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西部大開發的這幾年當中,西部的發展取得了長遠的進步,但由于西部畸形的城市結構布局,使得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障礙,本文從增長極理論中的次增長極理論出發,研究作為西部省份之一的四川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重點突出綿陽這類二級城市在四川省的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區域經濟 非均衡發展 增長極 次增長極
一、前言
綿陽,作為四川的一個第二大城市,其經濟的發展潛力是相當大的,尤其是這幾年的綿陽在經濟發展各方面的投入,更使得綿陽在四川,乃至西部的發展中,以“西部智慧之城”“西部科技之城”“西部硅谷”等美名和重要地位而獨擋一面。但是,西部的發展,基本是按照我國開發西部的發展戰略——增長極理論為支持,在西部開發的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以西安、成都、重慶為增長極的經濟發展戰略,通過這些增長極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來發展本城市和帶動周邊乃至整個西部經濟的發展。這幾年的西部發展的成績,也充分肯定了我國西部開發中戰略選擇的正確性。但是西部城市規模結構不合理,在城市鏈條上特大城市孤立發展,帶動效應較差;大城市斷節、不能形成銜接兩頭的紐帶、廣大中小城市與特大城市之間缺乏技術經濟關聯關系,各自孤立分散、自由地緩慢地發展,使整個地區的經濟要素聚集和幅射能量大大地降低,區域經濟發展受到極大阻礙。因此在進一步的經濟發展中,要使得經濟進一步的快速發展,就應當建立相當重要的次增長極——大城市,以求在經濟的發展中,建立連貫的增長極帶動鏈條,并相應地產生連貫的生產和銷售鏈條,使得四川經濟在西部的發展當中,真正可以實現進一步的連貫的發展。本文研究處于增長極下的次增長極,希望可以為西部的進一步發展貢獻一點力量。
二、區域增長極的相關理論
1.增長極的內涵。增長極的概念最初是由法國的發展經濟學家弗朗索·佩魯提出,指圍繞主導部門而組織起來的富于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某些地區或大城市的聚集發展而形成的生產、貿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運輸、服務、決策等經濟活動中心恰似一個“磁場極”,能夠產生較強的吸納輻射作用。它不僅加快了自身的發展,通過向外擴散還帶動了其他部門和所在地區及周圍地區的經濟增長。佩魯的增長極理論提出以后,受到經濟學家們的高度重視和認同,阿帕羅覺和薩弗爾在總結了佩魯及其他經濟學家的思想后,概括出了增長極較為完整的涵義:第一,主要的生產、分配和貿易活動,應該對區域的持續增長有推進的潛力;第二,對于主導產業的各種聯系,將產生相互補充和互惠互利的交換;第三,在國際空間經濟中地理位置有利的區域,出現區位集聚;第四,起推動作用的主要產業和與之相聯系的產業,應有足夠的增長,以促進有利的外部經濟和理想的集聚效果;第五,具有擴散和回波效應,即通過貿易、交易、社會服務和擴散的一般機制導致腹地的發展。
由此可見,“增長極”理論既指主導部門對其他部門的帶動作用,也指地區經濟中心對周圍地區的吸納輻射作用,從而涵蓋了產業和區域兩個方面。這里所指的“增長極”則主要強調其產業上的極化——擴散形態。
2.由增長極理論衍生的次增長極理論。次增長極主要考慮的是在增長極發揮“極化—擴散”效應時,為了將一級增長極的“極化—擴散”效應發揮得更加完整和全面,而建立的增長極和邊緣地區之間的交流空間,這樣可以使得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依托增長極通過這個交流空間,將“極化—擴散”效應完整和全面地發揮到其邊緣地區,從而實現在整個區域內,經濟由“不平衡發展”向“平衡發展”過渡,最終實現整個開發區域的經濟全面發展。因此,次增長極就是在增長極與發展極差的地區間建立的在經濟發展中生產、貿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運輸、服務、決策等經濟活動的過渡平臺,以促使一級增長極更好的發揮增長極的作用。
三、綿陽經濟在西部大開發中的發展及與四川省相關城市之間的發展比較
綿陽的經濟在西部大開發這幾年當中取得了舉足的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初年的310.52億元,發展到2005年的482.52億元,年平均發展速度為7.7%左右,而且在2006年上半年,綿陽的經濟也出現了高于7.7%的發展,得到了很快的發展與進步。通過1999年的有關經濟數據與2004年的數據進行比較,綿陽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從1999年的55.4576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24.19億元,這主要還是得益于國家和政府在這幾年當中的政策和經濟扶持,但是與四川省的其他地區在這幾年當中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綿陽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速度只有7.7%,這不但遠遠低于發展速度增長第一的攀枝花市的15%將近8.3%,而且,與特大城市和省會成都(12.2%)相比也相差4.5%,并且與其他城市之間的投入和產出相比,遠遠落后于它們。所以不得不質疑綿陽這幾年的發展是否是單方面依靠國家的大量投資來實現的,而其自身作為“科技之城”、“智慧之城”的經濟優勢和發展潛力,不但沒有在西部開發中凸現出來,而且還遠不如那些普通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發展狀況。綿陽的GDP平均發展速度在1978年~1999年間為16.64%,而在2000年~2005年間GDP平均發展速度為7.71%。
另外,除了這幾年的國家對綿陽地區的重視和投入,綿陽在引進外資引入方面和產出方面在這幾年中的發展狀況。其中我們就僅以2003年~2005年的引進外資情況以及外資利用,和相關的出口總額來對綿陽和四省內其他城市的經濟狀況進行了解。
從搜集的數據資料可以看出,四川全省的合同利用外資金額,基本維持在16億美元左右,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也維持在9億美元左右,但是,實際利用外資基本都是向成都和綿陽地區轉移,而且是在這幾年當中不斷地向成都和綿陽轉移,甚至在2005年的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中,這兩個城市竟占到全省的84%左右的比例。與此相對應的是這幾年當中的綿陽和成都的出口總額。在這幾年當中,綿陽的出口總額變化不大,與全省范圍內的增長的出口總額相比,綿陽的出口總額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這種情況的出現也與利用外資增長的情況不相符合,因此,我們又不得不再次質疑綿陽的這幾年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增長帶動點的特殊,所以,透過這種現象,我們提出更加適合綿陽經濟發展,推動四川經濟發展的相關戰略是相當重要的。
四、透析綿陽在西部大開發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經濟的增長是基本由國家的投入和政策偏移為帶動的,這種經濟發展的模式應當盡快改變。在綿陽的經濟增長帶動中,以國家和政府的固定資產投入為主,在1999年~2004年之間,固定資產投入增加68.73億元,是1999年55.46億元的124%,從這里可以看出,國家和政府在這幾年的綿陽經濟建設當中是下了相當大的功夫的,但是,綿陽在這幾年的經濟發展中卻表現為,在1999年~2005年的GDP平均發展速度為7.71%,不僅低于整個四川的經濟發展速度水平,而且低于整個國家在這幾年的發展速度,因此,我們就不得反思一下,綿陽的經濟在這幾年的發展當中充當了什么角色,這種以國家的投入為經濟帶動模式的發展是否適合綿陽,是否適合于整個四川經濟的發展。
2.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卻不能帶來相應的經濟增長狀況。在2003年~2005年之間,綿陽整個引進外資金額是增長的,這對于在西部開發中相當重要的資金是很好的,但綿陽又沒有利用好自己的優勢資源,在外資出口當中出現了相對全省下降的情況。
3.在四川的經濟發展中,成都的絕對地位仍然太明顯,這使得處于次增長極的綿陽的這些二級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無法發揮起相應的帶動和過渡作用。如:成都 在1999年~2004年之間的固定投資增長721.9億元,而當期綿陽的固定資產投入只增加68.73億元。
五、對于當前綿陽經濟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1.對于經濟增長的帶動點進行修正,將綿陽經濟的帶動點扭轉為自身的發展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在選擇經濟帶動點時,應當從西部開發當中的產業投入轉為產業結構優化,聚集和串成綿陽市內部的產業經濟鏈條。
2.在外資的引進和利用上,以本地區的產業鏈條為準引進外資,將外資融入本地經濟當中,發展綿陽經濟;在外資的利用上,從初期的外資大量投入轉向外資的融入當地發展。
3.進一步加強國防科技與本地經濟的融合與發展,將國防科技引入經濟發展當中,進行軍民聯合共促發展戰略的實施,取得經濟發展的另一帶動點。
4.將其電子科技產業與國際科技產業掛鉤,順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電算化,在國際大勢平穩的情況下實現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5.應當從政策和觀念上將綿陽作為大城市來對待,從金融、通信、交通等多方面加強綿陽與成都之間的聯系。
6.相對削弱成都在四川經濟發展當中的“老大哥”地位,將一些可以用到或引進綿陽資金,引導到綿陽,相對地加強綿陽的各方面次增長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安虎森:增長極理論評述[J].南開經濟研究.1997.1
[2]陳棟生:西部經濟崛起之路[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3]陳鴻宇:區域經濟學新論[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
[4]方 立:中國西部現代化發展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5]吳 昂:中國地方經濟發展分析[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