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債務重組提出的背景
負債經營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普遍采用的一種經營方式。合理的資產負債結構是以適度負債為條件的。但是隨著中國加入WTO后,每一輪經濟的調整以及產業結構的更新,一方面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也使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一些企業或因歷史遺留問題,或因墨守成規,沒能適應新的游戲規則,或因內部經營管理不善,或受外部各種因素的不利影響等,致使其盈利能力下降,資金回報率很低,甚至發生經營虧損,資金周轉不靈,出現資金緊缺或財務赤字,難以按雙方協定的日期償還債務, 并批量集中產生大量債務。這些債務往往成為企業、金融機構乃至國家和地區的沉重負擔,與利稅負擔、冗員負擔構成了“三座大山”,嚴重地制約了企業的發展。為了不把債務人推到破產的絕境,也為了債權人自身的利益,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種解決債務糾紛的方法,即債務重組。通過重組企業債務,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降低資產負債率,激活企業存量資產,實現低成本擴張,提高企業資產收益率,為企業后續進行的資產重組、資產證券化、并購融資等活動作鋪墊,從而促進企業的持續和穩定發展。
財政部曾于1998年6月12日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對企業的負債進行重新組合的行為進行了規范,并自1999年1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施行。該準則規定“債務重組指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讓步的事項。”該準則自實施以來,在很大程度上規范了企業債務重組的會計處理,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對我們的會計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給我們的財務信息使用者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該準則在執行過程中慢慢地就出現了一些問題。為了進一步規范債務重組準則,財政部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對該準則做了修訂。并于2001年1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施行。此準則(以下稱之為舊準則)規定“債務重組指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法院的裁決同意債務人修改債務條件的事項。”隨著國際化程度的深入,為了實現我國會計處理規范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和我國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使中國真正擁有了能夠與其他國家溝通的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我國又于2006年2月15日由財政部發布新的會計準則體系(以下稱之為新準則),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施,鼓勵其他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體系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組成,其中基本會計準則根據1992年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進行的修改,16項具體會計準則是在2005年前已經頒布的具體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和完善,22項具體會計準則為全新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充分借鑒了國際會計慣例,符合我國加入WTO后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新會計準則體系的貫徹和實施,對于進一步規范我國的資本市場,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建立和完善企業制度,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新準則下債務重組的主要特征
1.新準則與舊準則下的債務重組比較
(1)含義。新準則關于債務重組的定義是指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讓步的事項。將“讓步”作為判斷債務重組的基本標準,突出了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前提和債權人最終讓步的業務實質。只有在讓步的情況下才是新準則規定的債務重組, 適用債務重組具體準則。
(2)債務重組方式。新準則中將舊準則中“以低于債務賬面價值的現金清償債務”和“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方式合為’ 以資產清償債務”方式, 這雖不屬實質的變化, 但新準則的表述更為簡潔易懂。
(3)會計處理。新準則允許確認債務重組損益。債務人應確認債務重組利得,債權人應確認債務重組損失,同時,對于以非貨幣資產進行的債務重組,債務人還要確認資產轉讓損益;新準則將原先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豁免或者少償還的負債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 改為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而對于非現金資產抵債業務, 引進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債務人應當確認或有應付金額,但債權人不得確認或有應收金額。
(4)執行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狀況影響分析。由于新準則與舊準則最大的差異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 以及將產生的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原準則計人資本公積), 所以執行新準則后, 進行債務重組將增加債務人當期利潤、減少債權人當期利潤。
2.新準則與國際準則的比較
現行國際會計準則對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終止確認有類似我們新準則中債務重組的規定:“現有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間交換條款存在顯著差異的債務工具, 應當作為原金融負債的消除和一項新金融負債的確認進行核算。”“對現有金融負債或部分金融負債的條款的重大修改(無論是否歸屬于債務人的財務困難)應作為原金融負債的消除和一項新金融負債的確認進行核算。”“消除的或轉讓給另一方的金融負債(或金融負債的一部分)的賬面金額和所支付對價之間的差額,包括轉讓的所有非現金資產或承擔的所有負債, 應當計入損益。”國際會計準則中還規定, 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這些規定與新準則的規定是一致的。總之, 新準則的計量和確認基礎與國際準則一致的, 均采用了公允價值, 并引入了現值的概念, 而其定義卻比國際準則的規定更具體, 更具有操作性。
三、新準則下債務重組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在債務重組過程,有來自方方面面的阻力,有歷史的也有政策的,有企業外部的,也有企業內部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債權債務雙方注意處置的方法,不能簡單的憑個人的意向行事,必須綜合利用各種方法,使債務重組更順利、高效地進行。
1.力爭政府支持,用足用活政策
在我國,企業都是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運作,政府或多或少有一些權力,尤其是國有企業,更是有直接的管理權力,那么作為債權債務的雙方要積極與政府部門協商溝通,爭取政府政策支持,使債務重組獲得一個相對寬松的外部環境,尤其在政策優惠、房地產、股權轉讓、兼并重組、稅收、債務豁免等方面更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例如在盤錦熱電總公司的債務重組過程中,盤錦熱電總公司屬公共事業類,擔負著200萬平方米居民的供暖任務,企業的虧損非常嚴重,估計通過法律手段清償或企業破產不但難度極大,而且預計效果不會好,所以債權債務雙方積極與政府部門協商溝通,盤錦市政府不但注入了優良資產與盤錦熱電總公司組建成新公司,盤活了債務企業的不良資產;還給予債務企業增值稅地方留成增量部分返回、所得稅先征后返、人員安置等優惠政策,促進了債務企業的發展;而且還積極出面協調地方債權人(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減免部分債務、降低貸款利率,減輕了債務企業的資金壓力,就是因為盤錦市政府部門的支持,使得債務方盤錦熱電總公司有了興奮點,債務重組就能順利地、高效率地進行。
2.恰當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債權人合法權益
有的企業已經負債累累,沒有資金償還能力,有的企業根本就沒有償債的意向,只借不還,有的企業只顧自身利益,對債權方的償債要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對這種靠談判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極少的企業,如何迫使其走向談判桌?作為債權方,可以借助法律手段,采取訴前保全措施,查封債務方或擔保方的有效實物資產,改變談判地位,讓債務方主動走向談判桌,最終迫使債務人或擔保人簽訂償債協議。當然訴訟必須切中要害,觸到痛處, 查封的實物資產必須對債務方或擔保方造成很大的影響,另外還要注重與法院的聯系和交流,發揮執法機構的權威性和強制力。事實證明這個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天津惠天實業公司(以下簡稱“惠天公司”)的債務重組案例中,惠天公司是一家國有企業,企業負債高達13018萬元,資產負債率為79%,無現金償債能力,但有有效實物資產,其擔保單位國投創意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的子公司,同時也是惠天公司的主管單位。作為債權方,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通過分析,了解到擔保方國投創意資產管理公司主要工作是盤活其母公司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內部的不良資產,其擔保能力與母公司有很大的關系,如其母公司肯給予支持,其擔保能力還是較強的。于是就決定先對惠天公司價值2000萬元的財產進行了訴前保全,從而使惠天公司向其主管單位國投創意資產管理公司求救,不出所料,國投創意資產管理公司為了保護自己在惠天公司的1.39億元資產,很快就坐到了談判桌前,最終達成了由其代為償還的債務重組意向。
3.抓住契機,尋找突破口
當債權債務雙方的其中一方有債務重組的意向而另一方沒有時,那么有意向的這一方就得主動出擊。比如,如果有意向重組的一方是債權方,那么就可以利用債務方的集團對下屬企業進行改組、改制、兼并重組的有利時機,主動與集團各級領導磋商,以發揮其主管部門的行政優勢,爭取一攬子解決;也可抓住擔保人申請配股時害怕出意外的心理,依法訴訟凍結法人股;當債務方的上級單位或擔保單位是上市公司,就利用上市公司最擔心其財務問題被曝光這個弱點作為突破口;還可在債務人還款能力弱的情況下,選擇有還款能力的擔保單位為突破口等。有時甚至還可以找到一些特殊的突破口,如河北制藥廠的債務重組,河北制藥廠是一家國有大型企業,憑著“國企”的的架子,對債權人的催收貸款置之不理,總是強調自己經營困難,沒有還款能力,還不時以破產相要挾,當時,債權方可謂步履維艱,后來債權方了解到其法人代表是全國人大代表和“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就以此作為突破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施加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輿論的綜合壓力,迫使“釘子戶”企業履約,回收了貸款。
4.設計合理方案,找準雙方利益平衡點
在債務重組具體問題的處理上面,可以做出許多精彩的方案,但萬變不離其宗,債務重組的目的是要盤活債務企業資產,使債務企業脫離惡性循環而步入良性循環;使債權企業的債權得到最大程度地回收。在設計債務重組方案時,應至少考慮以下內容:(1)債務結構的調整:通過債務結構的調整,改善企業的長短期債務結構,減少近期的債務本息支出的壓力和風險,使已經形成的損失得到一定的分擔、消化和吸收,使企業能夠贏得時間,緩解短期負擔,來做不良資產的處置和盤活工作。(2)經營結構的調整:債務重組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改善企業狀況,在對債務結構做出調整之后,要對企業的經營進行重新安排,改良、關閉、合并或者出售不良資產,使企業生產經營重新獲得活力。(3)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利益,處理好地方政府、債務人和債權人的關系,爭取實現“多贏”的局面。對于影響國計民生的大型國有企業的債務問題,還要考慮人員的安置問題。如果企業人員不合作,無論采取什么辦法都是無濟于事的,如果企業員工采取過急行為,即便是法院對國有企業也沒有辦法。對于債權債務雙方,更要充分考慮到雙方的利益,找到雙方利益的平衡點,即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處置辦法,既為債權方收回了資產,減少了損失,實現了不良資產回收的最大化,又給負債企業減輕了包袱,企業可以輕裝上陣,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逐漸地轉變機制、走出困境,步入再創業的軌道,這也是符合國家對企業進行改革的相關政策的。尤其作為債權方,如果債務方確實是因為陷入財務困境,無力償還,那么債權方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適當讓步,主動幫助企業盤活搞好,調動其積極性,這樣有利于回收率的提高,實現債權方債務方的“雙贏”。例如在常熟建筑陶瓷總廠(以下簡稱“建陶”)的債務重組案例中,因為建陶的財務狀況惡劣,資產負債率高達94.3%,而且事實上已資不抵債,且擔保人也無力償還。作為債權方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南京辦事處,考慮到債務人的實際情況,不僅同意減免建陶40%的債務,其余的款項企業于一年內還清。而且還為建陶與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牽線搭橋,協調有關問題,化解雙方分歧,謀求各方共識,還積極為建陶尋找戰略合作伙伴,幫助其解決財務難題,為其改制提供有價值的意見,這樣建陶感覺到有必要與該辦事處長期合作,從而堅定了還款的決心。
5.注意談判技巧,靈活處置方案
在企業的債務重組過程中,無論債權方還是債務方,談判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要取得談判的勝利,使債務重組有利于自己,談判技藝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由于信息不對稱,所以談判前雙方必須做精心的準備,首先應做到:(1)深入對方的企業,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2)熟悉相關的政策法規,把國家政策、公司政策和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在談判時應做到:①在態度上要以誠相待,在感情上要耐心傾聽,在形象上要平等對待;②貫徹中央文件精神,靈活運用有關政策法規,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全力爭取對方的理解配合,打消對方的種種顧慮,拉近與對方的距離;③注意步步為營,有張有弛,有理有節,細心陳述利弊,注意揣摩對方的心理,抓住對方弱點,使自己處于有利的談判地位;④在必要時,要敢于善于抓住要害,給對方施加壓力;⑤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改變談判對策,在談判陷入僵持狀態時,適當運用訴訟等法律手段;⑥面對許多復雜的關系,在冷靜分析之后,找出使雙方利益最大化的途徑,既要態度鮮明,又要靈活務實。⑦處置方法不能墨守成規,應綜合運用多種投資銀行手段,提高資產處置的技術含量,注意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積極探索處置不良資產的新路子,敢于創新。
參考文獻:
[1]吳文芳 顏光華:論國有企業的債務負擔與債務處理.財經研究,1998,(3):18~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修訂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