控制
實物控制就是對單位實物安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限制接近,以嚴格控制對實物資產及與實物由關的文件的接觸,如限制接近現金、存貨等,定期進行財產清查,以保護資產的安全,保證賬實一致。
(5)風險控制。對企業實施風險控制,首先對暖通企業進行風險評估,即對企業所從事的包括銷售、生產、營銷和財務在內的不同活動中的風險進行確認、分析和管理的機制。
①企業的風險主要有財務風險和利率風險。財務風險,一般指籌資風險或融資風險,是與企業籌資相關的風險,即由于籌資結構(資本結構)的變化所造成的所有者收益的可變性和償債能力的不確定性。利率風險,是由于利率的變化調整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另外還有存貨風險、匯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經營風險、市場風險流動風險、政治風險、違約風險、道德風險等。
②針對一系列風險,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措施:檢查投資與資金是否平衡。對于一個企業,增加設備投資、增加空調品種或者是開發一個新的項目,在投資前,要充分研究,核算;加強對資金周轉的控制。及時收回應收賬款,對售后的空調實行質量擔保防止退貨的發生,都是加強資金周轉,進行風險控制的主要方面;檢查資產總額的變化。要壓縮庫存,做到不出現閑置機器,對產量嚴格按訂單生產,還有就是想辦法把所有的機器都運轉起來;檢查是否出現巨額不良資產的可能性。銷售公司在于與客戶交易時盡量現金交易如不能現金交易,盡量縮短結賬期限,另外,依靠一家公司的銷售比率應控制在30%以下,最安全的是一家公司的銷售比率應控制在10%以下;加強存貨風險的控制。看產品的庫存數量是否恰當,將企業本期的存貨周轉率與行業平均存貨周轉率,以及和空調企業的上一期或上兩期的歷史存貨周轉率比較,提高存貨周轉速度,提高利潤率,另外嚴格控制新增存貨,延長支付貨款的時間。
(6)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內部審計是在本單位負責人的領導下,在企業內部設置獨立的審計機構和配備專職的審計人員,根據有關的法規制度,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對企業的財政,財政收支及各項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效益性進行檢查和評價,提出報告并做出建議的一種經濟監督活動。內部審計在暖通企業內部控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一套完善的內部審計制度,首先,企業應該設置審計部門,并明確其在企業的地位。其次,企業制定內部審計的時間、期限,包括內部審計間隔時間的長短,每次實施內部審計的時間等。然后,明確內部審計人員的職責及專業要求,即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主要是對會計工作的再監督,但并非排除企業其他部門對會計工作的監督。最后,應明確內部審計的執行辦法及程序,以保證內部審計人員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企業實施內部審計時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①以強化企業資產控制為主線,建立審計網絡,堅持下審一級,各審計部門負責對下屬公司的審計。
②定期或不定期的對公司內部控制機制的有效性進行評估,監督和完善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以確保內部機制的健全性。
③對企業的一些工程項目、經濟合同、對外合作項目、聯營合同等進行單項審計,實行離任審計制度,審查和評價公司責任主體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以確定其合理性及合法性。
總之,對企業實施內部控制,有利于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利于保障資產安全與完整,符合現代化企業的細致化管理的經營理念。
參考文獻:
[1]耿建新 宋 常:審計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18—125
[2]夏嘉華:財務管理學.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210-230
[3]George Kurtz,International J. of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he Project Cost Man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