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效率與公平,經濟學中一個永恒的命題,經濟學作為一種研究人類行為的社會科學,它不可能采取與倫理道德與人類的價值觀無涉的純自然科學方法,福利經濟學繼承了功利主義在經濟上的合理性——效率,但福利經濟學在尋求處理收入分配不公的社會不合理性方面,卻顯得蒼白無力,道義主義的倫理價值恰好彌補了福利經濟學的缺陷。惟有融入了道義主義的福利經濟學才能成為我們解決效率與公平問題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方法。
[關鍵詞] 效率 公平 福利經濟學
一、功利主義與福利經濟學
功利主義,英文為utilitarianism,又譯為功用主義或樂利主義,是一種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它產生于近代英國,是伴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而形成和發展的。功利主義作為一種倫理思想淵源于古希臘學家伊壁鳩魯提出的人生目的在于擺脫痛苦和尋求快樂,求樂避苦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最大利益。18世紀愛爾維修從理論上對利益原則進行了探討,為創建功利主義倫理學說奠定了基礎。到了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邊沁和密爾受“求樂避苦”、“人性自由”思想的影響,通過嚴格的論證,提出了對行為和實踐的價值判斷應該依據“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從而建立起較為系統的“以行為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衡量行為的價值判斷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理論體系,正如當代美國道德哲學家弗蘭克納所定義那樣,功利主義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情所尋求的,總的說來,就是善(或利)超過惡(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額(或者惡超過善的最小差額)”,“這里的‘善’與‘惡’,是指非道德意義上的善與惡。”功利主義理論認為,要實現“功利”,只須看中行為的目的和效果,而不用強調行為的動機。也就是說,從求樂避苦這一人生的基本目的出發,得到評價一切事物和一切行為的好壞標準就是:有助于產生功利(快樂和善)的行為和事物便是好的,反之則是壞的,而不管行為本身。這表明,功利主義在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中特別看中效率的數字指標,把結果當成判斷一切公平標準。
20世紀初期,特別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西方國家出現了十分嚴重的貧富懸殊的社會經濟問題,應該如何評價經濟體系運行的效果,以及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道德辯護,西方經濟學家們經過廣泛的論證,提出了種種判斷標準,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規范經濟學”的典型代表——福利經濟學。福利經濟學作為經濟學與倫理學的結合體,它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確定經濟體系是否符合既定的社會目標方面。是以功利主義為其理論基礎的。
以庇古為代表的舊福利經濟學家將功利主義及其理論運用于經濟學中,以基數效用為理論基礎,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用社會經濟福利和效用定義了邊沁哲學話語中難以準確衡量的“最大幸福”,以“最大選擇的自由、最高的經濟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三大社會目標來評價作為經濟體系的運行。庇古提出了兩個基本命題:①國民收入總量越大,社會經濟福利越大;②國民收入分配越是平等,社會福利就越大。由此引申兩個福利經濟理論:一是社會資源最優配置理論,即對于邊際社會收益小于邊際私人收益的部門,政府應通過稅收政策加以限制(征收庇古稅)反之,政府應該通過補貼政策加以鼓勵,以求社會福利最大化;二是收入分配最優理論,即當富人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等于窮人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時,社會福利總量便達到最大。
以帕累托為代表的新福利經濟學繼承和借鑒了庇古等人舊福利經濟學思想和分析方法,以序數效用為理論基礎,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他認為福利經濟學應該研究的是效率而不是公平,如果某種經濟變化的結果可以在不使他人境況變得更壞的情況下,使一些或至少一個人的情況變得更好時,社會福利就會得到改善。這一衡量社會福利改善與否的標準被稱為“帕累托最優標準”。
無論是舊福利經濟學還是新福利經濟學,他們的基本觀點是經濟體系運行的價值判斷是社會總福利最大化,社會總福利就是社會中所有人福利的加總,只要GDP總量增加了,經濟體系運行就是好的,也就實現了社會中所有人的“最大幸福”,而不必考慮個別群體的利益和分配的公平與否。換句話說,經濟體系的運行要增進社會總福利,應該是效率大于公平,效率至上。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功利主義和福利經濟學研究的重點都是在論證效率的倫理合理性,福利經濟學就是功利主義在經濟體系運行倫理道德的拓展和延伸。
二、道義主義與福利經濟學
道義主義與功利主義在道德價值的判斷是截然不同的,它主張人與行為道德與否,不是行為的結果,而是行為本身或行為依據的原則,即行為動機正確與否。凡行為本身是正確的,或行為依據的原則是正確的,不論結果如何都是道德的。道義主義強調的是道義義務與責任的神圣性及其履行這種責任與義務的重要性,強調人們道德的動機和義務在道德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經濟領域和實踐中,道義主義和功利主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一個健全的社會生活中,應當是經濟的合理性和倫理合理性的統一,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功利主義強調效率,而道義主義則強調公平。康德說“義務是從良意志出發的絕對命令要求不涉及行動的內容和后果而只關注行動的動機,只要人有善良的意志,即使沒有好的效果也是善的。人最終是社會的主人,經濟,政治,文化及其他一切的發展都是圍繞著人這個主題來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都是不可能的,在經濟發展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難以預料的情況。所以,經濟的發展會造成兩種結果:第一就是經濟上收入分配的合理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對經濟合理性的認同;第二是經濟上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及人們對此的社會合理性的不認同。一般來說第一種情況就是經濟學的最初假設所達到的,但這是不可能的。在社會生活中更多的是第二種情況的出現。福利經濟學一直在尋求經濟上合理的方法,但是對于社會意義上的合理的處理卻一直找不到好的辦法而只能在經濟計算中去尋找,這是福利經濟學的一大缺陷。這時候道義主義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功利主義和福利經濟學是強調以利益作為激勵手段發揮作用,但是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僅要有生存享受物質生活條件的需要,還要有享受社會公平等的精神需要,這種社會公平的實質就是道義主義所倡導的倫理合理性。因此,當福利經濟學的價值判斷融入了道義主義的倫理公平性后,對于我們解讀和研究社會經濟體系運行的“效率與公平”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方法。
三、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的效率與公平
市場經濟制度是增長、均衡經濟利益的基本經濟制度。市場經濟增長、均衡經濟利益的基本功能是靠制度安排保證的。健全的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個人、企業、政府有各自的定位、功能和活動范圍。作為市場經濟下的微觀主體,是擺脫了行政依附的、能夠為自己的各種選擇負責的,相對獨立的人。各微觀主體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規則從事自己的活動,謀取自己的利益。這是一個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基礎過程。資源的有效配置是最大的經濟利益增長、均衡。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各微觀主體與社會之間也存在著一種和諧,它們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通過公正、公平的市場交易,實現經濟利益的增長、均衡。市場經濟的制度體系是有效率的制度體系。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效率是指資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基于個人主義,經濟學的“效率”是社會和諧的最佳境界。任何一個人以損害別人為代價的財富增進都不符合帕累托最優定義。效率和公平是人類追求的兩大價值目標。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公平與效率相互相成、相互促進。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根本保證,沒有公平就沒有效率;另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基礎和動力,沒有效率,也就沒有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體系,不能把公平和效率對立起來,只有通過制度創新,促進生產力發展,提高效率,才能最終實現公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平,不能也不可能建立在生產力不發達的低效率的基礎上。市場經濟的制度體系是公平的制度體系。公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是支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柱。沒有社會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公平從來就含有倫理學的意義,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有不同的公平觀和不同的公平標準。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社會主義的公平應該是機會公平兼顧結果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體系,就是要建立一種促進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的利益協調機制,完善人們的公平觀,提升人們的公平感。在市場經濟制度體系下,和諧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制度是增長、均衡經濟利益的重要力量。從生產角度看,通過制度構建,妥善處理速度和質量的關系,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合理確定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把經濟的較快發展,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摒棄拼投入、拼資源、拼環境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把加快發展建立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維護發展的可持續性:從交換的角度看,市場經濟的交換制度要體現;維護和發展交換權利,通過確立微觀主體的市場主體地位、保護微觀主體的交換權益、維護契約關系、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從分配的角度看,和諧社會的分配制度一方面要通過合理實施“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民眾投入社會生產、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合理的稅收制度、轉移支付制度等實現社會財富的再次合理分配,扶助社會的弱勢群體,防止貧富差別的過度擴大;從消費的角度看,和諧消費也是增長、均衡經濟利益的重要力量。促進消費與生產密切結合,真正體現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消費直接也是生產。處理好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促進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的協調。要有效地引導、限制、調節人們的消費方式,倡導合理、健康、節約消費,限制過渡消費。
四、結語
人類社會的目標的指向是更好的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從而就必然的要求活動既具有價值上的合理性有具有認知上的正確性。兩者在現代的集中表現就是以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出現了諸如貧富懸殊拉大,拜金主義等等不良經濟現象。這些現象的實質,我們都可以從效率與公平的層面上進行解讀,而整個福利經濟學的發展可以說是為了我們更好的進行這些解讀并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理論上的依據和現實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羅國杰 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2]羅國杰 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下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3]強以華:經濟倫理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5
[4]戴茂堂:西方倫理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3
[5]龔 群:當代西方道義論與功利主義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高鴻業:西方經濟學(上,下冊).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7]黃有光:經濟與快樂.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8][美]阿馬蒂亞·森.王宇等譯:倫理學與經濟學.商務印書館,2000
[9][英]亞當·斯密:楊敬年譯:國富論(上冊).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英]亞當·斯密:楊敬年譯:國富論(下冊).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德]馬克斯·韋伯 彭 強 黃曉京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