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金融改革做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措施。本文通過我國農村金融現狀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 農村金融改革 農村金融體系 新農村
一、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
1.中國農業銀行雖然實現商業化經營,但仍然承擔著“支農”的重任,而實際上農業銀行為了實現規模經濟從1995年到2004年機構數目就由67092家下降到31004家,嚴重弱化農村的金融服務。
2.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實行資金封閉運行,貸款有財政補貼,以保本微利為原則主要承擔農副產品收購資金管理任務,集中把農產品投入流通環節,即收購和儲蓄環節,從而變成了糧食部門的出納,而對于急需政策資金的農業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的信貸業務所占比例非常小,使得農業發展銀行空有“發展”之名而無發展之實。
3.農村信用社虧損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有限。2005年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5147億元,占貸款總額的37%,其中55%的信用社出現資不抵債,支付風險不斷加大。
4.民間借貸大量存在。現在由于“貸款難”問題的普遍存在特別是農民自身沒有財產可以抵押,所以就給民間借貸以存活的空間。從借款來源看,農戶價款中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比重較低,民間金融特別是民間借貸比重較大。根據央行的一個研究課題顯示,農戶從民間金融中介處借貸比重約70%;正規金融中介貸款比重約25%左右。
二、對我國農村金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歷史原因。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趕超戰略”思想仍然廣泛存在。建國初期,由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便采取對我們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的政策,黨和國家領導人審時度勢,為了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做出實行趕超戰略的決策,可是當時由于我國經濟基礎相當薄弱,資本相當奇缺,國家為了保證工業化建設必須人為壓低資本價格,并且壓低農產品等價格保證工業化建設,即以犧牲農業和農民利益為代價,強行發展工業。改革開放后,雖然國家采取多種措施發展農業,但是由于農業本身具有弱質性,發展相對緩慢,因此各個地方為了取得短期內的經濟成果仍然是片面強調工業而忽視農業的發展。
2.農業自身的弱質性。農業自身的弱質性和各銀行機構的利益驅動性促使資金從農村流出,造成農村資金匱乏。由于農業作為投資周期長,風險大,屬于比較利益差的弱質產業,加之,農業貸款一般期限較長,風險較大,受益的不確定性因素非常多,所以各銀行機構從收益角度出發紛紛壓縮農村貸款,把較多的資金投向風險相對小、回報相對高的城市地區。
3.農村金融體制不健全。我國各項金融機制不健全,不能夠為農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首先,各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給大量非法違規操作創造了條件,使得很多本來是用來“支農”的資金被轉移。其次,各金融機構合作性差,為了自身規模的發展壯大把資金都投入到收益高的行業,對于農業這樣的弱質產業投入過少。再次,由于我國保險業發展比較晚,加之我國農業保險風險大,并沒有實行農業強制性保險,存在大量的逆選擇,而政策性支持又比較少,所以基本沒有保險公司愿意涉足該領域。
三、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議
1.中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首先,各個地方應該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決定發展方向。各地方農村信用社可以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條件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對于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可以繼續走合作化的道路,確?!爸мr”工作的順利進行;對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則可以選擇股份制,除做好基本工作,還可以跟農業銀行等其他商業銀行進行競爭。
其次,政策上給予優惠,減少農業貸款難度。在稅收上,考慮到農村信用社當前“支農”的重任,可以先對農村信用社的營業稅實行優惠稅率,提高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的積極性;在利率上,適當增大農村信用社貸款的浮動空間。
再次,實行信用社存款保險基金制度。當前既可以通過這個政策為農村信用社創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還可以保護農民的利益,避免金融風險。
2.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
(1)擴大農業發展銀行資金來源,為保證各項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資金保證。長期以來,農發行的運營資金來源主要依靠中國人民銀行的再貸款,以后,國家應該除通過多種途徑把郵政儲蓄資金向農村回流,農發行還應該多發行政策性金融債券,甚至在國外公開籌集資金。
(2)擴大農發行的業務范圍,延伸機構,擴大服務對象,適應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業務面很窄,功能發揮不充分,成了糧棉油流通領域的政策性銀行。截至2005年6月末,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各項貸款余額為7293億元,其中糧油貸款6033億元,棉花貸款1165億元。因此,當前農發行應該根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和農產品生產等方面的投入,將營業網點鋪設到縣級及中心鄉鎮,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
(3)農業銀行的改革。抓住農村市場,經營管理重心下移,適應農村貸款需求。一方面,農業銀行的業務主要面向縣域地區鄉鎮企業、中小企業等為中端市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基礎設施、農村城鎮化建設等的高端市場,所以貸款的數量不會太大,適當把貸款權力下放,有利于農業銀行更好的為農村金融提供服務;另一方面,現在其他三家國有銀行都是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為目標,在改革中普遍采取了撤銷縣域農村地區營業網點、收縮基層業務減少基層人員,縮短管理鏈條等將業務的重點轉移到大中城市,這樣就給農業銀行進一步占領農村市場創造了機會。
參考文獻:
[1]閆永夫:《中國農村金融業——現象剖析與走向探索》.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出版
[2]郭田勇:《農行改革:經營管理重心下移是關鍵》.《21世紀經濟報道》,2006年5月31日
[3]肖俊彥:《農業發展銀行改革思路》.《國研報告》,2006年3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