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家“中庸”思想包含著深刻的哲學內涵,作為儒家思想重要方法論的“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至今還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文章通過列舉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執中、市場與企業生產組織方式的執中和收入分配中效率與公平的執中等現實經濟管理實踐中的幾個典型的中庸之道,舉一翻三,從實證的角度證明儒家中庸哲學在經濟管理領域的適用性,并提醒人們,在經濟政策的制定、管理的實踐過程中,盡可能的少走極端,要“允執其中”,避免“過猶不及”。
[關鍵字] 中庸之道 過猶不及 允執其中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庸之道又是儒家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什么是“中庸之道”?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執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中庸》首篇既指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國大百科全書對“中庸”的解釋為:“中庸的基本原則是‘允執其中’,要求把握適當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合于既定的道德標準。”宋代朱熹在《中庸》的題解中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作為中庸的最基本方法,即是孔夫子所說的,“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允執其中”,以反對“過猶不及”,倡導只有走不偏不倚的道路,才能治理好國家和管理好社會。縱觀世界經濟、管理的理論、實踐的演進軌跡,處處都體現著中國儒家的中庸思想,表現出“不偏不倚”,“允執其中”的發展趨勢。本文就經濟管理理論和實踐領域中的幾個典型的“執中”作一概括性的描述,以期從實證的角度證明儒家中庸哲學思想在經濟管理領域的普適性。
一、有政府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執中
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其經濟體制選擇的是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它們崇尚自由競爭,崇尚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完全排斥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將政府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僅僅定位為“守夜人”的角色,認為對經濟干預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系統的演進,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得到充分顯現:首先,市場調節具有盲目性。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后的調節,從價格形成、信號傳遞到產品生產有一定的時滯,并且,企業和個人掌握的信息不完備,決策有一定的被動性和盲目性。這種市場信息的滯后性和市場競爭的盲目性,決定了市場調節必然是一種伴隨著破壞性的調節,在市場對微觀主體的行為進行調節的同時,必然伴隨著資源的浪費(如企業破產、改變投資方向時產生的大量沉沒成本),使有效配置資源的目標難以得到實現。其次,市場功能存在缺陷。市場機制在形成壟斷的部門或行業中失去了作用;市場機制對解決經濟活動中存在的外部性問題也無能為力;單純的依靠市場調節,必然會帶來公共品提供的嚴重不足等等。最后,完全市場競爭會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嚴重的兩極分化又會反過來影響社會的穩定,使市場機制難以正常發揮作用。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充分認識到自由市場經濟下競爭的無政府狀態與社會化大生產對生產的組織性、計劃性要求之間的矛盾,于是試圖找到一種新的經濟體制來取代存在缺陷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其繼承者斯大林甚至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然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也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形成的根源集中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信息不完全問題。制定計劃的依據是信息,計劃制定部門要制定準確的計劃,必須要及時掌握完備、準確的信息,而要獲得制定龐大的國民經濟計劃所需要的完備信息,在當前的情況下幾乎是不可能的。其次,激勵不兼容問題。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價格關系成為一種純粹的數量關系,失去了信息傳遞和經濟激勵的功能;在嚴格教條的計劃下,各級經濟部門和微觀主體都只是機械地執行計劃,失去了創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動力,計劃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都缺乏必要的經濟激勵。
由此可見,自由市場經濟和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實際上都走了兩個極端,都處于“過猶不及”的狀態。人們在長期探索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兩個極端經濟體制的弊端,世界各國都紛紛對其實施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有國家宏觀調控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即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的功能,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體現市場,同時輔之以政府的宏觀調控——體現計劃(當然是指導性的),將計劃與市場有機的結合,充分體現儒家“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中庸思想。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屬此列。
二、企業聯盟——市場交易方式與企業組織方式的執中
科斯的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市場的替代物”,企業之所以產生(替代市場)是因為市場交易存在交易費用。而將某種產品生產過程中涉及的各環節納入到一個企業的內部,用企業的權威,利用企業內部的計劃(行政命令)統一協調各生產環節的行動,來取代原先在市場組織方式下各環節間的討價還價行為,可以大大地節約交易費用,因此企業就應運而生。如果單從交易費用節約方面考慮,企業的規模應該是越大越好,甚至將整個國家的所有生產單位都一體化為一個企業,就能使交易費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節約。然而,企業的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理論上存在一個合理的邊界,因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在交易費用得到節約的同時,企業內部的管理成本、信息成本也在上升。當企業規模擴大到邊際管理成本的上升抵消了邊際交易費用的節約之后還有余時,就進入了規模不經濟階段。因此,邊際管理成本上升與邊際交易費用下降相當時的企業規模就成為企業最大規模的邊界。
但是,經濟學家、管理學家以及企業家們始終對企業間存在的交易費用耿耿于懷,致力于尋找最大限度地節約交易費用的途徑。于是,實踐中企業聯盟、供應鏈管理等執中的組織方式就應運而生。如果我們將企業和完全市場交易看作是生產組織方式(或勞動分工方式)的兩個極端,那么企業聯盟、供應鏈管理實質上就是對企業與市場兩個極端的執中。以供應鏈管理為例,供應鏈內的企業還是獨立的企業,按照各自的分工獨立完成各自的生產、銷售業務,企業間還是以市場交易的方式完成供應關系,體現出市場組織方式的特征。但它又不同于完全的市場交易方式,因為在供應鏈內的企業之間往往要達成具有較強制約力的協議,確保企業間形成較緊密的相互協作關系,整條供應鏈在核心企業的“領導”下,從整體利益出發,統一行動,協調一致,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完全市場交易方式下的討價還價以及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使交易費用得到節約,因此,整條供應鏈又體現出企業組織方式的特征。從供應鏈所體現出的以上兩個特征來看,供應鏈確實可以看作是企業與市場兩種生產組織方式的執中,走了一條揚各家所長、避各家之短的中庸之道。企業間形成戰略聯盟的實質也與此相仿。
三、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收入分配中的兩極分化與平均主義的執中
何為效率?何為公平?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給出確切的定義。本文從收入分配的角度,給出筆者心目中對效率與公平的簡單理解:所謂收分配的效率,就是誰貢獻得多,誰就拿得多,即各種要素根據其貢獻獲得相應的收入分配;所謂公平,就是收入分配的相對均等。單純從經濟學上講,收入分配中講效率,可以有效地動員更多的生產要素投入到生產活動中,從而使整個社會有更多的產出,是完全符合經濟運行要求的。然而,從社會學意義上講,單純的強調收分配的效率,極易形成兩極分化,兩極分化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嚴重的階級對立,甚至危及社會的穩定。社會不穩定,經濟穩定、收入分配效率等就無從談起。而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固然可以帶來一時的一團和氣,但時間一長又會中傷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導致經濟運行的低效率。因此,我們可以將效率與公平(平均主義)看作是收入分配的兩個極端,正反兩方面的歷史教訓都清楚地讓我們得出“過猶不及”的結論。
早期資本主義片面強調效率,機械地按照自由主義經濟學競爭性均衡理論來處理勞動與資本的收入分配。然而它沒有看到,在資本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工業文明時期,競爭性均衡所決定的利潤率(資本的價格)、工資率(勞動的價格)會產生扭曲,使其偏離合理的軌道,這樣自然就會形成我們在馬恩著作中所看到的嚴重的階級對立。也許是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啟發,抑或是受殘酷的社會現實所迫,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對其極端的收分配政策做出調整,紛紛推出職工持股與分享經濟、工資集體談判、職工參與企業管理以及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來兼顧公平,維持社會穩定。這也許正是馬克思所預測的資本主義滅亡沒有很快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樣是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以及早期資本主義收入分配政策失敗的教訓,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在收入分配政策上矯枉過正,走的是另一條極端之路——分配的平均主義。分配的平均主義固然不會產生兩極分化和尖銳的階級對立,但它嚴重地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導致嚴重的偷懶和機會主義行為,使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極其低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調整收入分配關系,貫徹實施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分配原則——初次分配強調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這實質上就是走上了“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正確軌道,更好地體現了“允執其中”的中庸思想。
中國改革開放后貫徹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則,極大地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使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取得輝煌的成就。但是,實際執行中又出現偏重強調效率優先,忽視對公平的兼顧的現象,甚至在再分配領域也強調效率優先,再一次犯了矯枉過正、“過猶不及”的錯誤,以致于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國又出現了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而且還比較嚴重。所以,近來國內一些學者提出用“效率與公平并重”等來取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實際上正與儒家所提出的“時中”的理念相吻合。儒家的所謂“時中”,是指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中”,一時一中,不存在一個一成不變的中,其精神實質就是隨時而變,與時俱進。
以上列舉的只是經濟管理實踐中“過猶不及”以及“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變革的典型例子,這種執中在現實經濟管理實踐中還有諸多的體現。例如,過去我們過分強調精神的力量,忽視了物質的基礎因素;而改革開放后,我們又片面強調物質的重要性,忽略了精神意識的輔助作用和能動作用,精神文明建設形同虛設。現在我們強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回到了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正道。再比如,過去我們片面地重視發展工業,忽視農業發展;片面強調經濟增長,忽視人和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片面強調城市建設,忽視農村建設……。現在我們強調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五統籌為重要內容的科學發展觀,實際上很好地體現了儒家中庸的指導思想,完全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意愿。
中庸之道包含著深刻的哲學內涵,經濟管理實踐中提倡中庸之道,可以使我們的經濟可以穩定、持續的發展,避免忽左忽右、大起大落給國民經濟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深刻領會儒家中庸之道的深刻哲學內涵,靈活運用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指導我們的實踐,大到國家制定經濟政策,小到個人為人處世,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共同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這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以中庸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徐儒家:《中庸論》[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版
[2](宋)朱熹:《四書集注》[M].鳳凰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亞當·斯密:《國富論》[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