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文分析了天津市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確定了天津服務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最后提出天津發展服務業的對策思路。
[關鍵詞] 服務業發展 戰略 對策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天津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不斷加快,天津服務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近幾年來,雖然天津服務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與發達的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天津服務業的相對滯后有可能成為制約天津未來發展的瓶頸。為此,筆者就天津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一、天津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天津服務業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高。2006年天津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732.93億元,比1990年增長15.6倍。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3.5%上升到2005年的40%,平均每年提高0.5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六五”時期的33.2%提高到“十五”時期的58%,已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
天津市服務業從業人員由1990年的144.27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251.63萬人,增加了107.36萬人。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由1990年的30.7%上升到2006年的44.7%,提高了14個百分點。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吸納了新增社會勞動力,而且承接了第一、第二產業轉移的勞動力,已經成為全市擴大就業的主渠道。
二、天津服務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服務業總量規模小,新興服務業發展慢
2006年,從增加值的絕對額來看,北京、上海分別是天津的3倍以上。從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來看,自2000年起,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這一比重均超過50%,而天津近幾年仍徘徊在45%左右。天津新興服務業發展慢、實力弱。交通郵電、商貿餐飲、倉儲等傳統行業比重偏高,2006年達55%,而信息、教育、綜合技術、金融等服務業比重偏低。新興服務業發展比較分散,沒有形成規模和集聚發展態勢,大集團、大公司較少。尤其是體現國際大都市特色的信息咨詢、醫療服務、設計等知識服務業發展有待提高。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產業的擴散效應、城市信息化對工業化的帶動效應遠未凸現,產業互動、融合發展的態勢還未形成。
2.非公經濟不夠活躍,就業壓力大
與一些經濟發達的省市相比,天津市的非公經濟發展明顯不足,民營企業和私營個體經營者的注冊數量、經營規模、利稅水平都有較大的差距。據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2004年對全國的私營企業的第六次抽樣調查顯示,國內擁有10萬戶以上的私營企業的省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2005年天津的私營企業是7.73萬戶。僅為北京的四分之一,上海的六分之一。就經濟基礎和市場、區位條件而言,天津的民營經濟理應有更大的規模、更快的發展。隨著社會勞齡人口的增加,由于非公經濟發展的緩慢,造成就業壓力增大。
三、天津服務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
1.戰略目標
發展服務業的總體戰略目標是:以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素質為首要任務,力爭用十年左右或更長一些時間,逐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服務業體系。主要包括:(1)建立比較發達的統一的服務業市場體系,努力促進服務業的產業化;(2)建立完善的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3)建立方便的城鄉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4)建立高效能的宏觀調控體系。
發展服務業的量化目標為:到2010年,使服務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0%以上;服務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達到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即比現在提高10個以上百分點;服務業的增長速度保持每年遞增15%以上。
2.戰略重點
天津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重點是:(1)突出發展對國民經濟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產業,主要是物流業及信息服務業等;(2)加快發展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行業,主要是教育培訓、科學技術等知識智能型行業;(3)大力發展投資少、收效快、就業容量大、與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行業,特別是社區服務、物業管理、房地產、飲食服務業以及旅游業等;(4)盡快發展與知識經濟和科技進步相關的新興行業,主要是咨詢等中介服務業、文化產業、科技開發產業、金融保險業等。
四、天津服務業發展對策建議
1.擴大對外開放,增強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天津的對外開放具有一定優勢,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在全國都居于領先地位,2004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位于全國第五位,外向型經濟支撐著天津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市引進的外資,大部分投入到工業企業中,投入到服務業的比重很底,而且集中在有限的領域。因此,天津服務業要發展,就必須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把吸引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和技術與天津服務業發展結合起來,凡對于投資服務業的外資企業,都應為外資企業在投資和落戶等方面創造良好的條件。
2.進一步調整服務業結構,完善服務業體系
目前,天津服務業項目中勞動密集型仍占主導地位,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比重偏低。而當今國際服務業競爭的比較優勢主要是在知識、技術、管理等服務領域,這些領域呈現出制約因素少、市場增長快、附加值高的特點,而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競爭激烈,獲利空間窄,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小。加大服務業內部行業結構調整力度,在繼續推進傳統服務業發展的同時,重點是要高起點發展信息與科技服務、商貿流通、金融、保險、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提高全市現代服務業的科技含量、整體素質和發展水平。
3.發揮濱海新區的龍頭作用,構建天津服務業新的增長極
天津濱海新區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輻射功能強,聚集了港口、開發區、保稅區、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重點旅游地區,服務門類齊全。目前,濱海新區的服務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在未來的發展中,濱海新區應建成現代化制造研發基地,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成為天津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的標志區和生態宜居海濱新城。因此,濱海新區重點要建立以服務進出口貿易為主的金融保險業,以國際貿易和港口運輸為服務對象的現代物流業,以海洋資源、游樂艇、航母為特色的旅游業。
4.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增強服務業發展活力
積極鼓勵個體私營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業發展,在市場準入、土地使用、信貸、稅收、上市融資等方面,對個體私營經濟實行與國有經濟同等待遇,并在技術、管理、培訓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條件。凡鼓勵和允許外資進入的領域,均鼓勵和允許民間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進入。加強對服務市場的依法監管,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5.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擴大服務業就業規模
進一步挖掘服務業安置就業的巨大潛力,拓寬服務領域,開拓新的就業渠道。對就業潛力大的行業尤其是商貿餐飲、社區服務、農業服務等,要營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加快發展。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鄉鎮轉崗干部、復轉軍人創辦社區服務業和農業服務業。引導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就業,取消限制勞動力合理流動的政策規定。完善和規范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及時準確的就業信息,引導勞動力有序流動。制定勞動力市場管理、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勞動事務代理等就業服務制度和標準,規范勞動者、企業和市場中介組織的市場行為,鼓勵服務行業推行非全日制、臨時性、彈性工作時間等就業形式,為需要就業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和非國有經濟吸納勞動力的重要作用,支持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抓緊研究制定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從事服務業的政策措施。
6.加強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
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服務業,鼓勵服務業企業應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管理網絡化。以電子商務為龍頭,推進服務業企業信息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建立覆蓋面廣、實用性強、以供求價格信息交流為主的市場信息系統。逐步建立服務業科技創新體系,實施重點科技工程,加快服務業技術創新步伐。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強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面向企業技術創新的服務能力。在現有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服務業專業,擴大服務業專業招生規模。
7.積極引導,多渠道增加對服務業的投入
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注意發揮政府必要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繼續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落實并用好服務業引導資金,積極爭取國家計委國債資金用于服務業項目,加強與銀行的協調,推薦項目請銀行放貸,組織多種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大力引進民資、外資投入我市服務業領域。通過改善服務、規范稅費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向服務業,鼓勵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以股票上市、企業債券、項目融資、資產重組、股權置換等方式籌措資金。積極探索服務業利用外資新方式,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規模,鼓勵跨國公司參與國有服務業企業的改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