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的背景下,在西部大開發政策的鼓勵下,重慶市實施了“走出去”的戰略。跨國投資是重慶企業實現國際經營的重要途徑。面對復雜的環境和企業自身的狀況,應如何選擇合適的投資模式,無疑成了每個企業所必須思考的問題。投資主體的確定,投資區位的選擇,投資方式的采用。只有每個方面都考慮周全,企業才有可能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
[關鍵詞] 跨國投資模式 投資區位 投資主體 投資方式
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世界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了許多趨勢: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最為顯著的發展方向,各個國家的經濟越來越多地互相滲透、互相依存;金融的流動速度加快,金融交易量大大高于世界貿易總量;信息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到來;高科技日益成為變革經濟結構的動力;制造業有許多新的動向;地區、國家間經濟水平和人均收入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在這種國際環境中,我國的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實現經營思想和經營理念的徹底轉變,對外投資已成為我國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形成跨國公司的重要形式。重慶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個重要城市,必須主動“走出去”,利用自身的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并在此過程中成長壯大。
一、重慶企業發展現狀分析
1.重慶經濟和企業特點分析
重慶市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工業城市,已形成以工業為主體、農副產業全面發展的經濟體系。工業有15個門類,7000多家企業。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重慶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重慶工業化大體按照:“1+4+1”的行業結構來推動的。第一個“1”,是基礎工業板塊,能源產業。對重慶來說,能源主要是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和電力生產。第二個板塊,通常稱為四大支柱工業,指的是汽車、摩托車板塊;裝備工業板塊,包括輸變電設備、機床設備、環保設備;重化工、資源加工板塊,包括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有色冶金和鋼鐵。第四是電子工業板塊。還有一個“1”,就是都市型工業、農業產業化工業,也就是勞動密集型工業。
在整體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重慶也成長出一批較具實力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也主要集中在重慶的四大支柱產業中。其中以摩托車行業最具實力,擁有中國最大的摩托車企業集群。在這批企業中,有部分已經開始進行跨國投資的探索,并已初具規模。
但是,重慶企業整體的發展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現在:(1)企業在組織結構不合理,專業化、協作化和聯合化水平低,傳統的“小而全”、“大而全”狀況仍然普遍存在。(2)在企業技術結構上,低水平重復引進、重復建設多,當代高薪技術少,企業整體素質不高。(3)從企業規模來說,大型企業少,集中度低。小型企業多而散,生產能力小,規模效益低,競爭能力差。
在當前,實施跨國投資的主體仍然是綜合性的大型企業集團,企業本身必須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擁有比較優勢,才能真正的“走出去”。
2.重慶現有企業跨國投資狀況
一個企業的投資現狀必須從兩方面來考慮,一個是企業主觀理念,即:企業是否將國際化納入它的發展規劃中,是否具有這樣一種愿景;另一個就是企業國際化的客觀階段性。任何一個企業在其國際化的過程中,會為了豐厚利潤的獲得,避免可能存在的經營風險,而利用風險不同的商務活動,采取逐步的、有層次的方法,分階段地參與到跨國經營的活動中去。
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可以按照其經營形式、經營目標、組織形式等方面的特點劃分為四個階段。重慶企業目前的跨國投資狀況為:
(1)重慶大多數企業處于第二發展階段。這主要是指重慶的中小型企業。在這一階段企業是以商品和勞務的進出口業務為主,有時候還要依靠那些操辦進出口公司業務的代理公司,但這一時期,企業已開始獨立安排一些國際商務活動,已主動、直接地尋求貿易伙伴,積極地擴大企業外向型的商務活動。這一階段企業的跨國投資主要是成立專門的科室來處理國際商務的有關問題。
(2)重慶的優勢企業處于國際化的第三階段。這主要是指發展比較成熟的一些企業,如重慶的幾家大型摩托車公司和化工企業,他們在國外大都擁有自己的貿易公司,專賣店,有的還在一些具有勞力資源優勢的地點建立的生產線和相關的配套服務處。這一階段的企業仍然保持著基本的國內經營活動,但它已直接地參與到國外的商品、勞務、生產、銷售環節中去了,并在國外設立了常設的代表或機構。
(3)重慶企業跨國投資的地點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不管是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它們都選擇在發展中國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等,建立分公司。而對發達國家,則更多的采取出口方式。
(4)投資動因以出口創匯為主。過去重慶許多企業的出口主要通過海外代理商,隨著產品出口業務量的擴大,海外市場的相對穩定,大部分企業紛紛在國外設立貿易公司進行直接出口,以擴大國際市場。
(5)在投資方式上,貿易型企業主要選擇獨資的方式;生產性項目則采用與東道國企業合資、合作經營的方式。而且,大多數對外投資都屬于新建項目,通過收購、控股、參股等方式設立的企業比重很低。
二、重慶企業跨國投資模式選擇
1.投資主體分析
重慶市區的企業群主要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在具有優勢的工業行業中重慶擁有工業企業7600多家,而中小型企業就占到了99%,而在中國工業500強中重慶只有10來家。中小型企業是重慶企業的主要組成部分。
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跨國公司占據著國際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據統計,目前全球有跨國公司5萬多家,它們的海外分支機構達20多萬家,跨國公司是全球對外投資的主體,占到90%以上。它們控制著國際貿易的流向與基本內容。
在跨國公司幾乎壟斷世界市場的背景下,是否就意味著重慶的中小型企業無法參與投資。如果單靠幾個大型企業進行跨國經營,重慶的“走出去”戰略就只能是一紙空談。
事實上,重慶中小型企業的跨國投資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首先從理論上來說,重慶中小型企業跨國投資的成功依據是:
(1)中小型企業技術的特殊優勢。大多數人認為技術的優勢體現在技術的先進性上,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并非如此,只有與市場相適應的技術,才是具有優勢的技術。中小型企業規模很小,它們所采取的生產技術更加適合于小規模制造。這種技術能在中小型企業投資于發展中國家或者更窮國家的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因為,這些國家大部分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大多數制成品的市場規模很小。這一特點決定了企業只有使技術適合于小規模制造,才能增加利潤,而這正是中小型企業的優勢所在。
(2)種族產品優勢。在中小型企業投資過程中,還可以利用一種相當特殊的方法:為投資國那些與投資來源民族有血緣關系種族社區服務。使用這種方法可以使企業在制造當地同一種族居民社區所需要的產品中,由于對當地居民需求的熟悉和技術的成熟而獲得優勢。
(3)市場結構優勢。因為無論是東道國還是母國,都不希望出現壟斷的市場結構,因而為中小企業的對外投資留下了發展空間。
(4)比較優勢。從重慶中小型企業自身的特點來看,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①技術標準化。重慶的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機械制造,紡織等產業中。這些企業大都擁有大量成熟的適用技術,技術已經趨于標準化,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階梯較小,易于為他們接受,將其用于境外投資不僅容易找到立足點,而且能帶動本國技術設備、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技術方面的相對優勢,獲取比較經濟利益。②豐富的資源。這主要指的是重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重慶市地緣遼闊,廣大的丘陵山區存在大量的農業經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另外重慶的農村勞動力資源也十分豐富。在制造業中,低成本制造能力是重慶中小企業的又一優勢。③宏觀環境優勢。我國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特別是“走出去”戰略,為重慶發展跨國投資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重慶的中小企業有著較長的歷史和深厚的基礎,在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技術市場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這都為企業實現跨國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確定跨國投資的主體時,我們不應該只盯著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在這一過程中,仍然具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過程中,我們的鼓勵對象應該是大、中、小型企業并重,三者同時出擊。
2.區位選擇
確定投資主體后,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區位選擇問題。在區位選擇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問題:
(1)企業跨國投資的目的是決定區位選擇的根本因素。企業進行跨國投資是為了獲得豐富的利潤和經濟效益。由于各國的技術發展水平,資源儲存狀況,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等的差異,使得我們在進行投資時,必須進行選擇,而這一選擇的標準,就是企業采取跨國投資的目標。如果是以獲得先進技術為目標,則應選擇那些科學技術發達,技術市場開放的國家進行投資。當然,投資目標必須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制訂,它必須以能夠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制訂前提。
(2)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選擇。區位的選擇可以簡單的分為兩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兩者都有優缺點。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的區位優勢主要體現在:政局穩定、基礎設施良好、技術和管理水平高、勞動力素質高、市場容量大,經濟一體化程度高、經濟自由度較大、法律制度完善。其劣勢主要體現所在勞動力成本高、市場競爭激烈、對外資進入的優惠政策有限。發展中國家的區位優勢主要包括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較大或不斷增長的市場容量以及優惠政策等。
在企業選擇境外投資區位戰略時有兩種選擇:上行投資和下行投資。
上行投資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投資,主要是為了打破技術封鎖,直接獲取發達國家的技術;避開貿易壁壘,占領東道國市場。重慶的大型企業,如摩托車行業中的領先者,就可以選擇此種戰略,以尋求知識創新為導向,投資于能提供優秀人才和具備知識創新潛能的地區,如,美國的硅谷,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研發基地。為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打下基礎。
下行投資是發展中國家對其他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和稍低的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它主要是通過將本國處于成熟化的產品和技術轉移到不發達國家,以便實現產品或技術的第二次或第三次生命周期。重慶的中小企業可以選擇此種區位戰略,利用已有的經驗和技術,投資于經濟狀況較為相近或者稍差的地域,利用投資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建立生產基地,逐步占領當地市場。
(3)周邊國家的選擇。從資本流動過程來說,資本所在地與資本吸納地的空間距離會影響到資本的流動費用。資本流動往往是從具有較低交易費用、較有親和力的周邊地區開始的,逐步向半徑更大的市場延伸、輻射。重慶企業的跨國投資是在市場區以外,并按照國際資本流動的空間距離由近而遠逐步展開的。所以,企業的投資大多集中在越南、尼泊爾、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除了資金流動費用外,選擇周邊國家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種族產品。由于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消費方式的相似性和大量華人華僑的存在,使得企業能夠只用很小的改動,便能進入這些市場,滿足投資國居民的需求。這對于那些實力不強,沒有資金或技術進行專門研發或流程再造的企業來說,是有利可圖的。
綜合以上因素,重慶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首先選擇應該是周邊國家,然后是西亞、東歐地區,再次是拉美和非洲市場。并同時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和國際化戰略,有選擇性的在發達國家投資。
3.投資方式選擇
從企業本身發展階段而言,主要可以運用以下投資方式:
(1)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應利用已有的技術和管理優勢,以較低的成本,投資于經濟狀況與本國相近或較差的地域。在初期用采取合資方式以建立貿易公司和生產企業為主,充分利用當地的勞力和資源優勢。
(2)對于生產能力相對成熟的企業,可以采取貼牌生產的方式。以較低的成本和本身已具有的優勢,擴大在國外市場的影響,建立在國外企業中的信譽和形象。為以后的跨國投資打下良好的基礎。
(3)對于已經具有品牌優勢的企業,比如嘉陵、宗申和力帆等,應貫徹以品牌擴張為主線的投資戰略。在對外投資的過程中,注重對品牌的延伸。這主要包括:品種延伸、產品延伸、行業延伸、產業延伸。為實現這一目標,企業可選擇并購當地企業來進入相關市場。采用這一策略,可以使企業較容易的進入相關市場,實現品牌內容的擴展;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但同時需要注意對并購企業的事前考察和并購后企業內部的整合。
參考文獻:
[1]楊長春: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2]譚力文 吳先明:國際企業管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3]綦建紅 楊春艷: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2005,9: 52~56
[4]徐積章 林 珊: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區位選擇[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03,7:82~84
[5]紡織指導編輯部:中國企業九大海外投資模式分析[J].紡織指導,2005,12: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