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階段我國正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然而由于受外部環境以及內在機制的制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組織規模、業務內容、經濟實力,以及服務功能、合作程度、社會地位等方面都相當落后,這種狀況亟需改變。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制約因素
一、問題的提出
諾斯曾經說過,“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組織是現代生產要素和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沒有發生技術變革的情況下,通過制度和組織創新也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也正因此,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五種新組合中,實現一種新組織,即包括造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創新。
農業產業化是構筑在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基礎之上的。隨著產業化的發展,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分工越來越明顯,原有分散的、細小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已越來越不相適應,而且經濟的發展需要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保證。
目前,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無論在組織規模、業務內容、經濟實力,還是在服務功能、合作程度、社會地位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仍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發展相當緩慢,且具有血緣性、地域性、封閉性、不規范性等特征。農戶與市場間聯接機制薄弱,農戶在原有技術規模上分散經營、重復經營,無法對市場結構的調整做出及時、準確、有效的反應。產品銷售困難,社會組織化程度低,抵御風險能力弱,剩余勞動力也無法有效組織利用。市場主體的家庭化、微型化與農業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帶來的“小農戶、大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延緩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二、現階段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1.農業政策存在偏差
我國農業早已進入“追求價格增長效益階段”。1986年以后,我國大宗農產品已經自給有余,增產卻不增收,農業發展本應適時轉向“資本密集 + 農民組織密集”模式,然而農業政策還是“追求產量增長效益”。尤其近幾年,鼓勵外資企業收購大豆加工企業和在沿海興辦農業園區,將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國內市場拱手讓給外國企業和農業組織,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被嚴重削弱,小農增產減收、減產減收、穩產也難穩收,正面臨大面積破產的風險。
2.立法滯后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法人地位缺乏法律支持,其法律地位、性質等無法明確,權益得不到維護。法律的缺失,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運行中遭遇諸多問題。如由于大多數地區的工商部門對合作社不予登記,合作經濟組織只能在民政部門按社團登記,不能以獨立經濟實體開展各項經營活動,農民在銷售產品、簽訂合同、解決貸款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難,其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與政府、地方社區(村民)和社會企事業等三者間的地位不平等。
3.體制環境不順
在我國現實的法律和政策環境下,農村合作組織產生伊始便與政府部門衍生出十分復雜的關系。合作組織主動尋求政府的支持,依托于各種部門甚至直接由政府來組織建立。行政介入管理,組織特性一定程度上發生變異,使得一些合作組織實際成為政府和部門的附屬物,甚至成為這些部門有效行使其職責的組織手段,而且管理主體混亂,相互之間缺乏協調。
4.內在機制的制約
健全的、完善的內在機制是組織存在和有效運行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證,我國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在內在機制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1)組織規范化程度低下
受組織的自發性以及農民自身的社會意識、文化程度的制約,目前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很難產生科學、合理的制度規范,包括正式規則與非正式規則,組織規范化程度低下。
(2)民主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民主管理是合作經濟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合作組織“民受益”的前提。而我國農村合作組織所產生的特殊環境,決定了合作組織的建立與發展必須尋求來自政府或其他社會力量的庇護,民主管理機制很不健全。專事監督職能的監事會也多成為擺設,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設置。
(3)利益分配機制存在問題
公平和最大限度的利益分配是所有組織成員參加合作組織的最初和最基本的出發點。目前分配機制不夠完善,積極性不僅沒有受到鼓動反而被抑制。
(4)自我發展機制尚待完善
由于缺乏相關政策和應有的體制環境,不少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而散,資金匱乏,信息不暢,影響了內部的管理建設與外部的協調發展。而且由于農民的參與度不夠、法律意識薄弱、自身素質較低等諸多原因,在經濟交往中無法給人以穩定的預期。
(5)文化環境的制約
受傳統的小農意識影響,農民接受教育程度又較低,農民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合作意識淡薄。同時,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仍存在某些盲點和誤區,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完整性、科學性尚待加強。
由于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受到制約,尤其政策的城市偏向和工業偏向,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本就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農業政策的偏差更直接導致既有農民組織包括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解體。因此,應盡快改變“追求產量增長效益”的農業政策,借鑒日本、韓國等經驗,以“追求價格效益”為本,走“技術密集 + 資金密集 + 組織密集”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金融、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大力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使小農組織起來,獲得農產品議價、定價的權利,獲得農業產業延伸的增值收益,獲得“價格增長效益”,而不再走“資本家帶小農”的“菲律賓發展道路”。 應加快立法,理順體制,調整政策偏向,創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環境。同時,進一步提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范化程度,逐步完善民主管理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及自我發展機制。
參考文獻:
[1]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2]陳孝兵:《小生產的政治經濟學解讀》,《經濟學家》,2005.1
[3]李昌平:《農村改革與發展思路應重新調整》,《改革視野》,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