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管網供水企業的國有制和政府經營特征,我國供水行業普遍存在成本結構不合理,漏損過高等問題,企業運營及投資效率低下。在與英國供水行業管制現狀比較的基礎上,說明了目前國內管網供水行業的成本結構及主要存在問題,對供水企業的效率進行了初步探討,并為政府的調控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管網供水成本 經濟漏失率 供水管制
城市管網供水系統是由地方政府控制和經營的供水企業向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基礎設施,具有公用性、壟斷性和地域性三大特點。由于我國管網供水企業的國有制度和政府經營特征,長期以來一直采用政府定價的方式進行管理,供水企業的經濟意識不強,導致了供水成本結構不合理、管網漏損率過高、運營和資本效率低下、企業普遍虧損等諸多問題。
一、管網供水成本分析
國內供水企業的財務部門主要將供水成本劃分為三種類型:制水成本,輸配銷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其中制水成本占供水成本的50%以上;輸配銷售成本約占總供水成本的四分之一。
管網漏損一直是管網供水行業的難題和研究熱點。上個世紀末英國水工業研究協會 (UK WIR/WRc) 率先提出了“經濟漏失率”(Economic Leakage Level, ELL) 的概念,用經濟最優的觀點研究管網漏損控制水平。
在管網系統中,最初的漏損控制相對比較簡單,隨著剩余漏損管網檢測的隱蔽性,管網維護變難,維修成本隨之增加。從技術及經濟角度看,管網的漏損存在最佳控制水平,如下圖所示。當邊際漏損控制成本等于邊際水成本(市場水價)時,總成本最低,所對應的漏損水平即為經濟漏失率。
衡量經濟漏失率能使企業在漏損控制方面經濟效益最大化,有利于政府對企業的監管和績效評價,有利于判定水價的合理性,有利于水資源價值的正確體現。
二、國內外管網供水企業的管制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球管網供水行業民營化案例劇增,其中以英國供水行業私有化改革最為引人注目。英國政府在管網供水行業市場化及管制方面的許多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在監管體系的建立上,英國政府將環境、經濟和社會以及飲用水質量三個方面的監管職能分別納入三個獨立的監管部門:環境署(EA),供水服務辦公室(Ofwat),以及飲用水監督委員會 (DWI)。其中Ofwat負責經濟和社會方面的監管,同時掌握著管網供水的定價權。
自1989年英國水行業私有化以來,Ofwat每年定期對供水企業的經營和投資效率進行回顧和評定,每五年對供水價格進行一次階段性調整,實行了最高限價模型,即RPI-K價格監管模型。RPI是零售價格指數(即通貨膨脹率),K是調整系數。最高限價公式如下:
我國管網供水企業因長期以來復雜的體制關系成為改革的難題,競爭格局不可能也不便形成,企業的經濟效率低下。2002年4月,國家計委等部門聯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城市供水價格改革工作的通知》,提出一系列城市供水價格改革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同年10月起實施的《水法》已經開始考慮發揮價格在抑制過量用水需求方面的作用,將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包含其中;12月,建設部推出《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意見》。相關政策的出臺,為我國管網供水水價構成的合理化及成本約束機制的形成完善奠定了基礎,掀起了供水行業市場化浪潮,有助于供水企業經濟效率的提高。
鑒于英國供水監管體系對我國的參考意義,我國供水行業有效監管框架應重點考慮:
1.再造監管者。包括政府監管者,自律組織和社會監管者三個方面;
2.豐富監管手段,逐步形成以政府現代化監管為主,自律監管為輔的供水行業監管框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監督者;
3.重塑監管內容,建立有效的行業激勵制度;
4.完善對監管者的監管,避免濫用權力、執法不公等事件的發生。
三、結論
盡管我國供水行業市場化已初具成就,但是管網供水企業因其長期的歷史問題,目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急需政府通過必要的手段進行約束和調控,提高企業的運營和資本效率。鑒于國外,尤其是英國供水行業市場化的成功案例,我國政府應構建有效的供水行業監管體系,保證能夠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優化供水行業的成本構成,提高運營和資本效率,推進我國供水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邱衛東:城市供水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J].中國建設信息, 2002,12 (23):8~12
[2]徐玄才:淺談供水企業成本管理[J].上海會計, 2002,9:57~58
[3]A.Ballance. The regulation of capex in water [J].Utilities Policy 14 (2006) 234~239
[4]John Cobbin. Efficiency in the water industry [J].Utilities Policy 13 (2005) 289~29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