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利用“檸檬”市場模型分析蔬菜農殘超標的根源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闡述了優質優價的蔬菜市場機制不能形成的原因和危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信息不對稱 逆向選擇 蔬菜質量安全
隨著蔬菜供應鏈的延長、蔬菜供給方式的復雜化和基于效率目標的技術追求,以及工業“三廢”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污染,食用蔬菜發生中毒和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的事件時有發生。本文擬從不對稱信息理論的角度運用“逆向選擇”模型解釋此現象,并指出提高蔬菜安全水平的措施。
一、我國蔬菜市場逆向選擇問題的形成
在自由競爭的蔬菜市場,如果存在關于蔬菜質量的信息不對稱,就會出現許多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是兩類:一是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實施不利于信息劣勢方的機會主義行為,即“道德風險”;二是信息劣勢方為保護自己不得不面臨“逆向選擇”,從而出現即“劣幣驅逐良幣”,極端情況下,市場根本不存在。
假定蔬菜市場中,只有生產者能觀察到蔬菜質量,即生產者對蔬菜質量具有完全信息,且其提供的質量信息不足以使消費者了解并相信蔬菜的質量,而消費者在購買前至多只能觀察到生鮮蔬菜的質量分布,不能具體判斷每單位蔬菜的真實質量。
二、蔬菜市場逆向選擇對社會經濟福利的影響
1.逆向選擇導致社會資源不能有效配置。優質不能優價,而安全蔬菜的生產成本較普通菜高,使得生產安全蔬菜的利潤反而低于普通菜,從而導致菜農不愿生產安全優質蔬菜,這樣農業生產資源就流向普通菜甚至農殘超標蔬菜的生產,形成農業資源的不良利用與循環。
2.逆向選擇降低了社會經濟的福利水平。周應恒、周潔紅等的研究表明,在我國生鮮蔬菜市場上,74%的消費者愿意為可識別的安全蔬菜支付高價,約55.9%的菜農愿意生產高質量的安全蔬菜,但只是苦于優質不能優價。但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安全菜與不安全菜能被消費者識別,即會出現一種分離均衡,這部分交易能有效完成。但事實上,現實蔬菜市場的質量信息是不完全的,導致對高質量安全菜的潛在需求與高質量安全菜的潛在供給不能進行交易,即高質量的消費者買不到貨真價實的產品,優質的蔬菜賣不到其應有的價格,就選擇退出市場,而蔬菜是生活必需品,偏好高質量的消費者不得不購買低質量蔬菜,對這部分消費者而言,就出現了消費者剩余的損失;同樣當高質量安全蔬菜的潛在供給不能轉化為現實供給時,也出現了生產者剩余的損失,這樣就存在社會交易效率的損失。
三、對策與建議
由上可見,蔬菜生產者和消費者關于蔬菜農藥殘留信息的不對稱是我國蔬菜市場發生逆向選擇的根本原因。為了保證蔬菜質量安全,促進優質優價的安全蔬菜市場形成,必須降低甚至消除蔬菜農殘信息的不對稱。在生鮮蔬菜市場上,其具體解決方案有:
1.發展現代協作式的蔬菜供應鏈。在分散的蔬菜產銷結構下,菜農和商販規模狹小,單個的蔬菜生產經營者沒有能力和激勵進行信號顯示,現實的做法是以地域為標準將眾多的菜農聯合起來,或者發展合作經濟組織,以超市為“龍頭”,使傳統的蔬菜供應鏈向現代協作式供應鏈發展,創立各種品牌,而品牌則是消費者區分不同質量的重要標志。
2.政府干預。市場失靈是政府干預的理論依據,政府干預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蔬菜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嚴格執法;需要建立健全蔬菜認證制度和嚴格蔬菜市場準入制度,實現蔬菜的標識和可追蹤制度。
參考文獻:
[1]周應恒 霍麗 彭曉佳:食品安全:消費者態度、購買意愿及信息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
[2]周潔紅:消費者對蔬菜安全的態度、認知和購買行為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