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廣大農村地區,金融供給抑制普遍存在,難以滿足農戶和農民的融資需求。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分析外資銀行在中國農村金融市場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論證外資銀行進入的可行性。為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引進多元主體,形成有效競爭機制,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出有力建議。
[關鍵詞] 農村金融市場 外資銀行 可行性 農村金融改革
一、農村金融市場現狀及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戶和農村企業普遍存在著較強的融資需求。同時隨著農村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匯兌、結算等金融業務也成為基本需求,急需建立方便、快捷的金融體系。然而在廣大農村地區,金融供給抑制普遍存在,金融市場缺乏多樣化競爭主體和有效競爭機制。具體問題有:
一是農村金融機構資產質量不高,資本充足率低。2005年末,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26.3%,農業發展銀行不良貸款率為54.1%。二是農村資金流失嚴重,金融機構在農村吸儲多貸款少,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是最突出的問題。三是我國目前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和農村郵政儲蓄,但能有效提供資金促進農民增收的金融機構卻非常有限。
在這樣的現狀下,外資銀行是否應該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并做到既為自己帶來利潤增長,也彌補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供給不足,扭轉金融服務效率低下的局面呢?我們不妨先看看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一般性路線。
二、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一般性路線
從近期發展趨勢來看,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呈幾個特點:一是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支機構的擴張明顯加速,大都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布局戰略為以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為核心向周邊地區輻射;二是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呈多元化形式,共同特征是用其金融創新產品和優質服務來吸引高端客戶;三是外資銀行已經開始更深程度的和中資銀行進行合作。截止2006年9月,22個國家和地區的73家外資銀行在華設立283家營業性機構,27家境外投資者參股20家中資銀行。一般來說,大的外資銀行都有明確的戰略布局,主要目標是重點城市和中心城市。
那么是否對外資銀行來說,中國的農村金融市場毫無價值呢?需要從機遇與挑戰兩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
三、外資銀行進駐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
(1)政策機遇。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為更好地吸引外資,對提供跨國金融服務的外資銀行給予各種優惠。而且我國加入WTO五年了,按約定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的所有權、經營權設立形式的限制,允許其向中國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達到全境開放。同時,“三農問題”正值國家高度關注時期,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保障,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這都為農村金融市場的健康成長和外資銀行的進入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2)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①資產實力雄厚。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一般都是世界著名銀行,它們建立了完善的國際網絡,跨國進行低成本籌資的能力很強。而這種優勢恰恰可以改善中國農村金融市場資金不足的局面。②體制優勢。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保險于一身,滿足多方位業務要求,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③業務創新及服務優勢。外資銀行業已顯現出全球化、自動化、電子化、標準化的趨勢,尤其在金融創新、衍生金融產品、發展新業務等方面始終處于領先地位,還可能不斷研究中國國情,開發新的業務品種,利用獨特的營銷方式,在競爭中掌握主動。④管理水平上的優勢。外資銀行是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發展起來的,按照國際慣例和先進的方法進行管理。
(3)市場前景看好,長期需求穩定且巨大。從供給來看,由于我國二元金融結構的存在,農村中生息資本社會化的程度較低,只有少數農民將其閑置貨幣借給鄉鎮企業或參股,擁有債券或股票的農民更是鳳毛麟角。由于正規金融渠道不足,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潛力急待挖掘。從需求來看,近年來我國農村的經濟活動實體出現了規模經營的農戶,鄉鎮企業,以及公司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致使農村金融的需求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未來需求十分旺盛。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新增資金15萬億元至20萬億元。
(4)長遠利益。當前我國的一些金融機構談農村色變,紛紛從農村撤離,外資銀行如果能夠在此時進入,填補國內金融機構留下的缺口,將長遠受益。首先進入所遇的阻力和競爭很小,成本也就小;外資進入農村金融陣地,包括提供帶有公益性的小額信貸服務,對于提升企業形象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起一窩蜂搶占城市優質資源,放眼于中國農村金融未來的廣闊市場,犧牲一些眼前利益也是值得的。
2.挑戰
(1)農村金融風險的特殊性。在我國,農村經濟是弱質行業,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每年受災面積占播種面積的近四分之一,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比重的40%以上。而這樣高的風險并不能帶來預期的高收益,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業項目收益率也很低。外資銀行在面臨著嚴格的資本充實率的監管,項目的審核也有著嚴格的制度約束的情況下,這些因素使得“逐利”的外資銀行很難開展農村業務。
(2)農業的產業化程度低,低水平鄉鎮企業、民營工業、家庭生產的模式增大了貸款風險和管理成本。這些主體往往獨自承擔風險,經不起市場競爭和波動,給銀行貸款決策帶來困難。此外分散的農戶也帶來了管理成本增加,爭取一百個農戶也許不如一個城市的優質客戶,但成本卻大很多。
(3)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滯后,銀行關于農村企業、廣大農戶的信用信息分散閉塞,為外資金融機構防范信貸風險帶來很大的困難。而且開展農村業務、開闊農村市場,必要的網點建設不可少,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資產建設。此外,農業保險市場的不健全,企業和農戶是否愿意接受外資銀行提供的貸款或相關服務等等,也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外資銀行在農村地區如何宣傳自己,也是重要的一步。
四、外資銀行進入農村市場的策略選擇
既然中國的農村市場對外資銀行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只要采取合理的進入方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行循序漸進的開發,還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外資銀行可以先選擇經濟發達地區,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盈利能力較強的農信社作為合作對象。以澳大利亞澳新銀行為例,該行投入2億澳元換取上海市農村商業銀行約20%的股份(上海市農村商業銀行于2005年8月從農村信用社蛻變而來,在上海布點330家,存款規模與浦發銀行上海總部水平相當,資產質量也具明顯優勢)。荷蘭合作銀行近日也向外界放出風聲,計劃參股遼寧省的農村合作銀行。
2.采取銀行與保險合作的模式分散風險。對貸款進行保險是有效降低信貸風險的方法,但是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相當緩慢,出現供求 “雙冷現象”,一般商業保險公司都不愿開展這類業務。外資銀行往往是大型跨國金融集團的分支,可與內部保險公司合作,優勢互補,風險共擔。
3.利用自身發展成熟的中間業務層,創新開拓具有農村特色的引資服務體系。(1)和農林、管理類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咨詢業務。(2)提供新品種、技術、企業、信息咨詢服務。(3)開展項目論證、策劃業務。(4)開展農戶理財業務。
4.利用自身混業經營的優勢,逐步建立起提供不同類型金融服務的農村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如農村證券經紀公司、農村信托投資公司、農村投資咨詢公司、農村租賃公司、農村抵押擔保公司等。以適應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提出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需求,帶來更多的利潤增長點。
外資銀行這些先期的投入,從短期看并沒創造利潤的,但正是這些帶有公益性的服務,樹立了企業形象,也為長遠市場開發做準備。例如2006年,匯豐集團、花旗集團都捐資于農村地區,調研農村金融市場現狀,傳授重要金融知識與概念,了解農村、農民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具體需求。
五、對政府部門的政策建議
1.著力優化農村信用環境,完善農村信用約束和失信懲罰機制。規范農戶信用等級評審和貸款證使用制度,并建立完善農村中小企業、農戶的貸款抵押擔保機制,針對實際情況實行多種抵押擔保辦法,探索實行動產質押、倉單質押、權益質押等擔保形式,從而增強農村金融機構抵御信用風險的能力。
2.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鼓勵各種金融主體參與競爭。降低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門檻,適度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允許外資金融機構介入農村金融業,使農村金融市場形成一種各種金融機構體制健全、產權明晰、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運轉協調、競爭有序的農村金融運行機制,徹底打破原有的金融供給不足,金融壓抑普遍存在的局面,真正形成基于競爭和效率的農村金融體系。
3.引進外資銀行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建立風險監管為主,合規監管為輔的監管體系。完善對市場準入的監管,對業務經營的監管,完善監管的法規體系,豐富監管方式、手段,防范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林 華:中小外資銀行“下鄉趕集” 金融經濟(湖南),2006年11期
[2]劉唯伊:外資銀行開拓中國市場的戰略選擇 現代企業教育,2006年9期
[3]劉碧君:農村金融體系創新與制度安排 經濟研究參考,2006年13期
[4]徐 薪:武漢金融淺談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及其在中國的營銷策略,200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