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中,道德問題愈來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作者從理性角度對道德及其實現機制進行了分析,指出道德不僅是一種付出,更是一種獲取。它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效應,能夠促進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因此,應借助于市場機制,建立一個將道德水準、市場競爭能力、財產權利結合在一起的新的實現機制,以誘導和調節(jié)人們的道德行為。
[關鍵詞] 道德 效用 實現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自古以來,我國以禮儀之邦而著稱,民風淳樸,崇尚道德。然而,隨著市場化取向的推進,道德問題愈來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道德滑坡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表現之一:社會道德失范。人們拋棄了“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尚儉的生活消費觀,物欲急劇膨脹。對物質財富的獲取不擇手段。道德失范導致社會秩序混亂,交易成本劇增,資源浪費嚴重。
表現之二:職業(yè)道德淪喪。官員索賄,醫(yī)生收紅包,商業(yè)信譽殆失,社會誠信度下降,大有人人自危之感。
表現之三:家庭道德遭遇危機。虐待老人、遺棄子女、吃喝嫖賭、家庭暴力等不道德現象時有發(fā)生。
由于道德滑坡的諸多現象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出現的,因此,市場經濟就獲得了原罪,并由此得出了一個結論:道德與市場經濟是一種負相關關系,二者只能擇其一。要么崇尚道德,抑制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要么發(fā)展市場經濟,道德滑坡則不可逆轉。顯然,這都不是社會發(fā)展所要求的。那么,二者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呢?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必須換個思路,另辟溪徑。
我國有關道德的論述,存在兩大局限:一是都將道德界定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不涉及實踐者的動機和感情。二是將道德限制在道德主體的內心體驗和精神活動領域,斬斷了它與經濟活動的關系。這樣就使道德成了行為主體的一種人格特征,只有通過個人修煉才能獲得,道德成了一個純理性的東西。事實上,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人,其個體行為都具有“經濟人”的特性,都是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道德主體的行為也不例外。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道德及其實現機制進行經濟學分析,尋找影響它的內在變量,把握其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以促進道德建設。
二、道德也是一種“獲取”
依據行為科學的解釋,人的任何行為都是以特定的動機和情感作支撐的。恩格思對此曾作過精辟的論述:“在社會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不是沒有自覺意圖、沒有預期目的的”。作為調整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協(xié)調物質利益的道德行為,更是離不開動機與情感的支撐。因此,我們對道德的分析,應從行為規(guī)范與動機和情感兩個角度來進行。
從行為規(guī)范角度看,道德對行為主體來說,是一種付出。因為在社會生活中,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自己的物質利益追求。而相對稀缺的社會資源不可能使每個人的要求都得到滿足,這樣必然發(fā)生利益上的矛盾和沖突。在協(xié)調個人與社會的矛盾和沖突時,只能對個體進行約束,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以建立一種秩序。正是通過對個體行為的規(guī)范及實施,才使社會由無序進入有序,保證了社會和他人的利益。所以,從行為規(guī)范來講,道德要求行為主體做出一定的付出。
道德既然是一種付出,它必然要求道德主體承受一定的犧牲和艱辛。而這種犧牲和艱辛人們更多地將其解釋為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傳統(tǒng)的力量。無疑這只解釋了問題的一部分。因為這些因素都屬于外生變量,是一種外在的強制力,它使人們的道德行為變成了環(huán)境約束下的被動行為。現實生活中,行為主體的道德行為更多的是一種自主追求。 這種自主追求的內在動力必須從行為主體的動機和情感上來分析。
從動機和情感角度看,道德也是一種“獲取”。社會生活中的人,都具有“經濟人”特性,均要在特定的環(huán)境約束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消費個體角度看,所有的人都要實現他們的效用,即滿足程度的最大化。道德主體的道德實踐也在于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對此,可以用經濟學的效用函數進行論證。
若令消費集X代表一切備擇物或整個消費計劃的集合,即它們是消費者能夠設想到的集合。X1、X2、......為不同的消費束,并滿足條件X1、X2、......∈X,則X1、X2、......的某種組合獲得的效用水平可以用效用函數表示為:UL=UL(X1,X2,......)。
效用函數中的自變量是一個無限向量,人們選擇決策時,遵循的原則是各種自變量組合的效用最大化。人們行為的千差萬別,并不在于他們是否放棄某種追求,而在于他們效用函數自變量的構成和權重不同。如果他們效用函數的自變量很少,而物質財富影響程度的權重很大,他們就可能為實現有限的物質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惜損害他人和社會。如果他們的效用函數的自變量很多,且精神變量的權重大,他們就會選擇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方式。
道德也能給行為主體帶來效用,即精神上的滿足。正如茅于軾先生所言:“對道德的追求是一種精神享受”,“你越是追求它,它越會引你進入更高的層次,獲得過去沒有體會過的滿足”。“道德是一個人幸福的真正源泉”。
從道德能夠產生個人效用角度講,它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道德產品與物質產品有一定的區(qū)別。物質產品提供的是物質效用,而道德產品的消費可以給道德主體提供一種“標簽價值”,使道德主體獲得一種無形的人格資產,以滿足他們對尊重、贊美、榮譽等精神方面的高層次的需求。
對道德產品提供的效用的追求,成為道德主體將道德實踐作為一種自主行為的內在動力。正因如此,道德的行為不僅是一種付出,而且是一種獲取。這正是道德行為持續(xù)不斷、經久不息的動力。
三、道德的外部效應是維系社會秩序的基礎
道德行為之所以被人們所推崇,成為維系社會、并使之得以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范,原因在于它存在很強的正外部效應。
1.道德能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yōu)。道德主體在進行道德實踐時,其行為受到道德律令的嚴格約束。在物質財富的占有上,道德律令的基本要求是合理而有節(jié)制。道德主體也離不開“利”,但他們求取的是“義”中之“利”。在社會物質財富既定的條件下,道德人將社會財富中的較大份額留給普通人,從而使普通人的財富擁有量和福利水平增加。若道德人將自己的一部分財富贈予普通人,普通人則在不付任何經濟代價的條件下而收益。由于道德人與普通人的效用函數自變量的構成和權重不同,滿足偏好存在差異,因此,道德人在財富上的取舍可以改變同量財富的總效用。對此,我們可以用無差異曲線的盒狀圖予以分析。
假如在道德人與普通人的效用函數的自變量中都包含著物質產品(XW)和道德產品(Xd),效用函數為UL=UL(Xw,Xd)。在資源既定的情況下,產品要在道德人和普通人之間進行有效的分配,以實現優(yōu)化配置。
由于道德人與普通人的偏好存在著差異,在其效用函數中自變量的構成和權重不同。道德人的效用函數中,道德產品的權重更大一些,普通人的效用函數中,物質產品的權重更大一些。比較而言,物質產品的邊際效用對普通人來說大于道德人。因此,我們可以改變原有的分配格局,減少道德人產品組合中的物質產品,增加其道德產品;對普通人而言則相反,增加其物質產品,減少起道德產品。這樣道德人與普通人的無差異曲線相切,意味著道德人的效用水平沒有變,仍然維持在原來的水平上,而普通人的效用水平提高到了,從而實現了資源既定條件下的帕累托最優(yōu)。道德人之所以能在減少物質產品消費的情況下保持效用水平不變,原因在于道德產品提供的效用彌補了它在物質產品方面的效用損失。總之,道德人的財富贈與,可以實現帕累托改進,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2.道德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產出水平。任何經濟活動,都存在著交易成本。它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等。交易成本的大小,反映著社會資源的利用程度及產出水平。道德實際上是一種隱含性契約。對契約的普遍遵從,可以大大節(jié)約一個社會的交易成本,使有限的資源配置效率得到帕累托改進。一個由道德人組成的社會,可以大大減少交易成本,節(jié)約資源,提高有效產品的產出水平。
3.道德產品供給的增加。可以改進社會福利水平。效用函數中自變量的構成和權重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隨著物質產品消費的增加,所能帶來的滿足程度是遞減的。為了維持原有的效用水平不變,人們必然要增加道德產品的供給。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就說明了這一道理。隨著人們對道德行為的追求,道德產品的供給增加,社會福利水平得以改進。一個由道德人組成的社會,人們會以誠相待,社會生活井然有序。道德對社會福利水平的改進,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總之,這一系列正外部效應,使得道德成為任何社會不可缺少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構成維系社會秩序的基礎。
四、道德的實現機制及其變化
從行為主體的動機和感情看,道德是一種獲取。但不是對物質財富的獲取,而是精神上的滿足。其內在的驅動力是愛,是對家人、朋友、工作、事業(yè)和確定對象的愛。愛到了極至時,艱辛和犧牲不僅可以承受,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變成了享受。如果對問題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這個層次上,那道德就成了一種自發(fā)行為,社會只能勸戒人們向善。這樣,在現實的付出面前,它就顯得蒼白無力。一個社會要用道德來維系秩序,就必須有一套內在機制,誘導、調節(jié)人們的行為,使其在付出與獲得之間作出合乎理性的選擇。由此,涉及到道德的實現機制問題。
道德的實現機制仍然遵循經濟學第一原理,靠物質利益來驅動。傳統(tǒng)社會,產品的實現方式是靠權力支配直接實現的,對位置權力的獲取成了競爭的焦點。因此,道德的實現機制是將位置權利的競爭和道德聯系起來。道德水平高——社會位置高——財產權利大,德位掛鉤。道德是分配權位的必備條件,做官為宦的基本途徑就是修身養(yǎng)性。這種以德分配社會財富的機制,使人們很容易在付出和獲取之間做出選擇,誘導社會生活中存在較多的道德行為。
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改變了傳統(tǒng)的產品實現方式,不再是權力直接支配,而是通過市場等價交換。位置權利不再是財富分配的唯一方式。財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使德位脫鉤。聯結社會高位的通道,除了道德以外還有其他途徑,道德水準的高低與財產權利的大小不存在必然聯系。另外,經濟轉型期市場競爭規(guī)則不規(guī)范,濫用規(guī)則者仍然可以非法獲益,這種位置權利分配中的非道德化傾向,必然導致市場經濟發(fā)展進程中的道德滑坡。因此,市場化改革以來,出現道德危機的根源在于道德實現機制發(fā)生了變化。
五、幾點啟示
基于對道德問題的上述認識,今天的道德建設應有新的思路。
1.建立有效的道德實現機制。在市場經濟中,道德實現機制的建立仍然要借助于市場機制。應將道德水準與市場競爭能力結合在一起,加大道德在市場競爭中獲取財富的權重,形成道德水準——市場競爭——財產權利相統(tǒng)一的運行機制,從而驅動人們的道德行為。
2.規(guī)范市場秩序。道德建設不僅僅涉及的是道德主體的問題,還涉及到外部環(huán)境。應進一步完善市場制度和規(guī)則,規(guī)范市場秩序,堵住非道德行為獲取社會財富的通道,并對非道德化行為進行嚴懲。
3.提高社會成員的文化素質。對道德效用的體驗和感受,與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密切相關。文化水平的高低,決定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感悟,同時,也決定其需求的層次,改變效用函數中自變量的構成和權重。因此,人們的文化水平越高,道德情感越強。道德建設的一個主要途徑是提高人們的文化水平,提升他們的需求層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43頁
[2]郭劍雄:《也議道德產品的轉化》.經濟學消息報,第四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