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針對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為確保措施的實施,特強調了融資體系的建立及政府服務作用的加強。
[關鍵詞] 中小企業 融資 擔保 財政風險
近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總體上看還存在一定困難,加快我國民營經濟發展還需政府及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根據我國民營經濟的現狀,通過進一步分析研究,就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途徑問題,提出如下一些認識和建議。
一、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成績和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十分迅猛,現已形成一支浩浩蕩蕩的產業大軍。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總數已有3000多萬家,2006年的年產值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最具活力的民營科技企業已有20萬家,各項經濟指標的年增長率在30%以上,成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新增長點和技術創新的主要載體。
二、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從民營企業內部來看
(1)規模小、資金短缺、內源融資難度大。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有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兩種,外源融資又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而直接融資渠道由于受到發行規模的嚴格控制,一般民營企業根本無法進入。由于民營企業一般都是白手起家,規模小,自身資本積累率低,資本增長緩慢,自我積累能力差,民營企業又很難利用自有資金快速發展,很多民營企業只能依靠向親朋好友籌措。調查顯示,在停產的民營企業中,近半數是因為資金短缺造成的。
(2)資信度相對較差,抵押擔保困難,外源融資份額少。在內源融資困難的情況下,外源融資的銀行貸款仍是民營企業融資及期盼融資的主要渠道。但調查顯示,民營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份額很少,間接融資渠道極為有限。其原因如下:主要是因為銀行實行的都是抵押、擔保貸款方式,一般需要抵押價值高于貸款總額或者由有實力且被銀行認可的企業來提供貸款擔保。但現實情況是,民營企業既缺乏有效的抵押資金,也難找到有實力的大企業提供擔保。
(3)缺乏有效的科學管理、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在很多企業內部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部分民營企業經營者家長制作風嚴重,企業沒有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造成企業內部管理混亂,決策效率低下。
(4)技術水平低,人才嚴重匱乏。民營企業經營者普遍反映,人才“招不來、用不上、留不住”。據調查發現,有62%以上的民營企業人才不足,不僅高新技術人才、復合型管理人才不足,產業技術工人和中層管理人員也極為短缺。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民營企業經營者存在較濃厚的小農意識和企業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外的人員很難進入核心管理層。
(5)品牌意識不強,外向經營意識仍須提高。
2.從民營企業外部來看
(1)銀行經營管理與民營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協調。一些銀行在強化內控制度的同時,缺乏開展信貸營銷的技術手段和激勵機制,只是簡單地采取以抵押擔保為主的信貸配給手段,不注重培育有發展前景的民營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營經濟的融資困難,具體表現就是民營企業貸款成本較高。
(2)政府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一是在民營企業因資金困難而經營維艱、發展受限時,沒有落實對民營企業的資金扶持和政策保護;二是缺乏對民營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障政策;三是缺乏對民營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通過調查發現,民營企業每年都吸納大批大中專畢業生、農民工和下崗職工就業和再就業,已經成為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主渠道,但政府缺乏優惠的稅收政策,而且亂收費現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四是職能轉變不到位,個別部門服務意識還不強。
三、加快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途徑
要確保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切實解決民營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困難,幫助民營企業走出困境。其關鍵是民營企業、政府、銀行要共同努力。既要改善民營企業自身的現狀,加強民營企業與金融機構的信息溝通,降低銀行的風險,提高銀行對民營企業融資的積極性,同時政府也要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制定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
1.加強民營企業自身的治理
(1)加強財務信息管理,建立現代化的財務管理制度。當前,少數民營企業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報告真實性與準確性較低現象。只有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建立能正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制度,增加企業財務透明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和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2)加強銀企溝通,健全民營企業信用體系。民營企業融資時刻離不開“信用”二字,沒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環境,民營企業融資很難順利開展。針對目前民營企業社會信用淡薄的問題,應盡快建立健全民營企業信用體系,加強信用文化建設,及時與銀行進行信息溝通。并注重培育民營企業家的信用意識,提倡和弘揚信用觀念,確保各項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在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加大對違約的懲罰力度。
(3)提高人才意識,建立完善的用人機制。企業間的競爭,實際是人才的競爭。民營企業要深化內部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企業內部資源,轉換企業自身經營機制,以人性化的管理激勵員工,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4)提高品牌意識,實施名牌戰略。我國民營企業應努力實施名牌戰略,創造品牌優勢,通過創造知名品牌、引入知名品牌、培植主導產業、促進民企升級等措施,大大提升民營經濟的發展規模和檔次。
(5)重視文化建設,培育企業精神。當代企業的競爭不僅是產品、營銷、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競爭,更是人才和文化的競爭。實踐證明,誰善于經營企業文化,誰就能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獲得競爭的優勢。凡成功的企業,必有令人稱道的企業文化。
(6)加強輿論宣傳,提升企業形象。民營企業要發展,就要不斷地通過加強輿論宣傳等各種方式建立和提升自身形象,進而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信譽度和美譽度。
2.完善金融企業信貸管理機制,加強對民營經濟的信貸服務
為滿足民營企業合理的資金需求,各商業銀行和信用社應當改善信貸管理,擴展服務領域,開發適應民營企業發展的金融產品,調整信貸結構,為民營企業提供信貸、結算、財務咨詢、投資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具體來說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快金融機構自身改革,轉變經營態度,變歧視民營企業為重視民營企業,加強與民營企業的信息互動,擴大對民營企業貸款融資服務。二是建立向民營企業發放貸款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銀企合作的直接信息渠道,健全民營企業融資及信用檔案,強化金融內部監管,確保資金投放合理。三是對大企業和民營企業貸款融資一視同仁,通過提高效率降低為民營企業融資的成本,盡可能控制民營企業貸款利率上浮幅度,減輕民營企業還貸壓力。
3.建立和完善民營企業的融資擔保體系
在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同時,也要盡快建立和完善民營企業的融資擔保體系。對于融資擔保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考慮以下幾個途徑:一是建立民營企業貸款擔保基金,擔保基金應以財政資金為主,同時也可吸收民營企業出資和社會捐資;二是由民營企業聯合組建會員制的擔保機構,發揮聯保、互保的作用,實行封閉運作;三是建立和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擔保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企業評級、項目評級、代償制度和擔保準備基金等配套體系,在擔保業務全過程中都要有相應的配套服務。
4.充分發揮政府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職能作用
(1)加大落實政府政策的力度。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服務意識、責任意識,真正把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作為貫徹落實第一要務的實際行動,自覺地、主動地為民營企業排憂解難。
(2)轉變政府職能,為民營經濟發展搞好服務。要進一步做好為民營經濟的服務工作,把根治“三亂”作為優化民營經濟發展投資環境的重點。通過改革審批制度、簡化辦事程序、推行政務公開、整治“三亂”等,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和機關作風,提高對民營企業的服務水平。
(3)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監督和管理。要全面推進民營企業依法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社會保險,保證其從業人員享受社會保障待遇。促進民營企業依法與職工訂立勞動合同,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嚴厲打擊非法使用童工、惡意拖欠工資等行為。
(4)為民營企業開拓市場搭建平臺。政府可責成有關部門組織民營企業產品展覽會,協助民營企業打造市場,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提高民營企業產品的競爭力。
(5)加強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民營經濟要快速發展,關鍵還要提高民營企業決策者的水平。
(6)依法維護民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家的合法權益。設立民營經濟投訴中心,及時受理各種投訴舉報。對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人和事,要依法依紀嚴肅查處;造成損失的,要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并賠償經濟損失。
綜觀各地民營經濟的發展可以發現,有些地方民營經濟之所以發展的好,并沒有什么“驚天秘籍”,就是各級政府從實踐出發,解決對民營經濟管理的“越位、缺位、錯位”問題,放心、放膽、放權、放手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完善為民營企業方便融資和社會服務的配套體系,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黃文夫:《民營在中國》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李曙光:《保護私產 約束“富豪”》法制日報,2003年7月23日第12版
[3]潘立志 劉超穎:《中小企業貸款情況調查及分析》、法制日報,2003年8月6日第12版
[4]張 杰:2000《民營經濟的金融困境與融資次序》,《經濟研究》,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