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專利權在訴訟方面的濫用是指行為人隨意地起訴別人,從而達到擾亂、損害競爭對手,取得競爭利益的行為。我國加入WTO以后,這類事件層出不窮,給企業造成一定的壓力。因此,迫切需要完善訴訟機制和提高我國企業的維權意識,以最大程度地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利益。
[關鍵詞] 濫用訴權 專利權 訴權規制
孟德斯鳩曾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歷史證明了這一偉大的論斷:百分之百的權力導致百分之百的腐敗。所以套用這句話說,百分之百的權利導致百分之百的濫用,專利權也不例外。專利權在訴訟方面的濫用主要是指行為人隨意地起訴別人,并不一定是出于維權,甚至可能是撲風捉影、虛張聲勢,目的就是擾亂、損害對手,取得競爭利益。
一、濫用訴權的典型表現和問題分析
1.問題專利和垃圾專利的惡意訴訟。“問題專利”是指在授予專利權后,保護范圍過寬或權利本身不符合專利法有關規定的專利;“垃圾專利”則指那些沒有任何創新內容的專利;兩者主要集中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兩個領域。濫用即表現在專利權人有意利用專利制度中對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不進行實質審查的特點,將不符合專利性條件的技術方案申請專利,授權后通過訴訟手段禁止他人使用相同技術或提起侵權訴訟進行威脅。近年來,我國類似的案件已經發生多起,典型的如浙江安吉的“中國竹產品外觀設計專利糾紛”案。
2.濫發侵權警告函。指行為人以警告函、律師函、公開信、廣告啟事和其他足以使對方或第三方知悉的各種方式,向其自身或競爭對手的交易相對人或潛在交易相對人,散布競爭對手侵害其專利權消息的行為,從而達到擾亂競爭對手的目的。如“美國通用訴中國奇瑞侵權”案。
3.訴訟打壓。專利權人明知他人并未侵犯專利權,為了損害對方的利益,通過發起專利侵權訴訟,用過高的訴訟費,嚇退合作伙伴、獲得臨時禁止令等打壓競爭對手。
4.專利懈怠。即專利權人利用專利侵權訴訟時效規定不完善的漏洞,明知侵權行為的存在,卻采用放任的態度,有意不及時提起侵權訴訟,待侵權人發展至一定規模時才提起侵權訴訟以索取高額賠償。這種現象又稱“放水養魚”。
可以看出,這種濫用訴訟權利起訴指控他人,并非單純的“為權利而斗爭”,而是可以達到“一石五鳥”的功效。
(1)訴訟活動,可以分散競爭對手的注意力。因為在訴訟中,跨國公司、技術聯盟既不指出對方的什么產品侵犯了他們的哪項專利的哪個權利要求,也不管有關專利是否被他國企業使用,而是直接羅列出數百、數千項與某項產品有關的專利,指控該產品肯定侵犯了其中的某些專利,否則不可能生產出相關產品。國內企業就必須分散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研究和排查究竟什么地方侵權了,如何應訴。
(2)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例如,中國DVD生產商已向6C聯盟交了30億元的專利費,但直到現在,還不清楚哪些是6C的技術,專利權人是誰,這些專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有多大,而我國DVD生產商今后還得再交200億元。
(3)訴訟的新聞效應損害了競爭對手的企業形象和商業信譽,卻提升了自身產品與品牌的知名度,獲得了一種宣傳上的效應,為其作了免費的廣告。
(4)高昂的訴訟費用,足以把對方拖進一個巨大的泥沼,脫身不得。在互聯網時代,用電子郵件發送律師函、警告函等的成本很低,但我國企業接到律師函、警告函后的分析、答復費用卻很高。2005年,某中國制造商和他的八家國外經銷商被告上美國特拉華州法院,無論訴訟結果如何,我國企業都需要支付高額的律師費——第一個月支付約30萬美金的律師費;此后,律師費增加到300萬美元甚至更高,被律師費這個門檻折騰倒閉的我國企業不在少數。
(5)訴訟可能會動搖對方客戶和合作伙伴的信心。因為,訴訟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暗示其他人不要步侵權者的后塵,所以為避免卷入侵權訴訟,銷售商可能會放棄與被指控企業的合作,用戶也可能因此拒絕購買被指控企業的產品。
二、我國法律對訴權濫用問題的缺憾
對于訴權濫用問題,目前我國法律尚沒有專門規定。盡管專利法第61條規定,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訴前責令被申請人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的申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2001年6月19日)第23條也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2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權利人超過2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繼續,在該項專利權有效期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2年計算。”在一定程度上規制了專利懈怠行為。但不難看出,面對復雜的訴訟濫用行為,這些規定顯得過于單薄和蒼白無力,受害企業往往陷于非常被動和無奈的窘境,原告濫用訴權的法律后果仍然很嚴重。原因在于:一方面根據現行《專利法》第47條的規定,法院的判決不具有追溯力。雖然因原告的“惡意”造成的損失可以賠償,但如何認定惡意頗費周折;另一方面即使認定為惡意,也只是賠償直接損失,對于因涉嫌專利侵權而失去整個產品市場的間接損失是否賠償,如何賠償尚無明確的規定。
此外,處罰機制的不完善和處罰力度的薄弱也使得惡意訴訟人并未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該種行為的發生與蔓延。例如,我國所制定的《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只規定部分的案件收取少量的訴訟費,因此惡意訴訟者就算敗訴,其承擔的經濟風險也不會很大;訴訟后的賠償,也僅對權利人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2年內的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但對2年前的侵權行為不再追究,顯然當事人進行惡意訴訟所面臨的經濟風險往往小于其所追求的不當利益。
三、立法建議和企業應對策略
濫用訴權顯然是對公眾利益的侵犯,應依法對這種濫用行為予以制裁和禁止。法院在專利權人訴訟過程中,如果有證據能夠證明實施的技術和設計是現有技術、公眾可以自由使用的范圍,人民法院可以直接認定不構成侵權。這樣就大大有利于縮短訴訟成本,盡快穩定社會關系。對于專利懈怠,自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之日起,侵權行為持續進行一定時間(如5年)后,明確規定專利權人無權獲得賠償,也無權要求責令該侵權單位或個人停止使用。在適當的時候應修改《民事訴訟法》或做出司法解釋,把濫用訴訟行為納入法律條文的適用范圍之內,并確定濫用訴訟的損害賠償責任。加大處罰力度。通過提高罰款數額的上限、延長拘留的時間和加重濫用訴訟者在敗訴后的經濟負擔等措施,使部分濫用訴訟人因畏懼處罰而對侵權行為望而卻步。
對于企業而言,首先,必須遵守知識產權法,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過去中藥、中醫、武術等國粹為什么世襲單傳?是因為沒有保護知識產權的體系,全社會缺乏這種意識。而現在我國的軟件業為什么在短期內難以趕上印度?也是因為軟件是一種極易被偷竊和盜用的產品,而印度有著極其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從長遠利益來看,一個不注重創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不具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是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我們決不能以現在技術擁有量處于劣勢為借口,助長和放任企業的侵權行為。目前一些有出口權的外貿機構,幾乎從未過問產品的專利狀態,有生意就做。而生產廠的態度是只要外貿部門需要就生產,甚至不知道產品銷到哪個國家和地區,侵權行為在所難免。DVD事件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如果不注重對已有專利權的尊重,不注重在現有技術上的改革與創新,只想憑借“拿來主義”賺取眼前利益,其結果只能是步步被動,好不容易打下的市場也會輕而易舉地為他人所占有。這不僅無助于保護民族產業,反而會徹底喪失本國企業的競爭力。
其次,必須學習和掌握國際規則,強化自我保護意識。面對外國公司的侵權指控,不應退讓隱忍,而應“以牙還牙”,具備足夠的抗爭意識,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自己應有的利益。據統計,2002年美國針對中國企業展開的8起知識產權調查中,國內參加應訴的企業少之又少。2004年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無汞電池,被美國公司起訴侵犯專利權,最后證明沒有侵權。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怕我們的產品打到美國去,如果我們不敢跟他們抗爭,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因此,企業既要遵守國內外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國際條約,尊重在華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同時面對不當指控時也要積極勇敢參與并善于運用法律規則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法]孟德斯鳩著 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上),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2]魏衍亮:《垃圾專利的法律規制》,載《今日科技》,2006年第2期
[3]《商務周刊》,2005年第21期
[4]程永順著:《中國專利訴訟》,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年版
[5]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調研報告》,2004年第36期
[6]《國外專利壁壘愈演愈烈,專家提醒國內企業“小心應對”》,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企業與中國知識產權戰略
[7]王先林:《對思科、華為知識產權之爭中“私有協議”壟斷問題的思考》,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