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查,源于公安機關辦案實踐,已經成為辦理經濟犯罪案件的必經程序。由于相關法律規定的欠缺,偵查學界中對于初查的法律地位爭議頗多。筆者主要就經濟犯罪案件的法律依據及其法律地位進行了論述,以求教于萬家。
[關鍵詞] 初查 必要性 法律地位
2003年10月,馬某、韓某以西安某造紙廠的名義,在明知沒有履約能力的情況下,與咸陽某設備公司簽定購銷機器的合同,在提走對方交給的價值13萬元機器的同時,以一張空頭支票作為履行合同的抵押。隨后,兩人將該機器以6萬的價格銷售,所獲得的贓款5萬用于償還債務,1萬元揮霍。案發后兩人潛逃。公安機關在受理此案后,開展了初查工作。偵查員電話通知涉案人員馬某、韓某到公安機關接受調查。得知公安機關介入此案,二人急忙湊了3萬元交給被害單位,并以書面形式保證按時還清余款,希望被害單位到公安機關撤案。公安機關決定對此案立案偵查。偵查終結后,檢察機關認為,該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機關立案前歸還了部分贓款,未達到單位犯罪的立案標準,因而決定不起訴。那么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在立案前歸還了部分錢款,而且歸還行為發生在公安機關受理案件并開始初查之后,由于初查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導致對立案前初查后的還款數額是否屬于犯罪數額產生了一些爭議。
一、初查的必要性
初查,也叫案前調查,是指公安機關的偵查部門對群眾報案、舉報、控告和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材料所進行的初步審查和調查。那么辦理經濟犯罪案件,有初查的必要性嗎?有人提出,“防止立錯案”,是初查制度的目的和意義所在。如果立錯案不再被視為一種工作失誤,那么初查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所謂“立錯案”其實是法律允許的。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愚認為公安機關對于經濟犯罪案件采取“初查”制度有其現實的必要性。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的規定,立案的條件主要有兩條:一是有犯罪事實發生;二是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對于一般刑事案件而言,其危害后果明顯,通過現場勘驗、調查訪問等措施即可確定有無犯罪發生,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而經濟犯罪案件則較為隱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犯罪案件現場沒有可供勘查的痕跡物證;二是相當一部分經濟犯罪案件沒有直接的被害人;三是經濟犯罪危害后果大多較為隱蔽,有的甚至不會造成財產的損失,而是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破壞,如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四是相當一部分經濟犯罪案件以職務為掩護;五是犯罪嫌疑人往往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較強的抗審能力和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作案手段也往往比較隱蔽、高明。以上幾個特點決定了多數經濟犯罪案件在立案前,特別是在接到報案時,很難確定是否有犯罪發生,更難確定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為了查明某種行為是否發生,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就需要進一步調查、核實。其他刑事犯罪立案前的審查常常是從法律上為事件定性,而經濟犯罪案件在立案前首先要查明事實,做大量的案前調查,其次才是從法律上論證事件能否構成犯罪。如不經過初查,盲目立案,出現錯誤則不可避免。實踐中,錯誤拘留、錯誤逮捕、錯誤采取查封、凍結、扣押、追繳等措施,以至于出現無罪判決,無不源于錯誤立案。另外,經濟犯罪案件的報案往往不實,在經濟犯罪案件的報案過程中,由于經濟犯罪案件過于復雜專業,報案人對法律本身不甚了解而報錯案;或是因為案件牽涉較大的經濟利益,在利益的驅動下,報案人為挽回損失或者有別的特殊動機和目的,希望公安機關盡早介入,震懾、打擊甚至是報復對手,往往故意夸大犯罪事實而報假案。因此,加強初查工作有利于甄別是否有經濟犯罪發生,保證執法的公正性。
二、經濟犯罪案件初查制度的法律依據及地位
1.初查制度的法律依據
關于初查制度法律依據的問題,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立案才是刑事訴訟的起點而不是初查,況且刑事訴訟法根本就沒有規定“初查”制度,初查制度只不過是公安機關為了自身工作的需要而設立的一個程序,必然會擾亂正常的訴訟程序;另一種觀點認為,初查制度具有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公安院或者公安機關對于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盡管該條款未出現“初查”字樣,但是該條款中的“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已涵蓋了“初查”制度。筆者認為,后者觀點較為可取。而兩種觀點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對“立案”的理解,前者認為立案是訴訟的起點,應該說是準確的,但是什么是立案呢?有人認為,填寫決定立案書后才算立案,這種對立案的理解有些過于狹隘。其實,立案是一項訴訟活動,是一過程而不是一個點,應包含受理、審查和做出立案決定三方面內容,其中“審查”與“初查”制度相對應。據此,后者認為“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已涵蓋了“初查”制度的觀點較為可取。但是,同時筆者建議,法律應當在條文中予以明確“初查”制度,以免產生各種不必要的誤解。
2.“初查”制度的訴訟地位
關于“初查”制度訴訟地位的認識離不開對“初查”制度的法律依據認識。如果否定“初查”制度是具有其法律依據的,那么必然認為“初查”是一項非刑事訴訟行為,而如果肯定“初查”制度有其法律依據,則認為“初查”制度不但是一項刑事訴訟行為,而且還是某些案件立案階段的必經程序[4]。筆者認為,“初查” 至少是公安機關辦理經濟犯罪案件立案階段必經程序。其理由是:經濟犯罪案件通常具有犯罪行為隱密或舉報時犯罪事實不清的特點,往往不能依據舉報線索內容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實存在,是否應當立案。這樣,需要有相應的證據證明符合立案條件,而獲取據以決定立案或不立案的證據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初查。從偵查實踐角度看,如果在初查中成功獲取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證據,就為立案偵查和采取強制措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案件就容易突破;相反,如果不經初查程序,僅憑書面審查的結論來決定是否立案,就會貽誤立案偵查和采取強制措施的有利時機,即使立了案,也會由于證據不夠扎實可靠,而使案件偵破工作陷入進退兩難的被動局面。因此,初查是公安機關辦理經濟犯罪案件的必經程序。實際上,公安機關在許多案件立案前都已經進行過“初查”活動,甚至是不破不立,以保證立案質量。對此,許多學者也是頗有微詞,認為“初查”制度已經代替了偵查制度。筆者認為,實踐中的確存在初查代替偵查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對初查的度沒有很好地把握,因為初查是為立案工作服務的,所以一旦到達立案標準,初查即應終結。而偵查是為結案工作服務的,在立案的基礎上查明事實的真相。這樣,就能夠很好的劃分初查與偵查的職責。
3.“初查”獲取材料的證據效力
由于對初查制度的法律依據及地位存在較大分歧,導致初查中獲得的材料能否作為訴訟證據材料使用,也是爭論不休。筆者認為,初查獲取的材料具有證據效力。理由是:《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二條規定:“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十一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凡經查證確實屬于采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265條第1款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以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不能作為指控犯罪的根據。”據此,筆者認為,初查過程中獲得材料尤其是言辭材料是否具有證明力,能否作為刑事訴訟證據使用,主要不在于其獲得的訴訟階段,而在于其獲得的手段和條件是否合法,因而初查獲取的材料具有證據效力。但是,如果在初查過程中采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被調查人言辭材料,也應予以排除。因此,公安機關通過合法的初查手段獲得的證據應當可以作為刑事訴訟的證據使用。
參考文獻:
[1]宋陽:《質疑經偵初查制度》.載《犯罪研究》,2004年第3期
[2]戴蓬:《經濟犯罪案件初查若干問題研究》,載《偵查論壇》(第四卷).2004年版
[3]姜煥強:《論初查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載《河北法學》,2005年第1期
[4]張惠明:《論初查的法律依據及其相關問題》,載上海市人民公安院第一分院《調查與研究》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