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生產力是人們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科學把握文化生產力必須深刻理解文化的內涵和功能。文化生產力具有精神性和依附性的特征,同時又具明顯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 文化 文化生產力 時代特征
一、“文化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所謂文化生產力是指人類有目的地創造各種思想、觀念、意識、文化、藝術等精神產品,并與物質手段相結合,為人們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推動人類發展的能力。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從實踐的觀點出發看到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兩種力量,即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取得的物質成果所表現出來的物質生產力,在處理人與人關系及滿足人們精神需要“以特殊形式”取得的精神方面成果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生產力。他還經常使用“精神生產”、“藝術生產”等概念,深入討論過精神產品的“價值”和“交換”問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文化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包括人的智力、科學、生產管理、勞動組織等。文化產品生產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質投入,天然地具有社會生產的基本特征,具有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等基本環節,具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作的全部過程,具備社會生產力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化產品的生產,形成物質形態的生產過程,一旦與其他產品一道進入流通領域,作為商品體現特有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時候,他的經濟力量就被充分體現了,就與其他物質生產共同構成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程。馬克思的大生產力觀念還表明,文化為一種產品,它不僅僅是精神產品生產者內在的獨創的心理活動,而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會成為大規模的生產,也就是說形成“文化產業”。當代文化生產既有個性化的生產方式,也有更大的社會生產方式,是集團化的、社會化的規模生產,像影視、音像、廣告等傳播的制作,都是龐大的現代化生產線。如今,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所創造的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文化生產力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科學把握文化的內涵和功能是理解“文化生產力”的一把鑰匙
1.文化的內涵。關于文化的定義,有人統計,到目前為止竟然多達200多種的定義。但得到大家普遍認同的是把文化分為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所謂廣義的文化,就是人類以自己的全部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一切打上人類活動印記的事物或所有被“人化”的事物。廣義文化,包括物質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而所謂狹義的文化則特指精神文化,即觀念形態的文化。文化的產生同物質的生產相聯系,通過歷史的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以人化的形式存在著,滲透于人類社會的一切方面,依賴于人類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各種中介形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向全面發展。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人們既要同自然界發生關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間發生一定的關系。在這些關系發生發展的同時,人類文化也就產生和發展起來,從最初的采集文化,先后經歷了農業文化、工業文化、現代文化等幾種形態,表明了從一開始人類就是從事著兩種基本的生產形式——物質生產和精神文化生產。在今天,和生產力尤為密切的文化表現為科技文化,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相聯系的表現為人文文化,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文化。但這兩種文化在今天看來,共生交融性越來越強,具體表現在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趨勢日益凸顯,物質產品的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文化附加值越來越高。
2.文化的功能。從一般意義上講,文化具有以下功能:(1)傳遞社會經驗和維持社會歷史連續性的信息功能。文化通過人類社會約定的符號系統,起到固定、表達、儲存、傳遞、加工社會信息的作用,可以使社會信息超越個人直接經驗的范圍,使社會經驗代代傳遞,表現出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成為人類社會的“遺傳密碼”。(2)教化、培育功能。即人所創造的文化又反過來影響人、塑造人,使人成為社會的人。(3)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文化通過繼承并在人們實踐基礎上不斷的創新和發展獲得新的文化形式和成果,推動著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4)穩定功能。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它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精神紐帶。
在今天,文化的功能具體表現在文化對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具有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進入21世紀,為知識經濟所推動的全球化發展已經邁入“后工業時代”,非物質的、符號的交換與消費已經成為超越民族國家的典型的增長領域,文化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領域,特別是在以美國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下,世界各國各地區都已經把文化發展戰略變成了一種國家發展戰略;文化產業的發展迅速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大勢。突出表現在:物質產品中文化內容的價值比重迅速增長,許多消費品需要附著一定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過批量復制的方式通過市場大規模傳播。因此,有人就把新世紀的知識經濟稱之為“文化經濟”。目前,在世界最發達國家的GDP中,80%以上來源于服務業,其中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服務業扮演了主要角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據統計,在西方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中,文化因素的貢獻率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應該將文化積淀與文化資源不斷轉化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產品、轉化為富有商業價值的文化精品,把文化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使文化事業的發展融入到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真正發揮文化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進步的功能。
三、“文化生產力”的時代特征
文化生產力同物質生產力相比,具有明顯的精神性和依附性特征,集中體現在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共為一體的密切關系。一方面,文化生產力,是社會意識、社會心理等精神方面的文明發展的成果,表現出精神文化的相對獨立性。正是人這一生產力諸要素中主導性能動因素,以其“對象化的獨特方式”,將自身能動的主觀因素,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滲透于全部文化生產、流通、消費過程。而另一方面,文化生產力具有明顯的“物質性”。文化生產者通過以自身“特殊形式”的勞動,將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為以物質為依托的文化產品,表現為一個物化的過程。它同樣需要改變物質的現實形態,獲得物質的新的存在形式。
文化是生產力,是隨著知識經濟的誕生、成長而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的。在今天“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最活躍的現代生產力因素是文化、是科技。文化生產力不僅已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1.科學技術開始成為直接的、獨立的生產力因素,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凸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的獨立性和決定性作用日益顯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蓬勃發展,儼然成為一個制造業大國。但以成本優勢進入制造環節的中國企業,正在面臨盈利空間不斷縮小的危機:家電企業的3C、6C認證之痛、幾近被核心技術窒息的DVD之苦……核心技術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期求進一步成長抹不去的痛。而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們卻仰仗其鋒利的“技術刀叉”正在蠶食著中國市場。其實,有的核心技術看似只是一個小小的芯片,但就是這一個小小的物質材料卻承載著比自身價值多得多的創造者的智慧。科學技術的大發展,使科技文化因素在社會產品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高新技術、知識產品在社會產品中占有主體地位越來越突出。
2.知識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逐漸成為社會的骨干產業。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知識上升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知識成了最重要的資源,“智能資本”成了最重要的資本,在知識基礎上形成的科技實力成了最重要的競爭力。知識的生產、學習、創新,則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活動,知識已成了時代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為主體的知識經濟體系,迅速擴展令世人矚目。
3.文化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融合趨勢增強。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結合日益緊密,經濟與文化的共生互動關系日益增強。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文化作為商品和服務進入市場,具有越來越大的經濟價值,已經形成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政府對人民的組織動員能力、參與國際化程度等,都越來越取決于文化發展的綜合水平。隨著知識經濟興起和信息技術發展,經濟與文化進一步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交融,出現了世界性的歷史趨勢——經濟與文化一體化。這一趨勢表現為相對的兩個方面,即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
所謂經濟文化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因素,包括觀念、知識、信息、科技乃至心理因素越來越具有重要的主導性作用。經濟文化不僅表現在由于科技創新所帶來的產品的研發周期縮短,科技含量增大,還表現在現代商品的文化內涵越來越深厚、文化附加值越來越高、文化特色越來越鮮明。企業開始注重企業文化建設,跨國公司在跨國經營中講求“文化溝通”,主動學習了解國外營銷地的語言、人們的生活方式、風土民情及其歷史、宗教、社會狀況,了解營銷地悠久的文化傳統及其所體現的特有的價值觀念,從而使自身的產品在品種、造型、款式、外觀、包裝、服務、廣告及推銷手段上,與營銷地人們的文化素質、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特定的審美需求相一致,最終達到推銷產品、賺取利潤的目的。
所謂文化經濟化是指在文化發展中不斷融入經濟因素,而且經濟因素在文化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日益增強。文化經濟化不僅表現在文化的發展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文化消費需求的存在和增長為前提,通過文化的需求消費的刺激和拉動來實現,還表現在文化的發展借助市場的通道,以產業的形式展現著特殊的經濟力。實踐證明,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實用功能型消費必然向文化審美型消費轉變,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就會迅速增長。而當今文化產業的興起,集中表現了文化的經濟力。
參考文獻:
[1]陳繼勇 徐 濤:知識經濟與亞太經濟格局的變動.中國經濟信息網,2005.3.24
[2]康秀棠:文化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理論探索,2004.2
[3]王水嫩:論經濟與文化的一體化趨勢.經濟論壇,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