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獲科研基金資助情況:遼寧省社科聯立項課題《遼寧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06lnsklktjjx-254-219);
遼寧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適應遼寧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完善我省高等學校學科建設的對策研究》。
[摘要] 以1995年~2004年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對遼寧省1995年~2004年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進行了初步分析,主要從產值結構的比較、就業結構的比較以及遼寧產業結構的的技術經濟分析等三大方面對我省的產業結構調整進行實證研究,從而對我省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技術經濟分析
近年來,遼寧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在1995年~2004年間,國內生產總值穩步增長。“十五”以來,遼寧對產業結構進行了戰略性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已呈現第二產業逐年上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逐年下降的趨勢,從數字上看,遼寧已進入了工業化中后期的階段。作為傳統的工業大省,雖然目前產業替代速度在全國同類省份中相對較快,但其發展水平和結構布局與國際上和國內一些省市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產業結構升級在遼寧的發展過程中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以下本文將對遼寧省產業結構的總體狀況進行分析,從而對遼寧省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理論依據。
一、產值結構的比較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1995年~2004年間遼寧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狀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遼寧國內生產總值的三次產業構成,在同一時期,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呈現很嚴重的劣勢。雖與江蘇省相比并無太大區別,但產業構成的優化程度卻明顯低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從1995年~2004年十年間遼寧各產業產值的變動來看,遼寧第一產業產值的變動趨勢是呈下降態勢,第二產業的變動在1995年~1998年呈現下降趨勢,但在“十五”期間,第二產業比重又逐漸上升,這無疑是國家提出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方針對東北尤其是遼寧的許多重化工業項目支持發展的結果。與中國平均水平以及其他省市第三產業比重發展趨勢相反,遼寧的第三產業比重十年來的變化不大,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雖然略高于國內平均水平和廣東、江蘇、浙江等省水平,但與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差距則很大,表現為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不夠,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緩慢。僅從產值構成可見,遼寧雖仍處于工業化時期,但從產值的產業變動來看,遼寧已處于工業化中后期。
表1國內生產總值的三次產業構成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5》,《遼寧統計年鑒2005》,中國統計出版社。
二、就業結構的比較
十年來,遼寧與全國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的差別狀況可從表2來分析:
表2 三次產業的從業人員構成 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5》、《遼寧省統計年鑒2005》中國統計出版社
從就業的產業構成來看,遼寧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二產業、三產業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上海、北京、廣東和浙江等發達省市相比劣勢明顯,第二產業比重過高,而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低。
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全國平均水平變化比較緩慢外,遼寧從業人員的三次產業構成的變動水平明顯低于上海、北京、廣東和浙江等發達省市。在1995年~2004年間,遼寧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逐漸減少,這與其他城市的發展趨勢一致,但十年間遼寧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增加了近6%,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十年僅變化了13%,這與北京、上海、江蘇等發達地區的情況正好相反,這些發達地區均是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逐漸降低,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大幅度提高。遼寧的這種變化反映了雖然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在大幅下降,但從業人員不是向容量大的第三產業轉移,反而向第二產業轉移,這種現象與我國部分發達地區的變化和國際經驗是不同的,反映了遼寧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較弱。上述狀況表明,遼寧加快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對提高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意義重大。
三、遼寧產業結構的的技術經濟分析
1.產業結構變動度分析。為衡量產業結構的變動程度,現引入產業結構變動度指標。它表示一地區一段時期內三次產業構成變化值的絕對值之和。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K為產業結構變化值,Qij為報告期i次產業構成百分比,Qi0為基期同次產業構成百分比。經計算的遼寧1995年~2004年間產業結構變動值如表3所示:
表3產業結構變動度對比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5》、《遼寧省統計年鑒2005》,中國統計出版社。
從產業結構變動度的對比可以看出,遼寧從1995年~1999年這5年間的產業結構變動度為13%,雖然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卻遠遠低于表中北京、浙江等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變動度水平,表明了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全國很多地區都在抓住機遇迅速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遼寧調整產業結構的速度緩慢。從2000年到2004年,遼寧產業結構變動度為5.32%,雖然略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但仍然低于表中上海、廣東、江蘇等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變動度水平。而1995到2004年間,遼寧產業結構變動度為10.76%,不僅遠遠低于表中除上海外所有省市的產業結構變動度水平,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4%。
以上分析表明,遼寧為了適應變化的市場需要,,以提高全省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但是,從1995年~2004年,遼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和采取的措施已經走到全國的后面,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如何在“十一五”期間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是我省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
2.產業結構偏離度分析。產業結構偏離度是當前測度產業結構效益的一種有效的、較直接的方法,其含義為勞動力結構與產值結構(本文指GDP的百分比構成)之間的一種不對稱狀態,偏離度越大,說明勞動力結構與產業結構越不對稱,說明產業結構的效益越低。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P為產業結構偏離度,Li為i產業從業人數比重,Ci為i產業產值比重。
經計算,從表4可以看出,2004年遼寧產業結構偏離度最低,說明遼寧產業結構的效益比較高,這種情況表明遼寧整體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的組合狀況調整的比較適宜,各個產業的人力資源配置狀況比較合理。從三次產業的偏離度看,遼寧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偏離度均為負值,反映了遼寧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比較低,產值比較高,表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效益和效率都比較高。第三產業的偏離度為正,表明這個產業的產值比重低于就業比重,第三產業人力資源的進一步優化配置將會對遼寧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表42004年遼寧與全國部分省市產業結構偏離度對比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遼寧省統計年鑒2005》整理得出。
四、促進遼寧產業結構優化的對策建議
1.針對遼寧的實際情況,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著力提高產業結構效益尋找產業結構的優化路徑。從各國與各地產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提高產業結構效益,遼寧重點產業選擇應遵循如下原則:
(1)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有利于拓展新的消費領域。
(2)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較強的產業關聯性,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提高經濟增長的集約化水平。
(3)具有較明顯的區域特色,有利于發揮我省的綜合優勢。
(4)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利于較快收回投資,擴大就業。
2.改變第三產業發展遲滯的狀態,通過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吸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向產業結構高級化推進
遼寧應該從實際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制定適合自身的產業政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金融、貿易、旅游、會展、交通等行業,引導勞動力向其轉移。大幅度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尤其是增大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促使遼寧省的開放功能、綜合服務功能和國際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重點扶持適用性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發展“三高”農業、信息產業、環保產業等)、新興服務業(主要發展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租賃服務、法律服務、社會調查服務、物流、審計服務、廣告服務等)、商貿旅游業、建筑與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五大領域。
3.建立適合遼寧產業結構優化的人力資源配置體系,提高各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調整教育結構,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技能。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遼寧省地區功能提升,對新一代從業人員提出更高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要求,這需要加大教育投入,調整教育結構和專業結構,加快培養新興產業、支柱產業所需的有職業技能的高素質勞動力,力求使專業結構、人才規模、人才質量與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相適應。
參考文獻:
[1]武少俊:國家發展計劃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周振華:產業結構優化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曲世民劉立:注重推進大連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宏觀經濟管理.2006(1):70~7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