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世紀30年代,在西方已經獲得了較為廣泛發展的“股本社會化”早已經被中國近代企業家宋棐卿關注、吸納、借鑒,并在東亞毛紡公司的治理中廣泛推行和應用。本文擬以天津東亞毛呢紡織公司作為個案研究對象,對其“股本多元化”興起的背景、推行方式以及經濟效應進行初步探索,以便加深對中國近代企業股權結構多元化的理解。
[關鍵詞] 東亞毛紡公司 積聚股資 近代天津
一些外國學者認為,近代私人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不可能有效地積聚和使用可利用的資金。有的學者甚至認為,近代中國的文化或法律環境不利于那些私有大公司的形成,所以通過陌生人聚集資金來經營企業的想法也是不可想象的。國內的研究者也認為,在20世紀30年代初,“股本社會化”的融資方式在中國的企業中較為罕見。
1934年9月4日的《天津大公報》上刊登了一則讓人醒目的新聞,即天津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感謝最近一段時期內購買本公司股票的股民,雖然股票的發行已于近期告一段落,但是“還有許多熱情的股民來信要求成為股東,但本公司很難再繼續接受投資…”,該公司聲明:“那些想購買一兩個股份的人們要等到公司再計劃接受更多的投資時方能購買。” 這則聲明的內容與上述學者的主觀猜測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是何因讓當時僅僅創立了兩年多的東亞公司,在社會上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宋卿大膽實行一種全新的獨具特色的企業“股本社會化”的融資方式,是東亞公司獲得成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一、東亞毛呢紡織公司概況
天津東亞毛呢紡織公司始建于1932年。鑒于當時原料供應、產品銷路等都比較好解決,加之本公司又擁有專門的技術人才,宋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集資23萬元,經過各方奔走,歷盡艱辛,在天津正式創辦了“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經過一年的奮斗,1934年東亞公司的營業漸佳,資本額增至50萬元。1935年東亞將祥和毛織廠吞并,股本增為80萬元。毛線的年產量從最初的15萬磅增加到100余磅。據記載,1935年的東亞公司在全國紡紗市場中,占到了將近24%的份額。1936年東亞公司建造新廠、遷廠,它的資本不僅達到100萬元,而且它的股東幾乎遍布全國。僅用4年時間,東亞公司就躍入天津現代化企業的行列。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打斷了和平時期的貿易往來,以高品質澳大利亞羊毛為原料的東亞紡織廠在一年內陷入了原料短缺的困境。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毛線原料進口十分困難,東亞公司生產每況愈下。為了求得生存,宋卿被迫承擔了為日軍加工麻袋的任務,東亞麻廠正式成立。1943年,因日寇統制毛麻愈嚴,東亞公司又創辦了化學廠。1944年后,宋卿設立了福隆商行、新中商行廣信行(股票交易所)。
抗日戰爭勝利后,東亞毛呢紡織公司為擴張營業規模,資本從32萬元已經增長到3億元。宋卿采用控股、參股的方式,使相互關聯的企業之間形成一種資產紐帶,致使天津東亞公司終于成為綜合性的企業集團。1946年7月1日,東亞毛呢紡織公司更名為“東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宋卿成為天津最早以“企業公司”蜚聲國內外的實業家。
二、積聚股資的靈活策略
東亞毛呢公司從成立之始,與其它企業一樣,采用的是以資本為基礎,依據資本額組建的股東主權下的一種企業治理結構。在正式投產后的幾個月,東亞公司的盈利為8千元。到1933年,東亞公司的資金迅速擴展到30萬元。在1934年3月召開的東亞董事會上,宋棐卿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以每股100元的價格,將公司股票發售給3000個新股東,以實現資本額翻倍增長。” 1934年底東亞股東的總數已達到375個。隨著公司在30年代的發展,其股資也隨之增長。1935年3月,公司的總資本額已達65.3萬元。
1936年的上半年,宋卿制定了另外一個計劃,向董事會提議,發展大量的小股東可以聚集游資,同時可以得到公眾對產品的注意和認同。同年6月,宋卿制定了“全國都有東亞股東”的計劃。他向每個省分配了份額,同時考慮到地區之間的差異,他將中國的省市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江蘇、廣東、湖北、河北和山東)是每省500個股東;第二等級(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河南、山西以及陜西)是每省250個股東;第三等級(廣西、云南、貴州、甘肅、寧夏、察哈爾以及綏遠)是每省50個股東;第四等級(青海、新疆、西康、西藏和蒙古)是中國最貧窮的省,每省至少有10個股東。這個大膽而具有魄力的入股計劃,確實讓東亞公司中那些富有激情的董事們望而卻步。因為他們的建議與宋卿的計劃顯然不同,他們主張: “一步一步實行,從附近地區開始”。
宋卿的積聚股資的計劃通過二個途徑進行實施。一是發動董事們充分利用私人關系去尋找新股東;一是公司登廣告讓社會上的公眾籌資。到1936年中期,公司將它的資本積聚計劃稱為“百萬籌資運動”。同時,公司打出了廣告,請“愛國者”成為股東,并稱“不管多少股票,每個人都可以買”。為了讓購買更加方便,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以及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中國的各個分行都可代理該業務,那些離銀行遠的股東還可以直接寫信到東亞公司購買。
1937年末,東亞已達到了百萬元的目標,并擁有了1800個股東。1940年公司積聚的股份不僅僅是大量的不為管理者所熟知的小股東,而且大量的新股票被公司及其同事所購買。1942年年底,董事會決定實現公司總額400萬的增長,達到1億元的總額,折合4182千股。1946年東亞公司的投資額從2億元增加到3億元。一年以后,資本額再次增加了1.5億元。
三、“社會股本化”的推行方式
推行“股本社會化”的方式。除了采用一般企業通常采用的幾種增加資本的方式以外,東亞公司向社會采用了非常具有特色的招股辦法:
1.倡導“廣征百元小股”。這是宋卿的“資本民主化”的具體體現。1933年初,東亞公司首次宣布開始征集百元小股份的決議,向社會續招股本。無論個人入股或數股,均所歡迎。《廣征百元小股辦法》推出后,人們紛紛爭相購買東亞股份。
2.發行“經銷家酬勞證”。面對英、日等毛線廠家的競爭,東亞公司毫不示弱,特地印制了“經銷家酬勞證”,每張票面洋五元,概不兌現。每銷貨200磅之門市家隨貨即給予此證1張,每湊足20張者得換公司百元股票1張。凡不足20張者,每年可得本公司與股份相同之官息及紅利。如此辦理至三、五年后,全國之各門市經理家均成為東亞公司的股東。
3.在“聞人”中招股。東亞公司招股的對象其中有一部分是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在軍閥官僚中,孔祥熙、韓復榘等人都被東亞發展為股東。宋卿懂得,,一方面可以利用這些名人的威望提高東亞公司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這些人成為股東后,無疑可以作為東亞公司發展的后盾。他們對東亞公司發展的支持,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
在宋卿擴大社會資本思想的指導下,東亞公司最多時的股東可達一萬余戶,遍布全國各地,分布各個階層。他雄心壯志地指出:“東亞的股東要遍布全國。”并說:“不怕股東小,就怕股東少。”
4.實施“員工股東化”增股方式。過去,東亞公司一般采用全部老股東以當年紅利入股的方法來實現增股。1943年以后,宋棐卿提出了實施企業“員工股東化”的新方式。所謂“員工股東化” 就是吸納本廠低級職員和工人成為公司的股東。勻股、贈股、買股是實行“員工股東化”的主要三種方式。據記載,1943年東亞公司共贈予職工股份1995股;1944年贈予工人5936股;1946年總計83640股;1947年折合后總計418200股。
1932年~1950年期間,東亞毛紡公司“股本社會化”的推行,具有由近到遠、從北向南、從東到西、從少到多依次有序地逐漸拓擴開來的特點。招股計劃范圍的延伸與擴大加速了東亞公司營銷網絡的形成,使其股東遍及大江南北,甚至擴延到亞洲一帶。股資積聚的靈活策略凸現了近代企業家宋卿的改革能力和應變能力。
總之,20世紀30年代~20世紀40年代末,在擴大企業資本規模的運作中,面對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睿智善謀的宋卿沒有退縮,而是勇于創新,采取靈活多樣的對策,在社會上征得巨額股金,以“股本社會化”的資本運作方式,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的股權結構方式,而且構建了現代企業所具有的和諧環境。
參考文獻:
[1]天津市檔案館等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28~1937),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天津市政協文史辦編:《近代天津十大實業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宋美云等著:《話說津商》,中華工商聯出版社,2006年版
[4]天津東亞毛紡廠編:《東亞企業文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