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對循環經濟立法基本原則的概念、特征、意義的探討,指出循環經濟立法主要包括3R原則、多層次推進原則、多主體參與原則和經濟刺激原則等四項基本原則。
[關鍵詞] 循環經濟 立法 基本原則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環境、資源等問題變得越來越嚴峻,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節約型社會,走循環經濟道路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發展趨勢。為適應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我國將加快循環經濟立法進程,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從理論上研究循環經濟立法各方面的問題,就成為學界不可推卸的責任,基本原則方面的探討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
一、循環經濟立法基本原則的概念
要研究循環經濟立法的基本原則,就必須清晰地界定循環經濟立法基本原則的內涵和外延。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原則”是指“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但“原則”一詞在法律中有其特殊的含義,世界著名的美國《布萊克法律詞典》將“原則”解釋為“法律的基本性的公理或原理;可以看出,“原則”在法律中,或說“法律原則”是指構成法律基礎和根源的總的或根本性的規則或原理。
循環經濟立法的基本原則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是指循環經濟立法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各種指導準則,包括憲法原則、環境法的基本原則、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以及其他與循環經濟立法相關法律的基本原則,還包括循環經濟立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則。狹義的專指體現循環經濟特點,直接表現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意圖、主要戰略和基本要求的,在推進和實施循環經濟的活動中應當始終遵循的指導準則。本文所論述的是狹義上的循環經濟立法基本原則。
二、循環經濟立法基本原則的特征
循環經濟立法基本原則和其他法律基本原則一樣具有如下三個基本特征:
第一,它貫穿于整個循環經濟立法和司法活動,能夠體現循環經濟的本質和特征,對各項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的規定和實施都有指導作用,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性。
第二,它是由法律規定的。循環經濟立法的基本原則雖也為立法的指導思想,但它須具體化,由法律固定下來。不是以法律條文規定下來的內容,不能為循環經濟立法的基本原則,只能是一些“學說”、“習慣”或“精神”。
第三,在循環經濟立法中的最高命令性。循環經濟立法基本原則是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的規范化和集中體現,因此,制定和采用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制度、主要措施乃至更為具體的制度和措施時,都應當遵循和體現基本原則的內容和要求。
三、循環經濟立法基本原則的意義
基本原則不僅是立法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也是法律實施的指導思想、基本精神和核心內容:
1.從立法上看。循環經濟立法的基本原則是制定和實施循環經濟的指導方針、主要精神和基本要求。循環經濟立法是一種有目的的國家活動,有著一定的理論原理和指導準則。
2.從執法上看。循環經濟立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理解循環經濟立法的依據和補充法律漏洞的基礎。任何法律的適用都離不開對法律的解釋、理解,理解是否準確,解釋是否合法,都要靠以其是否合乎基本原則來衡量。它可以彌補在其自身邏輯演繹中經常發生法律適用脫離法律之最初目標的弊端,給執法者的自由裁量權以合理、合法依據和限制。
3.從守法上看。循環經濟立法的基本原則也是企業和社會公眾的行為準則。循環經濟立法的法律規范是從循環經濟立法的基本原則中推導出來,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和具體性,因此,企業和社會公眾首先應以循環經濟立法的法律規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但當循環經濟立法的法律規范對有關問題缺乏規定時,就應以作為法律規范本源的基本原則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四、循環經濟立法基本原則的主要內容
根據國外有關循環經濟的立法和實踐,并結合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循環經濟立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
1.3R原則。德國于1994年公布、1998年修訂的《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第4條規定的循環經濟的原則,首先要避免產生廢物,特別重要的是要減少廢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或用來獲取能源(能源利用)。這些原則在國際上被簡化為3R原則,即Reduce(減量化原則)、Reuse(再利用原則)和Recycle(再循環原則)。
減量化原則要求消費較少的原料和能源來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預防和抑制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再使用原則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環原則要求產品經過消費(生產性消費或生活性消費)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廢物。
3R原則構成了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減量化是首要原則,它要求生產和消費必須盡可能地從使用污染環境的原料和能源轉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來,從而奠定了減少污染排放和廢物資源化的基礎,是再利用和再循環的前提。反過來,通過再使用和再循環原則的實施,深化了減量化(特別是對廢棄物產生的減量化)原則的實施。3R原則是循環經濟立法的首要原則,它同整個環境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是一致的。《環境保護法》第25條規定:“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應當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采用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這實際上與3R原則是相通的。
2.多層面推進原則。發展循環經濟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必須從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次上全面推進。一是在企業層面上,推行清潔生產,采用新的設計和技術,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污染物產生的最小化,將單位產品的各項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進標準許可的范圍之內。二是在區域層面上,按照生態產業鏈發展的要求,通過在企業群、工業園區和經濟開發區中發展生態工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將一系列彼此關聯的生態產業鏈組合在一起,通過企業和產業間的廢物交換、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減少或杜絕廢棄物的排放。三是在社會層面上,推進綠色消費,建立廢物分類回收體系,注重一、二、三產業間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梯級利用,最終建立循環型社會。
目前國際上在這三個層面上都形成了比較成功的模式。企業的層面上的小循環模式,以美國杜邦為例,他們讓車間的廢物到下一個車間變成原料,廢物通過梯形利用越來越少;區域的層面上的中循環模式,以丹麥的卡倫堡模式為例,卡倫堡工業區根據自身的資源情況,將發電廠的熱供給煉油廠和制藥廠,同時解決周圍居民的供熱,發電廠脫硫產生的硫酸鈣是石膏板廠的原料,發電廠燃煤產生的粉煤炭來鋪設公路,并供給小型的水泥廠,煉油廠的廢水又可供給發電廠用來冷卻,這樣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資源利用的效率也得到提高;社會層面上的大循環模式,日本的資源再生系統由3個子系統構成——廢物回收系統,廢物拆解、利用系統以及無害化處理系統。
3.政府促進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原則。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公眾的作用,做到政府調控、企業運作、公眾參與三者結合,首先,推進循環經濟是國家的職責,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加強公共管理與服務,以促進企業推行循環經濟模式;其次,企業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三項原則主要是靠企業來實行的,企業運作的成效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再次,非政府組織和公眾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國家各部門、地方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公眾等相關主體,應根據各自的責任和義務,發揮各自應有的作用,互相協作、積極參加實現循環型社會的活動,政府、企業、公眾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4.經濟刺激原則。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調動各行各業的積極性,鼓勵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經濟刺激就是運用經濟手段,通過給予或剝奪物質利益來誘導、調節和控制人們(包括個人和各種經濟組織)的活動。在環保領域通常運用的經濟手段包括環境稅、財政刺激、政府采購、綠色補貼以及可交易許可證等。例如日本,國會每年通過的與環境有關的預算超過1萬億日元,其中用于垃圾處理和再利用的預算為1500億日元。目前,日本家庭生活垃圾的處理由地方政府負責,所需費用主要來自地方稅收。工業垃圾的處理和再利用則由企業自行負責,政府通過提供補助金、低息貸款、免稅等經濟手段幫助企業建立循環經濟生產系統。
五、結語
由于循環經濟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相對新興的理念,循環經濟立法總體上也還處在初步階段,因此,循環經濟立法的基本原則也還在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循環經濟立法的基本原則既要借鑒他國的先進經驗,注重世界新的發展趨勢,同時也要立基于我國的實際,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循環經濟立法基本原則的體系和內容。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549
[2]趙國清:外國環境法選編[Z].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838~839
[3]崔如浩:試論循環經濟的科學內涵與基本原則[J].理論前沿,2004(18):22~2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