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首先了解目前我國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現狀,從而基于循環經濟理念對其進行了評析,最后從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立法等四個方面論述了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稅收政策的選擇。
[關鍵詞] 循環經濟 稅收政策 稅制改革
一、于循環經濟理念對我國相關稅制和 稅收政策的分析
隨著環境、資源問題的日益突出,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趨勢。我國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走循環經濟之路。
我國目前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主要有:對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環境保護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對技術進步、成果轉讓的稅收優惠政策。首先從總體而言,我國現行稅收政策客觀上支持著循環經濟的發展,而且是有一定成效的。尤其是在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減輕或消除污染,促使廢舊物資的有效利用,加強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稅收政策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作用還是零星的、不系統的,調節的范圍和力度還遠遠不夠;對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引導作用是從屬的、派生的,仍存在很大不足。與國外相對完善的生態稅收和循環經濟稅收制度相比,我國缺少針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門稅種。
同時,現行稅制中為貫徹循環經濟思想而采取的稅收優惠措施比較單一,主要是減稅和免稅,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加速折舊、再投資退稅、稅收抵免、延期納稅等國際上通用的方式在我國稅制中基本沒有使用。其次從具體稅種看。在現行稅制中,涉及循環經濟方面的稅種不多,而且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在增值稅方面: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這就大大挫傷了企業購入環保、治理污染等設備機器的積極性;當前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的優惠措施只適用于很少的產品,還有許多其他的循環鏈以及相應的原料及產品未被納入;在再生資源利用環節,增值稅沒有形成合理的稅負差。例如,對從正規廢舊物資回收公司購入廢舊物資按發票金額的10%稅率計算進項稅額,對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入的廢舊物資不予計算進項稅額;而以廢舊物資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最終產品與以原生資源生產的產品適用同 一稅率計算進項稅額,就稅負而言,前者大于后者。在消費稅方面: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 于調整和完善消費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6]33號 文)規定,在汽車消費稅項目中,為突出環保目的, 在小汽車稅目下分設乘用車、中輕型商用客車子目,并根據汽缸排量大小不同而適用不同的稅率,但對新型(或可再生)能源如天然氣、乙醇、氫電池、太陽能和使用其他環保能源的車輛沒有優惠政策。而且未 能對造成環境極大污染的塑料制品、電池等征收消費 稅,尤其是消費稅對許多重要的戰略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不能起到限制消費作用。資源稅方面:主要強調稅收調節級差收入的功 能,沒有充分考慮其促進資源節約和減輕污染的功能,而且稅率過低,稅收級次之間的差距過小,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未起到明顯的激勵作用。同時征稅范圍狹小,不利于對自然資源的全面保護。在廢氣、廢物生產環節,沒有設置適當的稅種,總體上企業的排污負擔較輕,環境污染問題未能引起足夠重視。一些稅收優惠政策客觀上產生了不利于環境保護的后果,抵消了其他稅種的環保功能。如對生產金、銀產品的銷售收入免征增值稅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對金、銀礦源的無度開采,加劇了資源的破壞與環境污染;對農膜、農藥特別是劇毒農藥免征增值稅的規定,對土壤和水資源的保護產生不良影響。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稅收政策的選擇
1.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立法,為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提供法律依據
我國現在已經有了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并體現在“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之中,但是真正要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建立健全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包括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法和若干專項法規,從而為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不僅明確了稅收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取向,而且還為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據。
2.開征生態新稅,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鑒于我國缺乏生態稅制的設計和征管經驗,建議先從重點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課征對象入手,待取得經驗、條件成熟后再擴大征收范圍。具體而言,可以 將現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氣污染、工業廢棄物、城市生活廢棄物、噪音等收費制度,改為開征水污染稅、空氣污染稅、垃圾稅、燃油稅等生態稅種。具體進行稅收政策設計時,應按照“誰污染、誰繳稅”的原則,以在中國境內的企事業單位、個體經營者及城鎮居民所排放的污染物和從事有害環境應稅行為為課稅對象,以排放污染物和從事有害環境應稅產品生產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對企業與居民個人分別采取不同的征收辦法。對工礦企業排放的含有毒物質應視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分別設置稅目,根據對環境的危害程度大小規定有差別的稅率,對環境危害程度大的污染物及其有害成分的稅率應高于對環境危害程度小的污染物及其有害成分的稅率,以遏制污染排放,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實現工業廢棄物“零排放”。對城鎮排放的生活廢水、生活垃圾等,以居民廢棄物排放量為計稅依據,采用無差別的定額稅率。
3.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體現循環經濟發展理念
我國在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時,尚未引入循環經濟概念,因此,現行稅收優惠基本遵循了“末端治理”原則,不可能體現循環經濟理念。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遵循“3R原則”,調整優惠措施,促進稅收“綠化”。在流轉稅方面,對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企業免征增值稅和營業稅;對企業購買回用再生資源及污染控制型設備、廢塑料制品類再生處理設備所含增值稅款允許抵扣;對循環利用廢棄物、排放物為原料進行再生產的企業,免征增值稅;對技改項目中國內不能生產而直接用于清潔生產的進口設備、儀器和技術資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環保科研成果的“中試產品”及無污染的農藥、化肥等可減免增值稅;對清潔汽車、清潔能源,以及獲得環保標志產品減征消費稅和關稅;對經營環保公用設施的企業,在營業稅、增值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方面給予優惠等。在所得稅方面,對促進循環經濟的企業予以直接稅收減免、投資稅收抵免、加速折舊等。包括對生產污染替代品,以及綜合利用資源所得給予所得稅減免;對循環利用投資給予稅收抵免扣除;對采用清潔生產、污染控制技術或利用廢棄物、排放物再生產企業允許加速折舊;對企業購進的節能節水、防治污染和促進循環利用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允許一次性攤銷;對企業發生在加大清潔工藝和循環利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方面的研發費用允許據實列支;對專門生產國家公布的環保產業目錄內設備的企業,減征或免征所得稅等。改革資源稅。 一是擴大征收范圍。一方面在現行資源稅的基礎上,將土地、海洋、森林、草原、灘涂、淡水和地熱等自然資源列入征稅范圍;另一方面可將現行資源性收費,如礦產資源管理費、林業補償費、育林基金、林政保護費、電力基金、水資源費、漁業資源費等改為稅。二是完善計稅依據。對從量定額征收的應稅資源的計稅數量,由銷售或使用數量改為實際開采或生產數量,而對于是否已經銷售或使用則不予考慮。并適當提高單位稅額,特別是對非再生性、非替代性、 稀缺性資源征以重稅,以此限制掠奪性開采與開發。 三是調整稅率。對鐵、煤、石油等非再生金屬和非金 屬礦產品實行定額稅率和比例稅率相結合的復合計稅 辦法,即先在開采或生產環節實行。定額稅率從量計征,之后在銷售環節根據銷售價格再實行比例稅率從價計征。
4.完善分配機制,提高中央與地方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充分調動,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因此,循環經濟下的稅制改革。還必充分考慮如何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合理的分配收入問題。可以將改革后的資源稅劃分為中央與地方共享收入,由國稅部門負責征收;將新開征的生態稅劃分為地方政府收入,由地稅機關征收。根據“專款專用”的原則,環境保護收入應作為政府的專項資金,全部用于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的發展,并加強對其用途的審計監督,防止被擠占挪用。鑒于環境的準公共產品性質,以及污染的成本外溢效應,生態收入應實行分成,地方可掌握75%,其余25%上繳中央,由中央統一在各地區調劑使用,以利于全國范圍內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