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司治理模式的存在與演進往往因生存環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博弈分析的結果表明,博弈初始狀態不同,將導致公司治理模式形成與演進的路徑不同,從而形成了現在的呈現多樣化特征的各種公司治理模式。
[關鍵詞] 公司治理模式 博弈 演進
一、公司治理模式的類型
從公司制度演進的角度來看,在股份公司產生的初期,公司治理模式以私人股東主導型的模式為主;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時候,經理主導型治理模式出現,到20世紀70年代末,該模式達到成熟階段;而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退休基金、商業銀行信托機構、保險公司、投資銀行、共同基金等為主體的機構投資者逐漸崛起,從而開始出現了法人股東主導型的公司治理模式。由于賴以存在和運營的環境和條件不同,法人股東主導型治理模式在不同的市場經濟國家又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最典型的有三類:英美模式、日德模式和家族治理模式。
20世紀80年代,前蘇聯和中東歐等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開始實行由中央計劃經濟制度向市場經濟制度轉變。這些國家改革的核心是以市場為取向,強調市場機制在自我調控基礎上自動實現平衡的可能性,實行大規模的私有化。由于權力在政府與市場間的重新配置,導致了經濟體制的根本變革,進而引發了公司治理模式的變革,從而又出現了轉軌經濟國家的公司治理模式。
不同國家(地區)的公司制度相異,各國(地區)都有與其特異性制度相耦合的公司治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客觀世界極為復雜,各國在實踐中運行的公司治理模式都不可能是純粹的單一模式,而往往是許多種模式并行,只不過其中的某種模式有所突出而已。下表是四種主要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較:
從上表分析可以看出,家族治理模式和轉軌經濟國家治理模式與英美模式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家族治理模式和轉軌經濟國家治理模式較英美模式出現的時間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前兩者都在借鑒或模仿后者的成功之處,但是呈現出來的卻又是與眾不同的特征,本文將基于進化博弈論的方法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
二、公司治理模式進化博弈分析
進化博弈論(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是把博弈理論分析和動態演化過程分析結合起來的一種新理論,最初產生于行為生態學。它從有限理性的個體出發,以群體行為為研究對象,合理解釋了生物行為的進化過程。進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的提出使這一理論在經濟社會領域得到了應用,國外學者如Kandori M、青木昌彥等認為,人類經濟社會行為是有限理性個人的動態博弈,是對環境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進化。國內學者如盛昭瀚、蔣德鵬就經濟演化過程進行了進化博弈分析,李少斌、高鴻楨則在研究企業家形成問題中采用了進化博弈論方法。在公司治理研究方面,崔浩等(2004)對公司治理結構下企業所有權的配置進行了進化博弈分析,吳炯(2004)則對英美和日德兩種公司治理結構的演進過程進行了進化博弈分析。
1.基本假設
由于近些年來東南亞家族治理模式和轉軌經濟國家的公司治理模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我們在這里將對此進行分析。無論是東南亞家族治理模式,還是轉軌經濟國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內部人”具有很大的對公司的控制權。我們可以運用進化博弈的方法對企業所有權在內部股東和外部股東之間的分配進行分析。假設:
(1)博弈的局中人集合:N={1,2,… ,n}。
(2)每個局中人策略空間:Si,其中i=1,2,…,n。S(i)≡{S1,S2…,Sn}是局中人i的純策略集為局中人i的混合策略集,其中。
(3)每個局中人的支付函數:Ui,其中i=1,2,…,n。是任意局人,i在局勢下的收益。,根據進化博弈思想,可以構建各局中人策略和支付的一般策略型博弈模型為:>。
2.非對稱復制動態博弈過程與模型分析
假設,有兩類博弈群體,即內部股東和外部股東,分別用A和B表示。兩類博弈群體的策略空間為(Ⅰi,Ⅱi),i=A,B。li表示公司治理模式傾向于使用“內部股東”控制,Ⅱi表示公司治理模式傾向于使用“外部股東”控制。根據博弈論的有關方法構建博弈矩陣,如圖所示:
三、結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博弈初始狀態不同,將導致公司治理模式形成與演進的路徑不同。 Bebchuk 和 Roe(1999)把路徑依賴與公司治理聯系起來,提出了公司所有權與公司治理中的路徑依賴理論。他們的研究發現,一個國家的所有權結構型式有著重要的路徑依賴根源,這種路徑依賴使一個國家的所有權結構型式部分地依賴于早期的型式,當這些國家早先的所有權結構由于不同的環境或歷史事件而存在差異時,即使后來經濟變得很相似,這些差別也會存續下去。李維安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經濟發展的影響、法律政策的影響三個方面,研究了公司治理模式存在與演進的生存環境。青木昌彥認為,當制度重建時,由參與者的認知能力所決定的主觀選擇模型繼續認同舊的基本制度結構,導致舊制度在新政權中以新的形式延續。因此,無論是上述四種公司治理模式的哪一種,由于其產生和發展的環境不同,不同國家(地區)的公司治理模式演化只能按照不同的路徑進行,所以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呈現多樣化特征的各種公司治理模式。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在轉軌經濟國家雖然實行了私有化制度,并采取了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和德日公司治理模式來進行公司制度的改革,結果卻導致公司治理偏離了期望的軌道,出現了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
參考文獻:
[1]李維安:公司治理,[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237~241
[2]萬俊毅 歐曉明 蘇啟林:路徑依賴與公司治理模式的多樣性[J].美中經濟評論,2004.1:7~13
[3]崔 浩 陳曉劍 張道武:共同治理結構下企業所有權配置的進化博弈分析.[J] 運籌與管理,2004,13(6):61~65
[4]吳 炯 彭 飛:公司治理結構演進的進化博弈分析[J] .管理工程學報,2004,18(2):114~11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