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落后,且發展速度跟不上全國的步伐,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呈擴大的趨勢。因此,這就從需要系統地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趨勢和問題進行監測,研究建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預警模型。本文建立了一個預警模型對西部8個少數民族省區的各評價指標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然后再把8個省區的各指標及綜合指標進行了對比分析。
[關鍵詞] 少數民族地區 發展失衡 預警模型
西部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集地,少數民族人口數占全國的72.32%,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青海、西藏、云南、內蒙古、新疆、寧夏等8個省區。由于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落后,且發展速度跟不上全國的步伐,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呈擴大的趨勢。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快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這就需要研究建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預警模型,從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系統地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趨勢和問題進行監測,使西部地區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差距,并找到構成差距的原因。
一、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失衡預警模型建立的目的
本預警模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為研究的理論基礎,基于科學、簡明、系統、可行、適用的原則,從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選擇一套評價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體系,并運用動態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了分析和綜合,在此基礎上建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失衡預警模型。
本預警模型旨在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失衡狀況進行分析、監測和預警,以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認識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并找到造成差距的原因,從而為少數民族地區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失衡預警指標體系
為了對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在指標選取上必須符合最新的發展理念,反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同時要體現綜合性、簡潔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選擇主要的、基本的、有代表性的綜合指標作為量化的計算指標,以便于決策者及研究人員對其進行評價和使用。
本預警模型選取了12個評價指標,評價經濟發展水平的有4個,評價社會發展水平的有6個,評價資源利用與環保狀況有2個。然后設計了一套問卷調查表,先后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填寫問卷,再利用層次分析法對問卷進行處理,最后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各指標之間的關系及權重見表1。
在此基礎上,收集了8個省區12個指標從1991年至2005年的數據(部分省區的部分數據缺失),然后運用線性回歸、人工神經元網絡等方法對各個指標的值進行了預測,在2005年數據可得的情況下預測到2010年,在2005年數據缺失的情況下預測到2009年。
如果線性回歸的結果和原樣本數據擬合得比較好,且通過了統計檢驗,則說明指標值和年份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可以采用線性回歸模型進行擬合和預測。如果擬合的結果差(如判定系數太低)或不能通過假設檢驗,就采用人工神經元網絡方法進行預測。
本預警模型評價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預警指標體系以全國平均水平作為參照系。各指標預測出來之后,把各指標的值和全國的對應指標相比,得到各指標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值。相對值的具體意義見表2:
指標預測值運算出來之后,再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判斷矩陣,求出其最大特征根λmex和對應的特征向量w,然后還要進行一致性檢驗。在實際中要求判斷矩陣滿足大體上的一致性,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只有通過了檢驗,才能利用結果合成綜合指數。得到的特征向量w即為各指標層的權重,見表1。
最后利用各指標值加權求和的方法求出各指標層的綜合指數,按照表2中的標準將西部地區各省區的綜合指數進行比較和分析,判斷其是否處于發展失衡狀況,哪些方面處于失衡狀態導致其總體評價結果處于失衡狀態。指數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三、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失衡的評價結果
根據上述的方法,本預警模型先對西部8個少數民族省區分別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然后再把8個省區進行對比分析。表3中的數據均為相對數,即和相同指標的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之后的結果。
注:西藏只有部分數據
1.綜合評價:根據2005年的經濟社會綜合評價指數,7省區(除西藏外)的排序為:內蒙古、新疆、青海、廣西、云南、寧夏、貴州。其中,貴州的綜合指數低于0.8,處在失衡狀態。各省區按2009年綜合指數的預測值排序為: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廣西、云南、貴州。其中,貴州仍然低于0.8,處在失衡狀態,而內蒙古的綜合評價指數則達到1.29,處于良好狀態。
2.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按2005年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數,8省區的排序為:內蒙古、新疆、寧夏、青海、西藏、廣西、云南、貴州。其中,內蒙古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數的值超過1.2,處于良好狀態;新疆、寧夏、青海的指數值處在0.8~1之間,處于正常水平;而西藏、廣西、云南、貴州4省區則處于失衡狀態。
按2009年經濟發展評價指數的預測值排序為:內蒙古、新疆、寧夏、青海、西藏、廣西、云南、貴州。其中,內蒙古、新疆和青海的指數值超過1.2,處于良好狀態;西藏則處于正常發展狀態,而廣西、云南和貴州仍然低于0.8,處于失衡狀態。
3.社會發展水平評價:按2005年社會發展水平評價指數,8省區的排序為:內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寧夏、廣西、貴州、西藏。其中,內蒙古、新疆、青海的指數值高于1.2,處于良好的發展狀態,而其5省區的指數值均處在0.8~1.2這一正常范圍。
根據2009年的預測值的排序為:內蒙古、青海、新疆、云南、寧夏、廣西、貴州、西藏。其中,內蒙古、青海、新疆、云南4省區的指數值均高于1.2,而其他4省區的指數值則處在0.8~1.2之間,處于正常發展水平。
4.環保和資源利用狀況評價:根據2005年環保和資源利用狀況,7省區(西藏沒有數據)的排序為:廣西、云南、新疆、內蒙古、貴州、寧夏、青海。其中,廣西的指數值剛好達到1.2,處于良好狀態;云南的指數值處于0.8~1.2之間,處于正常水平;而其他5省區則都處于失衡狀態。
7省區根據2009年的預測值的排序為:廣西、云南、新疆、內蒙古、貴州、青海、寧夏。只有廣西的指數值處于0.8~1.2之間,而其他各省區的指數值均低于0.8,處于失衡狀態。
參考文獻:
[1]李曦輝 徐蒙生: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失衡與預警系統. 北方經濟[J],2004.7
[2]高永久:論民族社會穩定的預警系統.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03. 5
[3]嚴耀軍:超越危機——構建新的社會預警指標體系及其運行平臺的設想.甘肅社會科學[J].2005.3
[4]苗潤生:中國地區綜合經濟實力評價方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