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三峽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研究(項目編號:KJA0421)
[摘要] 探討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必要性和優勢,并提出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原則。
[關鍵詞] 旅游開發 社區 社區參與 民族村寨 民族文化
民族村寨社區是指在一定民族人口聚居的自然村、行政村地域內,共同生活的有組織的自然人和法人,他們有共同的生活服務設施、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風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關心的問題。強化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社區參與,有助于突出民族地區的民族特色和地域差異,促進民族文化底蘊的凸顯和旅游產品層次的提升,也有助于促進社區居民對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的自覺,保護和傳承日益受到現代化沖擊的傳統文化。
一、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必要性
1.社區是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依托
社區是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本底。民族村寨所處的自然環境空間及社區人文生態景觀,加上社區居民對旅游業和外來游客的態度等,形成了獨特的社區形象及由此帶來的美學觀賞價值、康娛價值、歷史文化價值或科學研究價值,是民族村寨及其周圍旅游區產生旅游吸引力的原動力之一,大部分旅游活動的開展都依托社區進行。
社區還可以提供旅游接待設施和服務,對民族村寨的旅游開發起到直接或者間接的作用,從而給旅游者帶來高質量的旅游體驗。例如,云南寧蒗落水村摩梭村寨村民的積極參與,使瀘沽湖的開發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從1989年首家家庭旅館“摩梭園”開始,幾乎都是社區自主開發的。
2.有助于社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方經濟發展
(1)有利于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民族地區存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社區參與民族村寨的旅游開發,可以發揮旅游業的勞動密集優勢,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據統計,旅游業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人員,當地社區就可以增加5個就業機會。一些人口雖然沒有直接受益,但他們發展的成本可能降低,也可以從直接受益的人那里間接受益。社區參與還有利于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為當地產品帶來新的市場,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社區經濟的整體發展。云南德欽縣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過去連買鹽巴的錢都掙不到,現在村里10多戶人家通過參與旅游業,戶均年收入接近2萬元。
(2)有利于村寨經濟結構的優化,促進社區進化。旅游業需要的硬件裝備、消耗的食品、飲品,購買的商品和紀念品,以及“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等項目,都可以引導和帶動民族村寨農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手工業及工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村寨由種植業向農副產品深加工、旅游業、服務業等多種產業并舉的方向發展,多渠道地增加村寨經濟收入。
社區通過參與民族村寨的旅游開發,可以接觸和利用到旅游業產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縮小城鄉發展差異,促進社區的發展進化。
3.促進民族村寨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有利于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保護。隨著社區旅游的開展,社區的經濟產業結構發生改變,社區居民從旅游活動中獲取經濟收益,使不直接依賴資源提高生活質量成為可能,從而最終改變資源的非持續利用方式。同時,旅游開發所關注的是“旅游地”(旅游資源)的形象包裝及其對外來游客的消費吸引,而引出的結果卻是“旅游民族”的身份重塑及其自我意識(族群意識)的重新喚醒。社區本身成為保護旅游資源的緩沖帶,阻擋更外層區域對旅游資源的損害。
(2)取得村民對旅游業的支持。社區參與是影響旅游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在旅游中輕視甚至忽視社區的作用,使其在忍受旅游業消極影響的同時卻不能從旅游業中受益,便可能產生抵制、敵對甚至對抗行為。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的開發,可以促進與旅游相關的配套產業的發展,提高社區整體經濟效益,并進一步實現發展機會的公平性,維護大多數社區居民的正當利益,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優勢
1.旅游資源優勢
民族村寨一般受現代工業影響小,保持有較好的自然生態;民族村寨內保持著各具特色、神秘燦爛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藝術,且還較為完整、真實并活態發展著;另外作為鄉村社區,民族村寨有著淳樸的民風、安樂祥和的鄉村田園景觀、與城市生活迥異的生產生活方式。人文和自然的有機結合,使得社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擁有明顯的旅游資源優勢。
2.勞動力資源優勢
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民族村寨旅游開發雖然可以引進部分其他地方的有一定資本、技能的人力,但是不可能完全靠外地引進,那樣既不經濟,也不現實。民族村寨地區能夠就近為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提供充足的、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這些勞動力資源不但吃苦耐勞、熱情開朗,而且熟悉本地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可以很自然地成為村寨環境和文化的宣傳員和保護員。
3.物質優勢
社區能夠為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提供部分農產品、建筑原料、飲食住宿設施、紀念品、交通等,方便旅游業的發展,增加旅游接待能力,部分解決旅游發展之初各方面基礎薄弱的難題。同時,部分社區居民還可以發揮對本地熟悉、有一定技能或經濟實力的優勢,投資旅游業,從一定上緩解民族地區旅游業啟動時的資金缺口。
4.文化競爭力優勢
社區積極參與民族村寨的旅游開發,能使旅游者親切、真實地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滿足旅游者了解旅游地的社會、文化現象的心理預期。在許多細分市場特別是海外市場上,中國各異的民族社區有著很強的競爭優勢。四川汶川縣的“西羌第一村”才被開發伊始,就有包括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旅游團體紛至沓來。
三、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原則
1.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
社區參與村寨旅游開發,應依照民族村寨的旅游資源本底、旅游業規模、社區文化底蘊和組織結構、社區居民的既有能力基礎等現狀,合理安排參與規模、參與內容、參與步驟,體現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基礎條件好、辦事能力強的社區部分和居民先行啟動發展,帶動基礎條件一般、行事能力有所不足的社區部分和居民的參與,實現社區參與的梯次發展、滾動建設,從而形成社區參與村寨旅游開發的效應和品牌,并以先富帶動后富,促進全村寨社區參與旅游開發的良性循環。
2.政府引導、自力更生的原則
由于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社區參與的各種基礎都很薄弱、有諸多的難點,其啟動需要一段時間和過程,應當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在社區參與的時機、內容,社區居民的組織、自治,社區參與的政策扶持、資金扶持、教育扶持等方面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同時,社區參與的主體仍然是廣大的社區居民,所以還需要堅持自力更生原則,主要依托村寨現有的優勢、,依靠社區居民的才智、干勁、團隊意識和創新意識,促進社區參與的發展和提高。
3.市場導向、突出特色的原則
現代旅游需求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特征不斷顯著,要求民族村寨從客源市場的實際出發,把握旅游者的需要和動機,并在了解競爭對手的基礎上,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進行社區參與旅游開發。在把握市場動態的前提下,社區參與要突出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如各民族(同一民族各支系)的風俗文化差異和外在表征,或者本村寨的特色風物特產,或者本村寨的特有藝人技術等,彰顯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品牌效應。
4.民主公平、以人為本的原則
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本身就是民主思想在旅游發展和規劃中的體現。村寨旅游開發的社區參與的涉及面廣、影響到每一個社區成員及社區整體的生存和發展,加之民族文化的保護與挖掘也需要作為民族文化保持者——社區居民的配合,這就需要秉承民主理念和公平公正理念,在社區參與中平等對待每一利益群體,尊重廣大社區居民意愿和利益,取得社區居民理解和支持。同時,也要以人本主義為準則,關懷社區個體的發展需要和平等需要,盡量為每一個體創造參與到旅游開發、獲得利益與發展的條件。
5.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
社區參與民族村寨的旅游開發,說到底是一種經濟行為和社會行為,社區成員的參與要符合經濟效益原則,使他們從參與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實現從以往的以單一種植業、畜牧業或者林業等為主的經濟形態向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等更良性經濟結構轉化,促進民族村寨加速脫貧致富、小康建設。同時,社區參與中還要本著環境效益原則和社會效益原則,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和文化自覺,促進民族村寨自然生態的維護和瀕臨消亡的傳統民族文化的挽救,促進社區的進化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華山:無父無夫的國度[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
[2]劉峰:中國西部旅游發展策略研究[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3]李毅銘:德欽打造梅里雪山旅游品牌[N].云南日報,2002~10~21
[4]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生態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5]徐新建:開發中國“民族旅游”與“旅游民族”的形成與影響[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7)
[6]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