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體育產業及其產業群已成為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點,世界各國政府都在不失時機地采取各種對策加速體育產業的發展。高等院校是人口密集的場所,具有穩定的消費群體、配置了體育運動設施,以及經驗豐富的體育師資,因此理應成為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地方。然而長期以來,由于觀念陳舊、體制改革滯后等多種原因,高校體育產業未能獲得應有的發展,不僅與國外發達國家高校體育產業的差距較大,與我國體育產業的其他領域也有較大的差距。加快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研究,不僅對于發展我國體育產業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保證我國高校體育事業快速、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市場經濟 體育產業 高校體育
時代在發展,社會要前進。為了富國強民,黨的十六大再次確定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盡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便高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入21世紀,在世界范圍內體育與經濟已完全形成全面結緣的新格局。黨中央不失時機地明確提出:“體育屬于第三產業。”因此,我們必須改變把體育僅僅看成是純福利和純消費的事業,樹立體育也是產業的新觀念。那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給中國體育帶來了什么?現代體育對市場經濟又會有何影響?是我們面臨和重新審定的重大課題。
一、現代體育與市場經濟間的關系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體育的產業意識的增強,為我國現代體育和市場經濟開辟了聯手共進,同步發展的新領域與新途徑。這樣各大公司和企業就可以利用國際和國內各種大型體育比賽作媒介,利用廣告和電視轉播權來宣傳和提高企業的知名度,推銷產品,占據市場,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人們把它稱作 “體育搭臺,經濟唱戲”。而體育界各代表隊的訓練與比賽所需經費又得到了各大公司和企業的贊助與承包,從而使體育的發展獲得了活力與后勁,人們又把這稱作為“經濟搭臺,體育唱戲”,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市場經濟有著旺盛的開發、拓展欲望和及競爭需求;而現代體育具有激烈競爭和強勁的招徠功能及廣告效應。兩者內在特質的一致性和各自優勢的互補性,形成了如影隨形不可分離。隨著市場體制和體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隨著體育與經濟越來越密切地相互介入、滲透、結緣,現代體育與市場經濟必然形成一個渾然一體的全新境界。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體育市場經濟。
二、高校體育產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
高校體育產業是一種特殊產業,是國家寶貴的戰略性資源,是一種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特殊資源。發展我國高等體育產業要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以促進體育教育自身發展為目的,通過樹立新的體育教育觀念,理順體育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及時更新觀念,構建體育教育內在的投資與收益運行機制,提高體育教育質量和經濟效益,建立高校體育產業新體系。
高校體育產業化就是轉換現行體育教育機制,使體育教育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包括對體育教育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優化體育教育資源配置,大幅度提高私人和社會投資的強度和力度,提高體育教育產出的質量和投入效益,促使教育市場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而變化。
1.高校體育產業是市場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長點,當今,體育產業已經成為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并大有成為支柱產業之勢。我國盡管沒有體育產業產值的官方統計數據,但群眾對健身娛樂、競技觀賞和體育用品的消費需求愈來愈旺,不同所有制的各類經濟法人紛紛投資體育產業,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作用,并表現出極大的增長潛力。
2.高校體育產業在優化產業結構,帶動其他行業發展方面的作用開始顯現,體育產業的快速形成和發展,不僅拓展了第三產業的領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起到了優化產業結構的作用。同時,體育產業是一個上游產業,它既能帶動和促進第二產業中的一些相關行業的發展,也能帶動和促進第三產業中一部分行業的快速發展,所以,對整個國民經濟總量擴張和結構改善都有一定作用。
3.高校體育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方面有獨特作用,國家經濟是否真正有了發展,除了要看GDP能否保持持續增長外,還要看就業率的高低。同樣,判斷一項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除了要看這項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還要看這項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方面作用的大小。我國體育產業盡管還處在起步階段,但是在體育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這項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方面起到的獨特作用,已被政府和社會所關注。
4.高校體育產業是提高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重要行業在知識經濟初現端倪,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國民經濟的增長越來越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提升,除了表現在它對經濟總量、結構和就業三個方面的獨特作用外,還表現在它是提高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重要行業。
三、發展高校體育產業的對策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所以當前一個緊迫的任務就是要轉變體育教育觀念、更新教育體制,在向高校體育產業化邁進的進程中,有關部門及教育機構需要轉變觀念,改革教育體制。多年以來,由于國家財力有限,福利性的教育事業支出不得不讓位于生產性支出。體育教育的組織者也僅把體育教育看作是社會的一種福利,并不追求經濟效益,體育教育的規模、數量以及人們對體育的需求都受到財政撥款或福利基金的限制。顯而易見把體育教育限定于事業型之中,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體育市場的需要。因此,學校體育教育在由事業型向產業型轉變的過程中,讓學校體育產業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這就要求學校體育教育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體制。
《大學》開篇即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堅持理想,塑造信任,追求卓越,是人類精神最寶貴的本質,大學正是為此而設。為此,當前高校體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市場經濟時代契機,努力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體育產業應在不斷接納新知識和科技成果的同時,不斷變革其內容和形式,為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吳曉強:21世紀初我國體育教育產業化的戰略思考[J].廣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