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背景下,跨國并購已經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一種重要形式。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跨國公司逐漸嘗試以并購的方式進行對華直接投資,跨國公司在華進行的系列并購活動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在推動我國企業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關鍵詞] 跨國并購 中國經濟 影響
一、跨國并購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跨國并購是指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主體通過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照東道國法律取得東道國某些現有企業的全部或部分資產或股權的行為,跨國并購與綠地投資構成了國際直接投資的兩種典型方式。20世紀80年代開始,跨國并購逐漸取代“綠地”投資,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融合的深化,以及市場準入領域放寬和投資軟硬環境的不斷改善,中國已經成為跨國并購的重要市場,跨國公司在華并購也日趨活躍。在1994年~2004年這10年間,跨國公司在華并購案值由1994年的7.15億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67.7億美元。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04年并購投資占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11.2%,2005年呈快速上升勢頭,接近20%,成為我國利用外資新的增長點。
二、跨國并購的積極影響
1.外資并購將成為國資退出的主要形式,有利于推動我國的國企改革
目前國際上資本的跨國流動有80%通過股權并購實現。但在中國,受政策和市場成熟度影響,跨國并購占中國吸收外資的比例不足20%?,F有的國有資產只有10多萬億元,而需要支付的國企歷史遺留性債務就有上萬億元,如果實現外資的進入,將不僅僅解決國企的負擔問題,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質量,實現國有資產的變現和增值。
2.引進了企業發展急需的資金,迅速形成規模經濟的生產能力
我國的經濟實踐表明,跨國公司在我國并購成功后的后續投資是巨大的,例如,柯達公司通過對我國的感光產業進行全行業收購后,在10年內的后續投資高達10億美元。調查表明,外資在華并購的動因來看,市場導向型的外資并購占大部分,并購發生后,跨國公司一般會從根本上改變被并購企業的經營模式,這必然會導致大量的后續投資。
3.開拓了部分產品國際市場,逐步納入國際市場分工體系之中
為了在全球市場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跨國公司持續不斷地向各成員公司提供資本、管理和技術,并幫助各成員公司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這有利于跨國并購后的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
4.收納一部分勞動力就業
跨國公司之所以進行并購,其目的之一是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一般來說,外資并購企業中,除了少數高級管理人員來自跨國公司本公司,其他人員基本上都是從當地聘用。
三、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負面影響分析
1.擠占了國內市場,形成市場勢力
通過對中國行業主導企業實施并購,跨國公司擴大了在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在有些行業甚至出現少數跨國公司壟斷市場的局面。(見下表)
在我國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跨國公司子公司的產品已占據我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場份額。此外,在彩管、微電機、小汽車、計算機、程控交換機、光纖電纜、啤酒、造紙、洗滌用品、醫藥等行業跨國公司目前已實際上取得壟斷或控制地位。2005年,80%的中國大型超市處于外資的控制之下。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 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2.核心技術被跨國公司壟斷,造成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下降
跨國公司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對技術的獨占傾向,其一貫依靠技術來實現對市場的不同程度的壟斷,而且往往對市場的壟斷程度越高,就越不愿意將技術轉移到東道國。以汽車工業為例,外國汽車公司對建立的中外合資企業的控制主要不是從股權方面,而是從市場標準、核心技術、知識產權,以及質量認證等方面,使中國的汽車工業置于外資控制之中。
3.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資產流失風險是我國企業參與跨國公司并購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常見風險,而且已給我國造成巨大損失。在跨國公司并購大潮下,我國的各行業幾乎都存在被外資低價買走后高價賣到國際市場的現象,加上觀念、技術、制度等原因,致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參考文獻:
[1]史建三:跨國并購論[M].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
[2]蔣澤中.企業兼并與反壟斷問題[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3]宋軍:跨國并購與經濟發展[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4]衛新江:歐盟、美國企業合并反壟斷規制比較研究[M].2005
[5]江小涓:利用外資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以發展中國家為背景的理論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1999.2
[6]冼國明:關于外資并購國有企業若干問題研究[J].管理世界,2002.8
[7]葉勤:外資并購影響因素的理論解釋與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11
[8]楊棟梁:外資并購若干法律問題初探[J].南開經濟研究,2005.4
[9]喻勤婭:反壟斷的效率標準及其對我國反壟斷立法的啟示[J].經濟問題,2006.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