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外商直接投資產生溢出效應的渠道、外商投資的動機和跨國公司的一體化戰略幾個方面,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的橫向效應、后向效應和前向效應,并用我國制造業28個行業的數據資料進行實證檢驗。
[關鍵詞] 外商直接投資 溢出效應
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快速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中的一大熱點。本文將在現有理論文獻基礎上,對中國制造業的FDI產生的產業內溢出效應和產業間溢出效應進行實證分析,說明FDI的溢出效應大多是發生在產業間還是產業內。
一、我國FDI溢出效應的比較分析
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有三種:橫向效應、后向效應和前向效應。橫向效應指的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發生在同一產業內。橫向效應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渠道產生:第一,跨國公司通過示范效應加速本土企業采用新技術的速度,有助于本土企業效率的提高;第二,跨國公司子公司的進入和存在,在東道國市場引進競爭,迫使國內同類企業采用更有效率的生產和管理手段;第三,經跨國公司培訓的本地工人和管理者逐漸地從跨國公司流入本土企業,從而提高本土企業的人力資本積累。
縱向效應是指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發生在不同產業間,其中又分為后向聯系產生的效應和前向聯系產生的效應。前者指的是處于產業下游的外商投資企業通過購買國內中間產品從而對上游的國內供應商企業產生的溢出效應;后者是指處于產業下游的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向下游的本土企業銷售產品而產生的溢出效應。
實際上,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負向外溢效應也同樣存在。它可能出現在橫向方面:由于外商投資企業擁有比本土企業先進很多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他們的進入和存在壟斷了東道國原來的競爭市場,降低了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高工資制度,造成本土企業人力資本的減少和積累速度的減慢等。負向外溢效應也同樣可能存在于縱向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在排擠同業中的本土企業之后,在中間投入的采購方面,從國外進口中間產品,這將導致本國中間產品或上游產品生產廠商受到排擠而發生生產能力的萎縮;由于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的中間投入品的技術標準遠遠超過國內下游企業的技術要求,從而使國內下游企業萎縮等。
下文就針對FDI的這幾個效應,建立估計模型,用我國制造業28個行業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以檢查上述分析的有效性。
二、 模型方法
本文運用計量經濟學中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采用道格拉斯函數模型,將FDI的橫向效應、FDI的后向效應、FDI的前向效應作為模型的解釋變量,產出作為被解釋變量引入到方程中來,然后利用EVIEWS軟件中的廣義最小二乘法(generalized least squared, GLS)進行回歸估計,來檢驗我國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與制造業產出之間的關系。由于制造業的FDI占我國FDI總額的比重較高,約為67%,因此,回歸模型選用1995年~2003年中國制造業里的28個行業的數據,其中1998年的數據缺失。估計模型如下:
是行業j在t-1時的實際產出,本文用以1997年為定基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來調整的工業總產值數據來表示;為資本,用經1997年為定基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調整后的固定資產凈值來表示;表示勞動力,用職工人數代替;為原材料投入,用經1997年為定基的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調整后的各年各行業的中間投入來代替,其中:中間投入=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應交增值稅;表示外商直接投資橫向效應;表示后向效應;表示前向效應;為外商直接投資的份額,用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資產合計占我國全部企業的資產合計的比例表示。其中:=行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工業總產值/行業全部工業總產值。
行業j表示外商投資企業k的上游產業,表示行業j的產量供應給行業k的比例,k if k≠j是指不包括同一產業內的效應,因為這已經包含在橫向效應里面(下文前向效應的公式也類似)。例如,假設紡織業提供占總產出30%的產品給家具制造業、30%產出給造紙業、40%產出給服裝業,如果家具制造業、造紙業、服裝業的外商直接投資橫向效應分別為0.2、0.1、0.1,則紡織業的外商直接投資前向效應為:30%×0.2+30%×0.1+40%×0.1=0.13。的數據來自于1995年和1997年的投入產出表。其中1995年~1997年的用1995年投入產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數表示,1999年~2003年的用1997年投入產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數表示。根據投入產出表直接消耗系數表,由列的方向由上往下看,就可以得到。因為投入產出表的數據并不是按照制造業28個行業進行編排的,為使本文數據的一致性,筆者將投入產出表的數據按照28個行業進行了重新編排。
行業j表示外商投資企業m的上游產業,表示行業j的產量供應給行業m的比例,其中1995年~1997年的用1995年投入產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數表示,1999年~2003年的用1997年投入產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數表示。根據投入產出表直接消耗系數表,由行的方向從左到右看,就可以得到。下面的圖1、圖2、圖3分別描繪了外商直接投資的橫向效應、后向效應、前向效應從1995年到2003年的變化比例。由圖1可以看出,大部分行業的FDI的橫向效應都增加了,其中增幅較大的有專用設備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等,增幅都在70%以上。此外,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增加比例達到609%,由于其增加比例遠遠大于圖表中的其他行業,不方便在同一個圖表中表示,所以沒有在圖1中描繪出來(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前向效應的增加比例達到657%,增幅遠遠大于其它行業,由于上述類似原因,因此也沒有在圖3中表示出來)。只有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三個行業是減少了的。由圖2可以看出,除了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后向效應是減少(減幅較大,約為55%)的外,其他行業的后向效應都是增加的,其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的增幅約為110%,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增幅約為98%,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約為89%。由圖3可以得知,大部分行業的FDI前向效應都是增加的,其中家具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的增幅較大,都在100%以上。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FDI前向效應是減少了的。
圖1橫向效應的變化比例(1995年~2003年)
圖2后向效應的變化比例(1995年~2003年)
圖3后向效應的變化比例(1995年~2003年)
三、 模型結果及分析
利用eviews的pool workfile,對方程(1)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
回歸結果如下:
上述經濟計量分析的各項統計檢驗(擬和優度檢驗、t檢驗和f檢驗)基本符合要求,回歸效果較好。該模型檢驗了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回歸方程(4)的系數表明:第一,FDI的橫向效應和我國的工業總產值成負向關系,FDI在我國產業內產生的是負的溢出效應,這是主要因為FDI帶來的同行競爭對本土企業產生了擠出反應;第二,FDI的后向效應和我國的工業總產值成正向關系,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我國上游的本土企業產生的是正的溢出效應,但是這種正效應并不顯著,這是因為:外商投資企業從國外進口中間產品或實行后向一體化戰略,因而對上游的本土企業溢出不足;我國企業對溢出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強;第三,FDI的前向效應對我國工業總產值產生負的影響,即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我國下游的本土企業產生的溢出效應是負的,不過這種負效應并不是太明顯;第四,FDI的份額和我國的工業總產值成正向關系,說明引進外資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
四、結論
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利用外部資源,是一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之一。綜合上面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我們得到以下結論:
1.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就業增加、出口增加、技術進步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由于外商投資企業在技術上和管理能力上的優勢,在與我國的本土企業的同業競爭中一般處于上風,在某些行業我國的本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差距還較大,學習模仿的效率不夠高,因此FDI在我國產業內產生負的溢出效應。
3.我國多數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都會向上游的供應商購買中間投入品,出于對技術和成本的考慮,外企會給上游本土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人員交流,或協助他們提高管理水平,因此FDI在我國一般產生正的后向效應,但是這種效應不顯著。
4.外商投資企業也可能給下游的本土企業提供支持,但是由于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的中間投入品的技術標準可能會遠遠超過國內下游企業的技術要求,從而使國內下游企業萎縮等,FDI在我國產生負的前向效應。
參考文獻:
[1]陳濤濤:《中國FDI行業內溢出效應的內在機制研究》.《世界經濟》,2003年第9期
[2][英]鄧寧:H.《重估外國直接投資的利益》,《管理世界》,1999(1)
[3]《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1》.《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