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小康社會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產業也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點。體育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在陜西已經有了較好的起步和發展,但從現狀來看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分析把握制約陜西體育產業發展的因素,在新的世紀、新的形勢下,為小康社會建設時期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 制約 陜西省 體育產業 因素
體育產業化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又能反作用于體育的產業化、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2002年12月28日黨的十六大在京順利召開,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小康社會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基礎。陜西地處我國西部,與東部和沿海地區相比經濟還不發達,因而對陜西體育產業的現狀及制約因素的把握,將對陜西乃至整個西部小康社會建設時期體育產業發展及管理創新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從而促進陜西體育產業、體育事業的發展。
近些年來陜西經濟發展的速度較快,1998年至今,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為13%~14%,高于全國GDP的平均增長率,成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體育產業的發展,據調查,陜西體育產業年產值為40~45億元人民幣,年創利稅近3億元,體育產業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一、陜西省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1.體育用品消費市場逐漸成熟,城鄉差別較大。隨著陜西經濟的發展、體育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余暇時間的增加,花錢買健康、花錢去健身已成為一種時尚,體育用品市場逐步走向成熟。目前,市場上的體育用品包括運動服裝、球類器材設備、運動器械器材、戶外運動裝備等等應有盡有,使得體育產業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但這種現狀局限于城市,農村的體育用品市場和消費情況和城市還有較大差別,據調查,陜西省農村居民年均體育消費為0的占47.4%,近一半的人沒有體育消費,年均體育消費在30元以下的占39.9%,僅有12.7%的人年均體育消費在30元以上,可見農村體育用品市場和體育消費情況還不容樂觀,分析其原因,主要和農村的經濟不發達、農民思想文化水平較低有關。
2.競賽表演市場和健身娛樂市場的發展較快,體育培訓與服務市場發展緩慢。近年來,陜西省競賽表演市場和健身娛樂市場的發展較快,體育培訓和信息服務市場發展緩慢。競賽表演市場是體育產業的主要市場之一,陜西的競賽表演市場是20世紀90年代隨著運動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而逐步形成的,盡管競賽表演市場起步晚,但發展速度較快,特別是陜西國力足球隊進軍甲A之后,使陜西足球市場異常火爆,自1994年甲A聯賽開辦以來,全國平均每年每場的觀眾為2.115萬人次,1996年高達2.43萬人次,陜西國力主場觀眾人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中國的“金牌”球市。商業性比賽的不斷增多,給人們提供了觀賞高水平運動競賽的機會,也刺激了大眾在體育觀賞方面的消費。健身娛樂市場是體育產業中的另一個熱點市場,在拉動內需、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目前,陜西已初步形成多種所有制投資主體并存、高中低檔體育服務產品并存的市場格局,省、市經營性的各類球館、游泳、武術、健美中心等經營活動場所也越辦越多,這些經營性企業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滿足了人民群眾健身娛樂的需求,同時大大促進了體育消費的增長。與競賽表演市場和健身娛樂市場相比,有關體育培訓和信息服務市場發展較為緩慢,這主要表現在群眾光看不練的現象比較普遍,群眾缺乏有關體育鍛煉方面的指導、培訓和信息的獲取,而在群眾體育活動中,直接參與體育活動是最基本的,對群眾體育鍛煉方法、知識的有償培訓與指導,這也是體育市場的一個重要內容。
3.體育場館設施數量增長較快,開放、利用率較低。體育場館是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據統計,建國以來,陜西省共修建體育場、館2萬余座,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為承辦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全國城市運動會等大型賽事,一批質量高、現代化的體育場館拔地而起,而且部分場館達到了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這些體育場館為大眾參與體育鍛煉、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硬件保證,但這些體育場館主要用于舉辦一些大型賽事,對大眾開放進行有償服務較少。體育場館除了舉辦大型賽事之外,大多數時間處于閑置狀態,不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且需要有人去管理和維護,在閑置時間對大眾開放體育場館,進行一定的收費,一方面可以用于場館的管理和維護、產生一定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可為大眾提供一定的鍛煉場所。
4.體育有形資產開發較為重視,體育文化產業開發不夠。體育產業的發展應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場有形資產的開發和無形資產的開發。近些年來,陜西體育產業的發展對有形資產如體育場館、服裝、健身器材和體育彩票等方面的開發較為重視,對無形資產的開發還不夠,體育中有很多精神方面的東西能夠起到振奮人心、催人上進的作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在節目間隙播出的體育MTV深受群眾歡迎,如果其市場價值得到開發,必將對推動體育的社會化和產業化進程產生積極作用。
二、對制約陜西省體育產業發展因素的分析
1.經濟欠發達是制約陜西體育產業發展的首要因素。體育產業的發展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一方面體育產業的發展能夠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點;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也影響人們對體育的消費等方面,從而影響體育產業的發展。心理學家馬斯諾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人們就無法形成對其他需要的驅動力。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小康社會的目標,整個中國社會還處于一個從溫飽向小康過渡的時期,人們的基本需要還未完全滿足時還談不到對其他方面的過多消費,這包括對體育的消費。陜西地處我國西部,與東南沿海省份相比經濟還比較落后,我國農村人口占到人口總數的80%以上,1999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090元,陜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縣僅為1408元。據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對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829位居民存款意識進行的專項調查表明有近50%的居民不愿放開手腳消費,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一是下崗失業的可能性使今后收入存在不穩定性;二是教育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將使教育費用大大提高;三是醫療制度改革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支出,而陜西的消費情況與這些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因此,經濟的不發達,居民預期收入的不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體育消費,居民只有在滿足生存需求后,才會擴大體育消費需求,體育產業才會快速發展。
2.管理體制不適應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目前處于一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市場經濟體制已初具規模,但還不成熟,體育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管理體制也不成熟,還存在許多問題,也制約著體育產業的發展。體制問題主要存在與大眾健身產業體制和競技體育產業體制兩個方面,在大眾健身產業方面,主要表現市政府的直接經營阻礙體育產業的發展,陜西的大眾健身產業絕大多數都是由政府來經營,政府部門的體育設施基本上是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修建的,目的大多不是為了經營、贏利,在體育產業化、社會化之后,一些政府投資的體育健身設施也參與贏利性的經營活動,由于政府原本投資的目的并不是贏利,在制訂服務價格的時候價格高低的標準自然和經營性健身娛樂場所不同,更何況有很多單位把這些設計使用當作對員工的福利,是免費對內開放的,這樣就和一些私營的大眾體育健身場所存在著不平等的競爭,而大眾體育健身產業的發展主要應該依靠社會,依靠民間資本,這樣,實際上就阻礙了大眾體育健身產業的發展。競技體育產業方面,最具產業化特點的是競技體育俱樂部,但俱樂部的經營管理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行為的影響,本身還沒有成為一個真正能自我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的法人實體,比如足協擁有俱樂部股份的事實,足協在名譽上是群眾社團組織,但是,仍需要財政撥款,執行行政命令,而且還擁有俱樂部的股份。這種體制造成了一個結果,就是企業失去了獨立的法人地位,不能夠自由、公平地在市場中運行,不能夠按照市場的規律辦事,尋求利潤的企業準則也同樣受到影響。競技體育產業化、社會化得不到快速的發展。
3.封閉保守的思想和傳統的消費觀念。陜西地處我國內陸,歷史上曾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的思想比較封閉、保守、傳統。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這種情況有所轉變,特別是年輕人,但和東南沿海省份相比,除經濟因素的影響外,思想的保守和傳統的觀念仍對人們的體育消費產生一定的影響,體育消費作為一種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娛樂的消費往往被排列在基本生活消費之外的其他消費之后,即使是文化娛樂消費中也很難把體育消費列為主要部分,特別是農村群眾表現尤為明顯,這一點從農村居民年均體育消費的情況中也能看出,這種情況制約體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4.缺乏經營人才。必要的體育經營人才也是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目前陜西體育產業部門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大多不是體育經營的專門人才,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影響他們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水平,在知識經濟時代,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陜西目前只有西安體育學院的社會體育系在培養體育經營方面的專業人才,而且每年的畢業生數量有限,因此,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要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勇勝:廣西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2年第4期,28~29
[2]李愛民 張慶春 周智強:河北省競技體育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1~3
[3]徐金蘭:論我國體育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第3期,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