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把自主創新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與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要提高江蘇省的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就必須建設基于自主創新的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推動自主創新體系建設。通過國內、外的發展數據比較,我們認為江蘇省初步建成了區域自主創新體系。但是,基于自主創新理論的分析,江蘇省的區域自主創新體系還存在企業尚未成為自主創新主體,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缺乏高層次人才等問題。江蘇省應該發揮引導和管理的職能,從體制上、機制上為企業自主創新營造有利環境,建設區域自主創新體系。
[關鍵詞] 自主創新 區域創新體系 現狀和問題 政策
大力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關系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戰略任務。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克服資源、環境及人口等方面的制約瓶頸,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建設創新體系,是當前我國各級政府科技工作的重點[ ]。江蘇省政府要推動自主創新建設,就必須建設基于自主創新的區域創新體系。
一、江蘇省區域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現狀
江蘇省區域自主創新體系是江蘇省內有特色的、與地區資源相關聯的,區域內新技術或新知識的產生、流動、更新和轉化的自主創新體系。經過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江蘇的區域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并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重點研究院所為依托的原始創新體系;以促進知識、技術轉移為目標的創新服務體系;以企業為主體,產業技術創新為重點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制度創新和環境建設為重點的政府宏觀管理調控體系;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的社會多元化創新投入體系。江蘇的自主創新體系使科學技術真正成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1.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奠定基礎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水平及研發支出與銷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國家和地區自主技術創新實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標。2004年,廣東、江蘇和山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為全國超過百億元的三個省份,分別為163.1億元、153.1億元和118.6億元,浙江為88.1億元。四省企業研發投入占全國的47.3%,其中江蘇占13.9%,在全國排名第二。從國家和各省已發布的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公報可看出,用RD投入與銷售收入比重來評價企業研發投入的強度,江蘇占第一位,高于國家平均投入強度0.03個百分點。從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大中型企業來看,江蘇省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分別高出國家0.71%水平0.06個百分點。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自主創新投入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
2.知識創新體系逐步形成
以體現江蘇優勢和特色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為主體,構建知識創新體系。2004年,江蘇省共有各類科技機構3531個,從業人員11.55萬人,其中國有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316個,從業人員3.43萬人;高校科技機構401個,從業人員0.68萬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機構2814個,從業人員7.44萬人。全省縣以上國有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21萬人,其中科學家工程師1.48萬人;全年技工貿總收入71.82億元,科技活動總支出36.87億元,其中研究與發展活動支出11.92億元;創辦經濟實體127個,總收入20.33億元。
3.科技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覆蓋全省的多層次、多形式、多種類科技服務體系已初步建立。目前已基本建立起省、市、縣逐級分布、種類齊全的各種科技服務機構,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到2003年底,江蘇全省共有生產力促進中心49家,其中國家重點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1家,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中心5家,居全國首位,各省轄市都建立了市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各類科技孵化器共28家,其中國家級10家,專業型孵化器2家,國家級孵化器數居全國第一;情報所近70家,建成了覆蓋全省各市縣的科技信息網絡;全省共有技術市場20家。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資源整合、技術推廣和轉移上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江蘇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問題分析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自主創新是支撐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崛起的筋骨。改革開放20多年來,江蘇科技進步、科技創新包括自主創新,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但是,江蘇省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有自主能力相對較低,政府為引導的科技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術等??萍甲灾鲃撔履芰Σ蛔?,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已經成為影響江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制約江蘇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
1.企業尚未成為自主創新主體
目前,江蘇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比較薄弱,多數企業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沒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近半數企業對技術創新“有認識,無作為”。2000年全省大中型企業中未開展科技活動的占62.8%,2004年這一比重仍達到49.7%。大中型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省RD經費支出的比重雖由2000年的45.38%升至2004年的57.95%,但仍遠低于經濟發達國家水平。2004年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與銷售收入的比例為0.59%,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制造業這一指標的2.5%~4.0%距離很大。同時,一些企業在技術改造活動中,重引進、輕消化,重加工、輕品牌,滿足于簡單的工藝模仿和來料加工。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與消化吸收經費之比為1:0.22,而這一比例日本和韓國是1:5。
2004年,全省大中型企業中仍有近半數未開展科技活動。同時,一些企業在技術改造活動中,重引進、輕消化,重加工、輕品牌,滿足于簡單的工藝模仿和來料加工。[ ]許多企業由于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投入長期不足,缺乏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的能力,難以有效地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高新技術產品的附加值只有23%,而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都在40%以上,大大制約了工業企業競爭力和綜合效益水平的提高。
2.區域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缺乏高層次人才
江蘇是人才大省,由表1顯示,2004年江蘇省科技活動人員的絕對數達到33.53萬人,位居全國首位。比位于第二、三兩位的北京和廣東兩省分別多3.33和4.24萬人。但在相對指標以及人才質量方面仍存在差距??萍蓟顒尤藛T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人才質量的重要指標,2004年江蘇省的這一指標為59.2%,全國平均水平64.7%,江蘇省比全國水平低5.5個百分點。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是科技活動人員中從事創新活動的核心力量,2004年,江蘇擁有的RD人員為10.33萬人年(折合全時人員計算),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二,但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重僅為74.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2個百分點。下表是對京滬蘇浙魯粵六省市科技人才的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進行的比較:
資料來源:江蘇省統計局.加強自主創新,提升江蘇核心競爭力[J].統計分析資料,2006,7
由表1可見,江蘇省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缺乏十分明顯,能躋身國際前沿、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科學家更是鳳毛麟角,使江蘇難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科學前沿,捕捉重大的發展方向。此外,科技人才的流失現象也不容忽視。近年來,眾多跨國公司紛紛在江蘇設立研發機構,匯聚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使江蘇研究機構和企業面臨著愈加激烈的人才競爭。
3.科技自主創新投入總量不高,結構不合理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國際通用的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標。2004年,江蘇省全社會RD經費占GDP的比重為1.38%,較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15個百分點,但距離江蘇1.5%的小康目標仍有差距。2003年,美國、日本、韓國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6%、3.15%、2.64%。江蘇目前的創新投入水平與這些創新型國家的差距還很大??萍纪度肽芰Φ牟蛔悖瑢⑹情L期困擾江蘇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約性因素。
資料來源:江蘇省統計局.加強自主創新,提升江蘇核心競爭力[J].統計分析資料,2006,7
圖中顯示,江蘇與北京、上海市相比,RD占GDP比重還存在不小的差距??萍紦芸钫嫉胤截斦С龅谋戎叵陆?。江蘇省各級政府財政對科技撥款雖由2000年的12.72億元增至2004年的26.79億元,但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卻由2.15%下降為2004年的2.04%,其比重明顯低于廣東、北京、浙江等省市。RD經費投入水平的高低,與技術創新的能力和質量密切相關。全省 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雖由2000年0.85%升至2004年的1.38%,但投入的強度明顯不夠,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
4.專利不足,增長緩慢
評價地區企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和成效一般用專利數(國際通用指標)來度量,專利的數量和水平及被社會認可和市場接受的程度,最終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競爭力。江蘇專利增長較快,但發明專利不足。1998年至2002年,江蘇申請量的平均增長速度為23%,上海為27%。而且,江蘇省年發明專利授權只占全國的4.22%,低于北京、遼寧、山東、上海、江蘇、四川。
與國際比較:江蘇專利的人均水平仍然較低。每萬名就業人員專利申請量10.45項,與發達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60項~70項/萬人的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普查資料(表2)顯示:2004年江蘇在專利申請數和擁有發明專利兩項指標名列第三位。廣東發明專利擁有量占全國的19.8%,江蘇占8.8%。
資料來源:江蘇省統計局,粵蘇魯浙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比較,2006.2
三、加強江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科技的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對外技術依存度過高,已經成為影響江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制約江蘇經濟較快發展的最大的障礙。在新的形勢下,江蘇要做到率先發展,就需要把建設自主創新體系作為江蘇省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盡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實現江蘇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的歷史性跨越。
1.推進企業成為自主技術創新的主體
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創新能力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只有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才能使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得到增強。企業將在自主創新中扮演先鋒和主體角色,是整個國家自主創新體系中不可替代的關鍵環節。江蘇省企業的自主創新投入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企業家自主創新意識的培育需要政策的支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發揮大型企業(集團)作為技術創新的骨干作用,盡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分配機制、融資機制,高起點、高標準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開發機構,重點建設一批省級以上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走出“調整、開發、創造、組織與實現”的自主創新之路。
2.建設高素質自主創新人才隊伍
構建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進一步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造就一批創新拔尖人才和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通過優化政策環境,加強創新基地建設,提供產業、事業發展機會等措施和辦法,吸引國內外人才來蘇創新創業。深化產權和分配制度改革,積極推行知識產權人格化,人力資源資本化,建立科學的人才價值評價體系,沖破“論資排輩”思想觀念,形成人才競爭機制,讓創新人才成為創新利益主體,充分釋放創新活力。
3.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
首先,大力增加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科技三項費、科技專項資金、科技創新基金等),特別要扭轉科技三項費占財政支出比例逐年下降的趨勢。其次,引導高等學校及科研院所增加科技投入(建設科技基礎設施及研發機構,進行應用基礎研究及技術開發研究等)。再次,激勵企業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包括增加研發經費投入,提高其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及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創建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此外,引導金融部門增加科技信貸資金,引導社會閑散資金進人風險投資體系,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其中,推動科技創新與科技產業化的關鍵,在于大力發展風險投資。
參考文獻:
[1]徐冠華: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J].求是,2005,(8)
[2]路甬祥:提高創新能力推動自主創新[J].求是,2005,(13)
[3]盧 萍:江蘇自主創新水平全國領先[N].江蘇商報,2006~02~24
[4]2004年江蘇省科技統計公報
[5]張少華 梅姝娥 仲偉俊: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戰略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12 )
[6]任彥申:自主創新是支撐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N].人民日報,2005~11~1(10)
[7]徐冬青:技術創新:江蘇實現工業化的必然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02,(7 )
[8]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轉變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踐與路徑[J].統計分析資料,2005,(86 )
[9]江蘇統計信息網,http://www.jssb.gov.cn/tjfx/tjfxzl/1200512260068.htm
[10]江蘇省統計局.在結構調整中推進江蘇經濟又快又好發展[J].統計分析資料,2005, (82)
[11]江蘇省統計局.加強自主創新 提升江蘇核心競爭力[J].統計分析資料,2006,(7 )
[12]董宏偉:企業必須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5~12~19
[13]楊 銳:以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為支撐促進江蘇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江蘇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展望[J].江蘇科技信息,2003,(9 )
[14]方在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實現“兩個率先”提供科技支撐[J].唯實,2004,(3 )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