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會計和稅法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由此,對于同一筆業務二者的處理方式可能不一樣,本文就企業所得稅中的永久性差異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永久性差異 應納稅所得額 企業所得稅
財務會計和稅收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服務于不同的目的,因此,二者對于同一筆經濟業務的核算處理可能不一致,其主要區別在于稅收和會計對于收益實現、費用扣減的時間以及費用的可扣除性不一樣,由此按照財務會計方法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與按照稅法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可能不相等,二者之間的差額可以分為時間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
永久性差異是指某一會計期間,由于會計制度和稅法在計算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口徑不同,所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下面僅對企業納稅調整中幾個重要的方面進行闡述。
一、 收入的永久性差異
1.國債利息收入
在會計上收到國債利息收入時計入“投資收益”賬戶,年終并入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并繳納企業所得稅。而稅法規定,國債利息收入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2.從被投資企業分回的稅后利潤
會計上把從被投資企業分回的稅后利潤計入“投資收益”科目,全部計入應納稅所得額。而稅法規定,如果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所得稅率相同,則分回的稅后利潤免交企業所得稅,如果被投資企業的所得稅率小于投資企業的所得稅率,則只就差額部分上繳企業所得稅。
3.納稅人在基本建設、職工福利等方面使用本企業的產品
企業如果把自己生產的產品用于以上方面,會計上會按照產品的生產成本進行結轉,不作收入處理。而稅法則要求用于這些方面的產品應作收入處理,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二、成本費用的永久性差異
1.借款利息
會計上把發生的借款費用全部計入“財務費用”或“資本化”。但稅法要求借款利息只能按照不高于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利息進行扣除或資本化。
2.工資、薪金
會計上把本期發放的工資全部計入本期的成本和費用。但是,在稅法上規定了一個計稅工資標準,如果企業實際發放的工資小于計稅工資標準,則本期的工資可以全部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如果企業本期發放的工資總額大于計稅工資標準,則企業只能按照計稅工資標準進行扣除,超過部分不允許扣除。
3.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教育經費
上述三項經費應分別按照工資總額的14%、2%、1.5%提取,計入各成本費用。如果會計上按照實際發放的工資總額提取的上述三項費用大于稅法上按照計稅工資標準提取的三項費用,超過的部分不允許扣除。
4.捐贈支出
會計上把企業用于捐贈的部分全部計入“營業外支出”,從應稅收入中全部扣除。但稅法規定,企業只有通過非盈利性組織、團體、國家機關用于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其最高扣除額度也不得超過應納稅所得額的3%(特殊情況可以全部扣除),用于其他方面的捐贈不能扣除。
5.業務招待費
會計上把企業發生的業務招待費全部計入本期的費用。而稅法規定業務招待費只能在下列范圍內進行扣除,超過部分不允許扣除:銷售收入小于等于1500萬的部分,扣除的比例為5‰,銷售收入超過1500萬的部分,扣除的比例為3‰,此稅額的計算要使用于超額累進稅率。
6.違法經營的罰款、稅收滯納金、罰款等
會計上把這些罰款全部計入“營業外支出”,從應稅收入中扣除。而稅法規定只有經濟性的罰款才能扣除,這些行政性的罰款不能在稅前扣除。
7.各種贊助支出
會計上把各種非廣告性質的贊助支出計入“營業外支出”或“銷售費用”,全部扣除。而稅法規定這些贊助支出不能在稅前扣除。
8.各項準備金
按照會計制度規定,期末要提取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等,這些提取的準備金全部計入當期的“管理費用”、“投資收益”、“營業外支出”等科目。但稅法規定這些提取準備金不能從應稅收入中進行扣除,只有當跌價、損失、減值實際發生時,才能扣除。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