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的逐步拓展,企業間的競爭逐步升級為區域間的競爭,現如今我國大部分地區產業集群剛剛形成,競爭優勢和整體優勢嚴重不足。本文重點針對集群升級的兩種分析框架進行了歸納和介紹,最后提出適合我國地方產業集群升級的路線和模式。
[關鍵詞] 產業集群升級 技術外溢 價值鏈 生命周期理論
一、產業集群的定義
明確的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概念是在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來的。他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下,存在的一群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在以后的研究中,由于各個學派研究的角度不同,對產業集群的定義也有所不同。比如:經濟地理學派強調了地理集群的自然優勢,社會學派突出其網絡效應,區域系統創新理論則主要從集群的突破性創新來定義等等。從而使得產業集群升級的研究涉及到區位優勢、制度文化和社會成本各方面的問題。
二、產業集群升級的研究思路
目前,產業集群的升級大體上分兩種分析框架:一種是基于生命周期視角下的產業集群的升級研究;另一種是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產業集群的升級的研究。
1.產業集群升級的生命周期理論
(1)戴衛明,肖光華提出產業集群的增長與有限環境中的種群一樣呈邏輯式的增長趨勢。集群的密度上升它的增長速度遞減,慢慢的有可能出現負增長,這種方式即為邏輯式增長。開始企業在特定的區域內集聚由于柔性生產、技術外溢、規模經濟等因素產生正面的集聚效應并逐漸得到加強,但是產業集群所在的空間是有限的,不可能承受集群規模的無限增長,當企業集聚到一定程度會出現擁擠成本、惡性競爭、知識泄露等負面的集聚效應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2)TichyG從時間的維度考察企業集群的演進,將集群生命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誕生階段中企業簡單的聚集在一起進行產品生產,其過程沒有標準化,集群內的企業基于技術知識外溢、資源共享和人力資本而產生的內、外部經濟而獲得競爭優勢。成長階段各個集群集聚加速,要素利用率迅速提高。集群內的資源(知識、技術、資本等)會日益集中,更多的投入到區域的主導產業和部門中。成熟階段實現了標準化的大規模產品生產,集群內部競爭加劇,產品出現雷同現象,存在“過度競爭”的威脅。衰退階段企業大量退出,失去對市場的靈活應變能力。這四個過程是緊密相關的,集群的演進過程是非線性的,可以跨階段的反復、回旋和波動的過程。由此可見產業集群的升級是按照集聚效應的自我加強循環發展的從萌芽期走向穩定期的過程。
2.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產業集群升級理論
(1)國外學者Gerhand提出全球價值鏈(GVC)有4種典型的治理關系模式:單純市場關系、網絡、準科層和科層制,分別體現為不同參與主體和不同價值鏈運作機制之間的聯系,GVC的治理模式對地方產業集群的升級理論有重要的影響。
(2)英國Sussex大學的Humphrey,Schmitz總結了全球價值鏈中產業集群升級的四種路線:產品性(product upgrading)、工藝流程(process upgrading)、功能性(functional upgrading)和交叉產業部門(inter-sectional upgrading)的升級。其中產品性升級強調生產產品的種類的多樣化,工藝流程升級強調產品生產效率的提高,效應和技術進步獲取附加值能力的提升,交叉產業部門的升級指通過變換資源的配置,功能性升級指產品通過品牌徹底地改變產品形態。從這可以看出基于全球價值鏈理論的地方產業集群的升級是從增加鏈條內部節點上的產品的附加值角度考慮的,同時強調了價值鏈的治理對集群升級的意義。
這兩種思路全都試圖描述地方集群的升級路線和軌跡,只不過研究的角度不同,一種從邏輯時間的維度考慮,另一種則是邏輯空間的維度考慮。目前,這兩種理論研究尚不深入,集群生命周期的促進因素,周期長度等;治理模式如何影響產業鏈的升級,特別是落后地區如何融入全球產業鏈都需要進一步的討論。
大部分學者認為相對落后的地區是通過與全球前價值鏈的耦合才能實現區域集群的升級。比如原料供給地區往往通過與處在產業鏈條中核心地位的企業(購買者)的生意來實現自身競爭力的提高。主要方式是通過從委托加工(OEM)、自主設計(ODM)和加工最后到自主品牌的生產(OBM)和核心技術的研發,來實現向附加值更高的環節攀升。
三、我國目前產業集群的現狀和地方產業集群升級路線的探討
我國要實現和平崛起,加強對全球資源的控制力就必須盡快促進我國地方集群走向成熟,從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的爬升。但目前的地方集群尚處于初級階段,有些地方甚至還沒有形成集群,產業集群的升級理論越來越被重視,為提高國家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和企業的核心能力以及綜合優勢提供理論依據。
1.我國產業集群的現狀
(1)大部分集群沒有形成產業鏈,集群內部缺少自我增強機制
分工與專業化程度不高,產業前后關聯效應不強。技術上的服務要么就是自我服務,要么就是到外地采購,沒有形成本地企業間的密切聯系。主導企業的產品鏈條過短,使得企業缺少自我增強的機制,從而影響在國內外的競爭力。
(2)大部分集群規模不大,很難產生集聚效應。集群就如同單個企業那樣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發揮出整體優勢和外部經濟,我國的地方企業群與國外相比規模過小而且是簡單的扎堆,并沒有實現價值鏈上和技術上的集中。
(3)基礎設施和法律法規不健全。金融擔保體系、信用體系和研發體系缺位,政策上對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基礎設施欠缺,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低下服務質量提不上去使得集群內部企業往往喪失商機,集群優勢得到抑制很難實現集群的迅速升級。
2.我國產業集群升級路線的探討
依據上述的理論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國情,筆者認為從委托加工、自主設計和加工最后到自主品牌的生產和核心技術的研發,這是主線路。通過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營造一個基于信任的本地化網絡氛圍,加快基礎設施和法律法規的建設,積極落實產業政策,從而盡快促進集群的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和工藝流程的升級。
參考文獻:
[1]何維達:WTO與中國產業升級[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2]王緝慈:論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創新網絡[J].區域經濟, 2000, (9): 45~52
[3]梅麗霞等:全球產業鏈與地方產業集群[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5, (4):11~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