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乃至實現整個國家的真正富裕,主要取決于農民的收入狀況。本文從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惠農政策的連續性,遏制農資價格上漲,推廣農業“三節”技術,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等方面,探討了如何建立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問題。
[關鍵詞] 農民增收 長效機制 思考
眾所周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現代中國一切問題中的大問題。而“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乃至實現整個國家的真正富裕,主要取決于農民的收入狀況。所以,近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旨在促進農民增收的惠農政策和措施,對農民收入狀況的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從目前情況看,由于種種原因,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仍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農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繼續擴大。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建立起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筆者認為,要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是建立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關鍵
一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一方面要在繼續推進工業現代化和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同時,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大規模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推進多樣化、多模式的城鎮化發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偏差,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均衡發展;另一方面,在大量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向工業、向城鎮轉移和遷移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進農業區域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以工業化、城鎮化帶動農民非農收入增長,以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民農業收入增長。
二是要樹立統籌兼顧的發展觀。首先,要統籌城鄉發展,給“三農”問題更多的關注,像發展城市和工業那樣發展農業,用經營城市、管理工業的理念去經營農業,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競爭力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其次,要統籌區域發展,重視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促進這些地區農民增收,縮小區域差別;再次,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既要追求GDP的增長,更要關注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品的供給,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另外,還要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在農業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進一步提高農業尤其是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產品穩定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在追求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同時,要更加關注農民的生存和發展狀況,把農業、農村、農民發展中的充分就業、良好教育、身心健康、文明素質、消除貧困、社會公平、機會均等、環境優美等問題作為量化標準,作為政府行為的選擇依據。只有這樣才真正能維護和保護好農民的利益,為農民提供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創造農民增收的社會環境。
二、保持惠農政策的連續性是建立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重要保證
自2004年以來,黨和政府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深受農民擁護。但是,農民普遍擔心的是會不會出現前些年那種“糧食少了,政策來了;糧食多了,政策又走了”的情況。由此可見,能不能長期堅持惠農政策,能不能持續加大惠農力度,是廣大農民普遍關心的問題。在關心惠農政策方面,農民除了希望免除農業稅和糧食直補的政策不變外,最為關心的是糧食價格。因為,免稅和補貼帶給農民增收的空間畢竟是有限的,對增加農民收入影響最大的是糧價,如果糧價能維持在現有水平不變,即使糧食不增產,農民也會比以前增加收入,反之,如果糧價猛跌,即使糧食大幅度增產,但只要增產的幅度低于糧價下跌的幅度,農民的收入還會銳減,甚至連農業稅取消、糧食直補等惠農政策帶給農民的好處也會被抵消。因此,要千方百計穩定糧價,確保農民收入的持續穩步增長。
當前,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4年大幅度增產,在這種形勢下,為了防止糧食價格在收獲季節中大幅度下跌,一是要堅決執行糧食最低收購保護價政策,保護農民的利益;二是啟用國家糧食吞吐調節機制,在夏糧、早稻和秋糧上市時期,適當擴大糧食收購量,增加國家的糧食儲備規模,相應減少市場糧食流通量,維持糧食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三是調整糧食進口政策,充分利用國有企業是我國糧食進口主體的格局,首先控制糧食進口節奏,錯開國內同類產品的收獲季節,淡季多進口,旺季少進口甚至不進口。其次少進口口糧,多進口一些加工用原料糧。
三、遏止農資價格上漲是建立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重要條件
農資價格上漲是造成農民增收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其一,政府應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加強對農民利益的保護。加強宏觀調控目前主要是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特別是在解決農業中存在的問題時應使用“一松一緊”的政策,即使用“松”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一方面,對糧農繼續實行“松”的財政政策,主要是鞏固和擴大政府對農業的免稅及補貼政策;另一方面,采取“緊”的貨幣政策,即適當抽緊銀根,防止通貨膨脹蔓延,從源頭上控制農資價格上漲。此外,國家在宏觀調控中還可以建立國家儲備制度,增強對農資的調控能力。
其二,借鑒歐美國家的做法,在對糧食直補的同時,實行價格保護政策。歐美國家農民收入高,農產品市場價格穩定,農業競爭力強的原因是:在對糧食、油料、谷物、蛋白作物、纖維作物等較大范圍的農產品進行直補的同時,還實行了價格保護措施,補貼和價格保護雙管齊下,為保障農民收入提供了多條保障線。我國目前對農業的補貼應包括固定補貼(直補)、不固定補貼(價格支持)和生產補貼三部分。而且應著重運用直補方法,少用提高糧價方法增加農民收入,防止任何部門借口糧食漲價來抬高物價,最后還是犧牲了農民利益。
其三,加強對與生產農資有關的生產資料價格的管理,穩定農資銷售價格。對亂漲價、亂搭車漲價的生產廠家應給予一定的經濟制裁,甚至勒令停產。當然,由于原料漲價等原因,生產企業不得不漲價的,國家可適當允許提高農資價格,但一定要控制亂漲價,同時,在農資價格上漲時,國家可直接給農民一定的“農資”補貼。另外,國家還可以采取傾斜政策,保證重點企業的正常生產,也可鼓勵兼并、重組掉一批小企業,形成規模效益,降低農資的生產成本,保證其價格的穩定。
四、研究、開發、推廣“三節”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是建立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重要途徑
農業生產成本高目前也是制約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灌溉這三項主要生產資料的投入占農業生產總投入的80%左右。要獲得農業的高產出、高收益,就得有一定的投入,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一些盲目的高投入不僅沒有得到高收入,反而造成種糧成本的增加,使增產不增收。如有的農民惟恐缺墑莊稼長不好,一味多澆水,不僅浪費了水資源,而且增加了電費、油費;有的農民認為多施肥可提高產量,就大量施用速效化肥,造成化肥流失多、有效利用率低、肥效差等。這種盲目加大肥料、農藥、灌溉投入的結果,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有的還導致了土地污染、地質變薄等問題的出現,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持續發展和長遠效益。
要克服農民在生產環節上的盲目性,把農業的生產成本降下來,需要大力研究、開發和推廣節肥、節藥、節水的“三節”栽培技術和農藝,盡可能降低農業生產的物耗,減少無效投入,使農民獲得更多的收益。
五、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是建立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基礎工程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決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否轉移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本越高,農民從事非農經營的機會就越多,其從事非農工作的報酬也越高。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勞動者受教育的時間每增加一年,GDP就會增加9%。因而,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提高農民素質,一些發達國家將農村勞動力培訓作為基本國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證,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素質,擴大了農民就業、增收的路子。
學習外國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我們也應把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提高農民素質,一是要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在普及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還需通過各級農校、電大、函大、夜大等,加強對農民的文化科技教育;二是要加強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大力推行綠色證書制度,幫助農民提高務農的技術水平;三是要注意培養一批各方面的農業企業家,使之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帶頭人;四是要搞好一批種試基地、科技示范園區、現代農業實驗基地,培養一批農民技術員;五是要建立健全農村科技市場,組織科技人員送科技下鄉,為農民提供科技培訓、科技咨詢和進行科技承包活動等,真正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趙海東:農業補貼方式的創新與“三農”問題的破解.江海學刊,2006年2期
[2]宗義湘 李先德:中國農業政策對農業支持水平的評估.中國軟科學,2006年7期
[3]劉志揚:美國新農業經濟.青島出版社,2003年版。
[4]許 峰:試論農民增收障礙與增收策略.專家學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